樱与梅论中日两国生死观毕业论文.doc
《樱与梅论中日两国生死观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樱与梅论中日两国生死观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樱与梅-论中日两国生死观作者:韩喆 指导教师: 所在系部:外语系 专业:应用日语 年级班级:10级 完成时间:2012/12/15 前言中国和日本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数千年中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日两国的文化同宗同源,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就生死观来看,两国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观念。日本人是一种注重自然的,感性的,带有审美意识的生死观。而在中国存在的是一种重视现实的,理性的,实用主义生死观。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中日两国生死观的不同。一、 阐述生死观的含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曾提到,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生
2、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生死观。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明确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二、 日本人的生死观1、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地理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隔着日本
3、海和东海,与朝鲜半岛和中国相邻;东侧与美国隔着辽阔的太平洋。日本是一个多灾的国家,长期遭受着地震、海啸、火山、暴雨、台风等灾害。资源贫乏,大量依赖从海外进口。领土狭小,人口众多。因这一独特的恶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产生了孤独无助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中联想到死亡。宗教 宗教与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意义不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不是太大。日本人生死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深受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于6世纪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思想最早始于奈良时期。在镰仓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
4、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仍然很流行,在日本深入民间,并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的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生存压力 现代日本人的生死观除了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原因是由社会的生存压力带来的。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其消费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日本的房价之高也令人瞠目。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住房,即使收入比较高的白领阶层也只能买四五十个平方的小房子。日本人的工作压力之大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工作起来就像“勤劳的工蜂”,生存压力迫使他们拼命工作,甚至引起“过劳死”。如此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容易产生悲观情绪。2
5、、 日本人生死观的特点1、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2、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相连。日本人一向把个人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古代,这种对团体的负责表现在对藩主的中心,现在则表现为对国家和团队的忠诚,这种以自己生命为团体殉节的精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
6、有所削弱,但仍然顽强的保留着。3、死是一种律己行为这和日本人的善恶观念相连。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行为。所以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消失了,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人本人这种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特有生死观。这和绝大多数文化中的善恶观是非观都大相径庭,也必定会继续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唾弃。3、 死是一种律己行为这和日本人的善恶观念相连。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行为。所以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消失了,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人本人这种生死观,是
7、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特有生死观。这和绝大多数文化中的善恶观是非观都大相径庭,也必定会继续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唾弃。3、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的生死观自古以来,描写樱花的诗就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这首诗百人一首录入的诗句了。原因在于,这首诗既描写了樱花的散落之美,又表达出了“物之哀”的情愫。这种感动自古以来就在日本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樱花在顷刻间竞相开放,有在顷刻间缤纷散落。花开的时候多少还有一些时间上的宽裕,花落的时候,若赶上刮风,则更是一夜之间散落殆尽。在外国人看来,昨天还是满树盛开的樱花,今天却散落的干干净净,实在是看不出来有什么好的地方。但在日本人眼里,这正是美到极点。山茶花散落的
8、时候也是顷刻间的事情,但这种花却并不招人喜欢。因为山茶花是一层层散落的,从根部开始,所以给人一种不好的预兆。而且他不只是花瓣,就连根部也一同缤纷散落。容易使人联想到古时候的斩首之刑,所以给人不吉利的感觉。樱花的散落则似是而非,它虽然也是在短时间内散落殆尽,但散落的却仅仅是花瓣,花蕊和根部还都保留着。落花的时候,樱花树下,被一层花瓣铺成的厚毯覆盖着;樱花树上,却没有一点淡红色。打个比方说,就好像城破之时,整个武士集团没有一个人苟活于世一样。 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散落之美,正是自己所向往的生存意境。三、 中国人的生死观 1、 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知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儒家孔子首先提出
9、“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2)全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应该少私寡欲,远离声色财货的诱惑。庄子承其余续,认为人活
10、在世间,但精神上不受生死祸福的困扰,从好生恶死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境界。这种面对死亡所持的态度,对于后来的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3)长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道教为代表。长生即长生不死。道教从心理到生理方面考察人的本质,虽然与道家相同,将人看成自然人,但它将生与死割裂开来,追求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彼岸和此岸世界,并没有一道界,现实的人,现实的形体,加以修炼即可飞升成仙。(4)无生观这一派主要以佛教为代表。无生观别具一格,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佛教宣扬生死轮回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果不求解脱,则永远在六道中生死相续,没有休止,犹如轮转,回旋不停。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樱与梅论中日两国生死观 毕业论文 中日 两国 生死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