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理论.doc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理论.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 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谢彦君 【专题名称】旅游管理 【专 题 号】F9 【复印期号】2010年04期 【原文出处】旅游学刊(京)2010年1期第2631页 【英文标题】Essence and Cognitive Method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简介】谢彦君(196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体验研究,E-mail:xyj-dufe,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
2、25 【内容提要】 本文从旅游知识共同体(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流行的旅游定义所存在的过于宽泛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这一定义涉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决定着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边界。笔者认为,区别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有利于旅游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能避免当前旅游以及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The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prevalent definition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The
3、author argues that tourism could be defined as a leisure experience in an unacquainted environment. This definition involves our cog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determines the key element, connotation and boundaries of this discipline. 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differentiating tourism f
4、rom other types of travel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elevant disciplines so as to avoid the predicament confronting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currently. 【关 键 词】旅游定义/旅游本质/旅游知识共同体/旅游学科definition of tourism/essence of tourism/tourism discipline 一、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从科学研究的意义而言,对本质的认识,又
5、将决定着构建有关该事物的一整套知识体系的基本纲领。 在现实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一事物的本质的探索,有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一事实是由两个基本方面所决定的:一方面,任何一种事物在物质层面本身都可能具有构成上的多元性,在本体上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而在形态上又展示着多维特征,这往往使得事物的本质被掩盖在复杂的表象下面,一时难以甄别。另一方面,人类在研究客观事物时所采取的视角总是基于人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并且受制于人类对相关事物所拥有的现存知识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事物在纯自然的客观角度看来可能具有的某种本质特性,在人类的观察视野中就可能完全呈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义,并因此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本
6、质认知。当我们理解了一块石头所具有的化学属性如何在敌对的人类之间竟然能转化为所谓的武器,也就能够体会出认识石头的本质所存在的巨大困难了。 但是,无论认识的过程如何复杂和艰难,认识的价值却是不容否认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史实际上证明了这种追求对事物本质规定性的理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证明了这种理解的可能性。正是受惠于这种追求,人类关于外在自然和自身社会的知识,才不断地获得积累,并一天天达到成熟,成为人类自身驾驭或顺应自然、协调或引领社会的基本手段。 上述事实同样适用于旅游研究,适用于人们对旅游这一现象的本质的理解和追求。与一块石头没有什么两样,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也会因为相关的人类对它所采取的立场而发生
7、变化。但与一块石头不同的是,旅游这种人造物,在本体上不会由什么物理属性或化学属性所决定,即便它在某个环节上并不能离开某种物理的堆砌。旅游在这两个基本点上所呈现的规定性,使得人们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本质的研究,要比对石头的研究困难得多。 如果我们怀疑对事物本质进行发掘、认识的必要性,那无疑等于说,我们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者还真的放弃了这种追求,但在我们的语境当中,那自当别论了),放弃驾驭客观事物的努力,放弃对某种具有更高效率和更好效果的知识的求索。因为,科学研究的使命是探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目的是获得高效率的认识和管理客观事物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整体化和自洽性无不建立在这种对事物本质的
8、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对于旅游而言,当今知识界所提供的五花八门而又时而相互矛盾的观点和命题,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恐怕在根本上都可以溯源于对旅游本质认识的混乱和错误。这种情况的泛滥,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知识共同体(在大学教育中便是所谓的学科)构建中的步履维艰和缺乏方向。 二、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导致的认识旅游本质的困难 当我们接受了旅游是人生的一个片断这一事实的时候,就等于我们接受了旅游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这一命题,就等于接受了与旅游相关的知识可能存在着高度变异性的假定。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也确实证明了这个结论:介入旅游研究的学科,如今已经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种与人生、与人类、与人类活动的对象物有关的学科
9、(这等于说,恐怕涉及所有的学科,差别仅仅在于关联的直接程度不同而已),都可能插足于旅游研究,为这个领域贡献独特的认识视角、研究方法和科学命题。 然而,如果我们满足于当前的这种各个学科随意插足、各取所需的局面,我们就永远不能形成一个属于旅游自身的一个独立的知识共同体。进一步而言,如果把有关一种事物的科学研究的知识积累过程划分成某种学科类型的话,当前的旅游研究恐怕还处于多学科研究的阶段,并没有达到跨学科状态。沿着史密斯对旅游的多元属性的描述1,我们可以用图1来说明旅游研究当前所呈现的多学科研究状况的性质及其影响。 图1旅游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逆转前) 注:图中的虚线和实线表示现象内涵以及相关知识类
10、型的割裂或联系程度,下同。 在这一图示当中,所能解读出来的生活的一个阶段,这一性质决定了旅游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旅游是这样一种事物,举凡人类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条件、过程和内容,都会在一个新的时空框架中重新发生,差别仅仅在于它改换了面孔,更新了意义,还可能提升了品质或层级,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短暂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旅游 其次,当前多学科研究旅游的结果或贡献,在于为各个介入学科丰富自身的研究领域、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补充自身的研究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通过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有关学科将自身的知识延伸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全景观当中,不再留有明显的缺漏 在有旅游(指具备了相当规模
11、的旅游,通常是心理学研究完全忽略了人在旅途当中的心理规律和行为倾向,那么,它等于忽略了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然而,旅游的复杂性事实上并非如我们在图1中所明确表现出来的那样:这种复杂性能够以分析的方法轻易识别出来并供相关学科各取所需加以独立的研究。不是这样的!在图1中的第二层环形当中所列举的空间行为、社会交往、文化交流、身心体验、商品交换和审美意识,不仅只是旅游众多内容的一部分,而且它们彼此之间,还永远是纠结在一起,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体(因此笔者用虚线来隔离这些内容)。是它们的总合(并非局部的简单加总)构成了旅游,而不是它们以独立的面貌和品质构成了旅游的某一个方面
12、。这一点至为关键,同时也制造了旅游研究的最大困难。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怯步于研究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从而退而求其次,满足于割裂地研究旅游的地理、审美等方面,满足于将相关的知识仅仅用来充实各自学科的原有知识体。这种局面,造成了这些学科当中涉及旅游的知识是彼此断裂的(在图1中用了如同墙壁的粗黑线来加以表示),甚至是对立的,也造成了本属于旅游学的各分支学科的架构和方法并不是由旅游学来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反倒是对各个介入学科的简单戴帽和移植。这种错位的影响是严重的。一方面,旅游各分支学科因丧失了旅游的统辖而变得分崩离析、互不说话,另一方面,也使得旅游学本身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而存在这一理性诉求变成了难以
13、实现的梦想。各个分支学科在研究旅游这一现象时,其基点是多少有些自私的攫取,却毫无构建旅游知识共同体的自觉,因此也不能对旅游学知识给予令人满意的反哺。 在图1中,还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旅游研究的历史过程以及当前状态中,暴露了一种学科介入程度、顺序和地位上的颠倒。换言之,最先对旅游予以学术关注的,以及至今还处于显著状态的学科,是各种介入性的学科,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戴帽而形成的分支学科,而不是旅游学科自身。这虽然是历史的自然甚至必然,是知识成长的通常路径,但反观中国目前特殊庞大的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就不能不让人感觉终止这种现象并引导其做科学的转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已经到了
14、自觉地用旅游学的视角来审视旅游的本质和内容并构建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了。这不仅因为旅游相关研究的成果已经积累到了可以让我们思考构建独立的知识共同体的程度,而且,就旅游这一现象本身的性质而言,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依附于各个介入学科的尴尬局面。如果这个想法有一定道理,那么,图1所反映的旅游学科与相关介入学科在旅游研究这一点上所形成的关系就需要逆转(见图2)。这样,针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最切近、最直接的学科,是旅游学,而不是传统上的介入学科(它们应处于最外围的层面)。而且,旅游学在研究复杂的旅游现象时,不会将这些现象断然分析为不同的方面。即使有时需要做必要的分析,也不会忘记这种分
15、析的统一的基点以及它最终要实现的综合的目标。正是这统一的基点和综合的目标,才是指导所有旅游分支学科自身研究基点和理论体系的根本。由此所形成的各个分支学科,既能打破现有分支学科的壁垒和隔膜,共享旅游的某个统一的内核(或称共核),还能坚持各分支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策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研究领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旅游学科的确立也许就指日可待了。不过,达到这一点绝非易事,我们不能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只能脚踏实地地做出不懈的努力,任何急功近利的学术投机都将使这一目标离我们渐行渐远。 图2旅游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逆转后) 三、认识旅游本质的现象学方法 努力寻求对旅游本质的理解,其目标是为旅
16、游知识共同体的构建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内核、共核或基点。这一思想带有一元论的意味,按照笔者的理解,这可能是促成旅游研究走向科学实证的重要理念。建立在这一理念基础上的旅游研究,将旅游现象理解为有规律、可预测的因果关系,由此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说,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老子哲学那里,就把世界看作道的统一,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于是,万物的终极都以道为依归,或者以道的特性为特性。这一哲学方法不仅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那里被翻版,认为人类行为都源自力比多的作用,而且在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中也得以变相地体现出来:宇宙产生于一个奇点。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然与社会都是成体系
17、的,而这个体系也是有根源的,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因此,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及其知识的组成也应该是成体系的、有根源的、一致的。这一点,对旅游研究、旅游学科来说,自然不会例外。 然而,促使旅游现象发生的根源在哪里呢?维持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根本一致性的共核是什么呢?换言之,决定旅游现象诸多特征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呢? 回答这些困惑需要一个求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不仅影响到求索的效率,而且影响到目标能否实现。倘若方法和路径选择失当,就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当前,旅游学术界在认识旅游的本质这一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和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旅游知识共同体的内容构成也就各执己见,其结论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理论 旅游 本质 及其 认识 方法 学科 自觉 角度 学术 资料 管理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