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doc
《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包和平等藏文文献目录学 琼措主讲第1讲第一编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要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但不只是孤立去研究单个的少数民族文献,它还要研究由众多少数民族文献组成的有机整体,即少数民族文献系统。2、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不是静止地去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系统,而是将其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进程。3、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不同层次。1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及学科体系;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的现实意
2、义、时代特点以及它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以促使该学科的成熟和发展。2)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产生与发展的历史。3)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的性质及构成。4)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工作领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少数民族文献工作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总的趋势,展示它们存在和演化的具体过程。5)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的整理、开发、传播和存贮,既要对前人整理与揭示少数民族文献的方法加以考察和阐明,并探求其新的途径和方法,又要总结研究整理与利用少数民族文献的经验,并研究如何批判与继承。6)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的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当代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状况,为我国建立少数民族文献中心网
3、络提供理论依据。7)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的学习进修和培养提高,少数民族文献队伍的规划和建设,其中着重研究实现少数民族文献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和措施。8)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发展历史,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成就的记述,以确定它们各自的地位和特点,从而探索其自身发展的基本联系和内在规律,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三、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学科体系文献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少数民族文献是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献系统的子系统。少数民族文献系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收集、
4、整理、存贮、转化、传递、利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献信息的全部过程,以及围绕着这些过程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具体将由如下四个部分构成1、理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指人们对:“少数民族文献”这个特定 研究对象的抽象分析和理论说明。理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主要从教高层次和整体性上对少数民族文献进行抽象分析,总结的是一般发展规律,诸如少数民族文献的本质、构成要素、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少数民族文献的历史演变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少数民族文献工作原理,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等。2、应用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从理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原理为指导。具体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的生产制作过
5、程以及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手段与技术等的学科。3、专门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文献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具体学科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中国少数民族期刊学、中国少数民族工具书学等;具体地域包括:西藏民族文献学、内蒙古民族文献学、新疆民族文献学、宁夏民族文献学、广西民族文献学等;具体民族包括:蒙古学文献学、藏学文献学、维吾尔学文献学、回学文献学等。4、交叉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理论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相交而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交叉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不是人们对少数民族文献现象深化研究的产物,它是人们为了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现象,而借用其
6、他学科的理论、或着与其他领域进行相交而形成的学科。比如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管理学、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教育学等。四、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任务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加以系统、科学的研究,使经验升华为理论。2、要着重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事业发展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文献事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如何合理组织少数民族文献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探求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少数民族文献事业的新理论、新经验、新模式和新方法。3、通过对社会需要和用户需求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文献利用率。这也是当
7、前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不仅内容丰富,语种各异,而且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关学科一、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学科特点 少数民族文献是文献的一种,是文献的组成部分。文献学便是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母体学科,换句话说,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文献学的分支学科。1、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的学科2、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3、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是一门开放型的学科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相关学科1、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同民族学、民族理论的关系各门学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在理论界尚不尽一致,
8、但一般都认为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民族,它研究民族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研究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个各民族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民族理论的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的规律,说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特点、性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则是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事业,揭示少数民族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事业产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加速少数民族文献事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献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服务。三者之间的不同是明显的。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与其他文献有一个
9、明显的不同特点,即它研究的是少数民族的文献,必须联系到民族和民族问题,因而就与民族学、民族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2、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与文献学的关系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事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文献系统的一般规律。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则是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少数民族文献系统的特点和特殊规律,以及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3、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与系统科学的关系 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以发展和受到科学界重视的学科。其中信息论是利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和贮存的学科。控制论研究的是生命、人类社会、机器系统、思维和一
10、切可能的一般结构的内部的调节和控制的规律。它在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桥梁”。系统论包括哲学(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优化技术等几方面的内容。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内部是等级态的,有层次的,系统具有特定功能和目的,动态系统必须保持“动态体内的平衡”,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就是要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的数量、质量、加工、输出、传递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作为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献学的相关学
11、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如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科技学、数学等。 第三节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研究方法1、重视应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把科学研究对象作为系统,用系统观点进行认识和改造的一种方法。即用系统观点分析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揭示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事业发展问题,也重视应用系统方法。2、持从直观到抽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认识途径文献学的基础是文献,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基础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少数民族文献,为了掌握少数
12、民族文献发展的事实资料,必须进行调查了解。经过调查掌握了大量少数民族文献的情况,它只是一种直观的外表和现象形态,还看不出内在的必然联系和本质。为了达到认识少数民族文献发展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必须进行科学的抽象,即对取得的直观资料进行理论分析。3、用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分析方法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二者的统一体。少数民族文献同样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事业发展问题必须坚持运用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分析方法。少数民族文献作为保存民族文化和体现民族心理素质的最重要的宝贵财富,除具有一般文献的特点外,有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特点、表述特点和运动特点三个方面。4、比较分析比较,从逻
13、辑思维来说,是确定事物同一关系的思维过程的方法。比较,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有独特的认识功能。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而又互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共同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比较分析,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5、从少数民族文献的特色和优势上寻找突破口,树立群体意识,走协作攻关的道路进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的关键,是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献的特色和优势,以特色和优势取胜,扬长避短,在特色和优势方面产生突破,这是在当今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的策略问题。第2讲第二编少数民族文献第二章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第一节民族一、民族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民
14、族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它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二、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今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8个民族;10万到100万之间的民族有: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翰尔、羌、锡伯等16个民族;人口在1万到10万之间的民族有: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
15、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5个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下的有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等6个民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各民族的居住状况并不是区划齐整、界限分明的,而是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在藏族文献中,甘珠尔、丹珠尔是十分有名的。它是藏文大藏经的两个组成部分,是驰名中外的佛教丛书。“甘珠尔”意为佛语部,包括显、密经律,有书108部,是14世纪后半叶噶举派的衮葛多吉编订成书。“丹珠尔”意为论部,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教仪轨和五明杂著等,
16、有书3461部,是14世纪夏鲁派的布顿编订成书。合刻的版本有四种,即:北京版、纳塘新版、德格版、卓尼版等,各版所收略有不同。藏文丰富的典籍,为研究西藏社会历史以及我国古代普遍存在过的农奴制社会形态提供了可靠的实据。 在蒙古族文献中,蒙古秘史(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原名宝贝史纲)堪称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名著。他们对研究蒙古族的历史、语言、文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蒙古黄金史还是明代蒙古族的重要历史文学著作。黄金史有两种:一种是成书于明末,但作者不详,内容记载蒙古古代流传的故事传说和明代蒙古、瓦刺两部的历史,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另一种是清乾隆年间,鄂尔多斯喇嘛罗卜藏丹津
17、著的,作者吸收了前书的内容,并参照蒙古秘史等著作,对蒙古民族兴起前后的历史作了补充。三、借鉴其他文字来创制本民族的文字藏族的先民早在7世纪的吐蕃时期就已创制了文字。吐蕃松赞干布时派大臣吞米桑布札前往天竺学习,回来后依据梵文的字母体系创制了藏文。藏文创制后,藏文文献因佛教在藏区兴盛而不断丰富,藏文文献浩如烟海,如9世纪完成的丹噶目录收入译经书目达六七百种,14世纪完成的藏文大藏经收书4500多种,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史学、文学著作以及天文历法、医药等文献。蒙古族于13世纪初开始拥有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在征服乃蛮部落后授命降臣塔塔统阿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了蒙古文,史称回鹘蒙古文。回鹘蒙古文创
18、制新文字,巴思巴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巴思巴蒙古文,并为后世留下了旨令、碑文、题记、榜文、诏书、牌符等文献。古代藏文文献,从松赞干布时期创立藏文起,直到清末民初,藏族人民创作和翻译的典籍可谓卷浩繁,按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包括佛教典籍、敦煌写卷、金铭石刻和木简。第二类是11世纪以后,历代藏族学者著述和翻译的大量藏文典籍。这一批藏文书是我国现存藏文文献典籍的主体。部分版本可分为木刻本、手抄本、石刻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西藏各大寺院及档案馆存有藏文典籍46000多函;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藏经卷6万多部(册);青海塔尔寺除大藏经外,收藏藏文经卷约5万多卷;
19、四川德格印经院除藏有经版217500块(双面雕刻)外,还有数量可观、珍贵的藏书。北京各单位藏有藏文经典近2万函;其他各地,特别是民间还藏有大量的藏文古文献。1981年,四川藏文典籍经版征集组仅在德格、白玉、新龙、甘孜4个县16个区的37个乡,就征集到印版130205块,典籍12657种(其中印本11986册,手抄本671包),“唐卡”(藏族卷轴画)2125幅,由此可见民间收藏之一斑。 藏文古文献目录的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公元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在位时开始编制目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藏文古文献目录主要有拉卜楞寺藏文书目,收录藏文万余册;德格印经院目录,收录藏版2000多部,约1
20、万种;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收录藏文文集180余家;藏文典籍要目,其内容及著录项目等和拉卜楞寺藏文书目基本相符;此外,还有丹珠尔目录和甘珠尔总目录等。藏文古文献目录虽然很多,但都是地区性的,或者是一家之藏书目录,不能全面反映藏文古籍情况,我们期望一部新的能反映藏文古文献全貌的全国性藏文古文献目录早日问世。第二节政治上的强大与少数民族文献的产生和发展综观我国的民族史可以说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不断追求生存空间和物质财富,追求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在与周边民族不断的经济、文化交往乃至不断的征战中有的被同化了,有的民族则日见强大,出现过许多以某一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21、。各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不断地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成为全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政治上的强大不仅可以带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其中自然包括了少数民族文献的发展和繁荣。考古发现,西藏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当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后,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居民们进入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为的氏族部落联盟时代。据藏文史籍贤者喜宴、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当时青藏高原上活跃着十二小邦、十二小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征战不已。大约在公元3?4世纪,悉补野部在雅隆穷结地区兴起,自第一代赞普聂墀起至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征服了诸多部落,最终统一了青藏高原,大约于644年建立了强
22、大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完成了祖上的统一大业,结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长期混乱征战的局面。在统一了西藏诸部后,松赞干布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内政措施,如创制文字、指定法律,借鉴周边国家特别是唐朝的典章制度设立管制等,从而促进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松赞干布之前,吐蕃“以结绳齿木为约”,松赞干布在统一各部落的过程中,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深感无文字之苦,便派大臣吞米桑布札前往天竺和西域诸国修习佛法和声明学。吞米桑布札根据梵文字母体系创制了藏文。据传松赞干布曾放下一切政务交吞米桑布札处理,自己则潜心学习藏文4年。藏文创制后,藏文文献开始出现。藏文文献以佛教内容为主,此外还涉及大量的
23、天文历算、法律、逻辑、医药、文学等文献。从藏文自7世纪创制至15世纪初的八百多年时间里,藏文经过了三次厘定,藏文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使藏文文献不断积累发展,文献数量可观,为世人所瞩目。第三节宗教的传播与少数民族文献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文献的产生和发展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撞击、交流、融汇的结果。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创造生存条件、寻求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与相邻民族或主体民族发生过政治上、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往来,从而加速了本民族文明的进程,促进了全民族共同发展。各民族形式的文化交往中,宗教的传播是最重要的内容,宗教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文献的产生和发展。佛教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数民族 文献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