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doc
《历史学毕业论文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毕业论文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 X 大学毕业论文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姓 名:_2014年6月25日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一 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联系,有陆路,也有海道。海上交通对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不少论著对此作过探讨。20世纪70年代新安海底沉船的发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探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海上交通的兴趣。 元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以陆道为主,海上交通相对来说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当时两国之间海道往来仍是相当频繁的。本文试图以中国和朝鲜的有关文献相互参证,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二 12世纪,中国处于宋、金对峙的局面,由于金朝势力强大,高丽断绝了与南宋的正式外
2、交关系。但是双方经过海道的贸易活动仍是存在的,来到高丽经商的南宋商人,往往带有政府的使命,刺探金朝的动静,沟通双方政府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11年开始发动对金战争。1218年对高丽用兵,高丽请和。1231年,蒙古窝阔台汗发军攻高丽,高丽降。1234年,金朝灭亡,出现了蒙、宋对峙的局面,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国号大元(1271)。到13世纪70年代末,南宋为元朝所灭。 当蒙(元)、宋处于敌对状态,高丽归附于蒙古(元)的情况下,南宋与高丽的交往受到蒙古(元)的干涉和阻挠。蒙古(元)还曾设想以高丽作为基地,通过海道对南宋发动进攻。尽管如此,南宋与高丽之间
3、通过海道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止。南宋开庆元年(高丽高宗四十六年,1259)四月,中国商人范彦华的船只从高丽返回,船上带回了三名被蒙古俘虏的南宋居民。他们是在被迫参加蒙古对高丽战争时逃出的,高丽政府将他们送回本国,高丽的礼宾省还为此向南宋地方当局发出了正式的牒文。范彦华等的商船是在上一年去高丽的。高丽元宗元年(南宋景定元年,1260)十月,“宋商陈文广等不堪大府寺、内侍院侵夺,道诉金仁俊曰:不豫直而取绫罗丝绢六千余匹,我等将垂橐而归。仁俊等不能禁”。从“侵夺”的货物数量,可知这一年前来的南宋商船装载的货物是相当可观的。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因为官方机构“侵夺”造成的不良影响,南宋商船不再到高丽。高
4、丽元宗十一年(南宋咸淳六年,元至元七年,1270)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遣使责问,为什么“南宋商船来”,高丽政府“私地发遣?”次年正月,高丽国王写信回答说:“豫有宋商舶往返,距今十年,未曾见来”;但“年前有一舶到于我境”。以上所说,便是根据现有文献可以考知的13世纪中期高丽与南宋的几次海道交往。 当蒙(元)、宋对峙之际,高丽与南宋继续通过海道保持联系,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原因。从经济上来说,海道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业,这是显而易见的。从政治上来说,高丽归附蒙古是为武力所迫,并非本意,高丽政府并不想和南宋断绝关系,南宋方面也充分估计到这一点,鼓励商人前往高丽贸易,顺便审探蒙古的动向。但尽管如此,由
5、于高丽宋的关系要受到其他两方面关系(蒙古高丽,蒙古宋)的制约,只能是有限的、时断时续的。只有在元朝统一以后,朝鲜半岛与中国的海上交通,才会有新的面貌出现。 三 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发大军攻宋。十三年(1276),元军下临安,取江浙、福建等地。十六年(1279),广东崖山一役,宋军大败,幼帝蹈海死,结束了南宋的历史。元朝统一了中国。在统一过程中,元朝政府注意保护海外贸易,使之不受战争影响而中断。至元十四年(1277),便在南宋原有基础上于泉州、庆元等处建立市舶机构。十五年(1278),忽必烈下诏福建行省官员,要他们对海外各国加强联系,“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
6、市,各从所欲”。这主要是针对南海诸国说的,至于在此以前已与元朝有密切关系的高丽,当然更不成问题。据郑麟趾高丽史记载,忠烈王四年(戊寅,1278)十月,“宋商人马晔献方物,赐宴内廷”。所谓“宋商人”是高丽方面对来自中国南部(南宋统治区)商人的习惯称呼。事实上,这时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均已归元朝统治,“宋商”实际是元商。高丽国王赐宴内廷,说明这起来自中国南方的商人是公开的、合法的,也就是得到元朝政府同意的。此事足以说明,元朝政府对于民间商人与朝鲜半岛的海道贸易,采取支持的态度。 元朝统一以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海上交通是频繁的。首先表现在海运粮食上。元朝在平宋以后很快便建立了海运,即由海道将江南的粮
7、食运到北方,先到直沽(今天津),再由直沽经运河运到大都(今北京)。每年海运的粮食。起初是几万石,逐渐增为几十万石、百万石,最多时达到三百多万石。海运可以说是元朝统治的生命线。值得注意的是,海运的终点并不限于直沽,还有辽东,甚至伸展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史籍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一月,忽必烈“敕漕江淮米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合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十万石,备征日本”。但次年正月忽必烈因江南动乱罢征日本,这次大规模的海运计划并未付诸实施。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月忽必烈“以其国(高丽引者)饥,给以米二十万斛”。据高丽史记载,高丽忠烈王十七年(1291)六月,“元遣海运万户黄兴、张侑,千户殷
8、实、唐世雄,以船四十七艘载江南米十万石来赈饥。世子豫奏比年国人征戌转饷失其农业,以致饥馑,故有是赐”。次年(1292)闰六月,“元诏漕运万户徐兴祥等二人运米十万石来赈饥民,遭风漂失,唯来输四千二百石”。世子即忠烈王之子王璋,也就是后来的忠宣王。这批作为救济用的粮食分两年自江南运到朝鲜半岛。组织过两次大规模海上运输的是元朝海运的主持者之一朱清。朱清和海运的另一主持者张瑄在南宋末年都是横行于海上的强盗,“若捕急,转引舟东行,三日夜,得沙门岛。又东北,过高句丽水口,见文登、夷维诸山。又北,见燕山与碣石。亡虑十五、六返”。元军南下,朱、张投降,由于他们熟悉中国南北航路,便献海运之策,适应了元朝政府的需
9、要,因而得到重用,专门负责海运事宜。同时,他们对于“高句丽水口”也是有所了解的。在忽必烈决定海运江南粮二十万石到高丽时,这一任务很自然便落到朱清身上朱清原为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海道运粮万户,“庚寅(至元二十七年,1290),运高丽,辽东粮,枢密院奏功,进骠骑冲上将军,余如故”。这里的“庚寅”显然是“辛卯”(二十八年,1291)或“壬辰”(二十九年,1292)的讹误。至于朝鲜史籍中所载海运粮的官员,黄兴疑是黄真之误,黄真是朱清下属的五万户之一。张侑不可考。殷实是朱清的得力部属。至元二十九年,以朱清为首的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下分七翼千户所,其中之一是殷武略翼,武略是武略将军的简称,殷武略翼即以殷
10、实为首的千户所。至元二十九年十月,忽必烈殷实为管领海船副万户。这次提升可能与运粮高丽有关。唐世雄不是汉人,而是西夏人,原名黄头。西夏在元代称为唐兀,故以唐为姓,名世雄。他长期从事海运,后来升至海道都漕运万户。这时他的具体职务是嘉兴等处运粮千户。第二年负责海运的万户徐兴祥在同一朝鲜史籍中另一处又作徐兴祚。根据中国方面的记载,从事海运的重要人物中有一位徐兴祖,也许徐兴祥、徐兴祚都是徐兴祖之误。此外,见于中国方面记载的还有一位范文富,“豫馈运高丽及交趾出征军粮,”至元戊子(二十五年,1288)官运粮副千户。 宋代与高丽的海上交通,有北线,有南线。北线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蓬莱县)东航至朝鲜半岛西岸的瓮
11、津,经过芝罘岛(今山东烟台市北)。南线由明州(今浙江宁波)经昌国沈家门(今浙江普陀县),蓬莱(今大衢山岛),向北进入大海,与海岸线并行,到淮河入海口附近,转而向东,进入黑水洋,也就是山东半岛以南,朝鲜半岛以西的黄海深水洋,先到朝鲜半岛西南的黑山岛(今名大黑山岛),然后沿半岛西海岸北上,至开城。北宋初期,主要是北线;北宋中期起,为了“远于辽”,改以南线为主。到了南宋时期,山东半岛为金朝所有,只能由南线航行。元朝初年的海运,是以太仓(今江苏太仓)为起点,沿海岸线北上,经过山东半岛,到沙门岛(今山东长山列岛),进入莱州洋(今莱州湾),沿海岸直至直沽(今天津)。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海运,走的就是
12、这样一条路线。元朝诗人朱晞颜在“至元辛卯”(即至元二十八年)曾搭乘海运船北上,他将“舟航所见”用诗篇记录下来,总题为鲸背吟,共三十余首。第一首题为“盐城县”,盐城即今江苏盐城,第四首为“莺游山”,该岛又作嘤游山、鹰游山,即今江苏连云港市的东西连岛。以后又有“乳岛”(今地待考)、“沙门岛”(今山东长山岛)、“莱州洋”等诗,足以说明这一次海运确是沿海岸线北上,续山东半岛航行。鲸背吟最后是“分船”和“直沽”。“分船”诗云:“高丽辽阳各问津,半洋分路各伤神;风帆相别东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由各诗的排列看来,“分船”之事应发生在过莱州洋以后,到直沽以前。如果确是这样的话,那么,至元二十八年(1291)
13、前往高丽的运粮船有可能是沿渤海湾北上,经辽东半岛,再到朝鲜半岛的。但从至元二十九年(1292)起,在朱清等主持下,开辟了新的海运路线,即由太仓出长江口后,利用西南风,取道东北,驶向大海。经过山东半岛成山角后,则与原来的路线大体相同21。海运路线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南方与高丽之间航线的变化,至元二十九年运到高丽的粮食大部分“遭风漂失”,应该是探索新航线造成的。可惜的是这方面缺乏明确的记载。 高丽忠烈王十九年(元至元三十年,1293)六月,“元遣江南千户陈勇等载米二十艘来,又献鹦鹉一双,其他土物甚多”22。这次运米的目的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一年忽必烈又派人到高丽督造战船和管军粮,准备再征日本,显
14、然运来的江南粮食是供出征日本用的军粮。次年,忽必烈死,征日本的准备工作停止。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元遣中书舍人爱阿赤来。先是为征日本,运江南米十万石在江华岛。今辽沈告饥,帝(元成宗引者)诏以五万石赈之”。忠烈王二十一年(1295)二月,“遣中郎将宋瑛如元请减运粮,帝不从”。四月,又“遣将军柳温如元,请减辽阳运粮,帝许减二万石”,在此前后,高丽用船分三次将江华岛贮粮运往辽阳,共计三万余石23。为征日本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米到江华岛无疑是忠烈王十九年的事,但是十万石米似非“二十艘”船所能装载,很可能记载有误或有缺漏。 元朝政府从江南经海道运粮食到高丽,主要是以上几次。这几次海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也是宋
15、代所不曾有过的。这几次相当规模海运进行,使得联系中国南方和高丽的海道为更多的航海人员所熟悉,这对于两国海路贸易的开展,无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应该指出的是,忠烈王二十一年由高丽运粮到辽阳并非偶然。早在元朝统一以前,忽必烈曾于高丽元宗十四年(至元九年,1273)下令“运东京米”二万石到高丽赈济饥民,由于“水路阻运”,第二年四月才运到24。东京即今辽宁辽阳,元辽阳行省首府。高丽忠烈王十五年(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朝政府要求高丽“措辨十万石”接济辽东。高丽以船四百八十三艘“转米六万四千石于盖州”25。盖州即今辽宁盖县,当时属辽阳行省。从这些事例可知元代在高丽与中国的辽东半岛之间海上往来是颇为密
16、切的。事实上,沿朝鲜西海岸线的航行,是一条由来已久的传统航线。 除了海道粮运之外,元朝和高丽之间通过海道进行的贸易活动是相当频繁的。根据高丽史记载,忠烈王十四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七月戊申,“宋商人顾恺、陵清等来献土物”26。同年八月,“以圣节宴于大殿,宋人作戏”27。“宋商”指的是来自中国南方的商人。这是沿袭旧称已见前述。至于在宴会上,“作戏”的“宋人”,应即是上一个月来到高丽的“宋商人”。忠烈王二十七年(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八月戊子,“江南商客享王于寿康宫”。所谓“江南商客”也正是来自中国南方的商人28。忠烈王三十年(元大德八年,1340)七月己卯,“江南僧绍琼来,遣承旨安于
17、器迎于郊。琼自号铁山”29。这位来自中国江南的僧人是“泛海而至”的30,显然搭乘的是这一年前来高丽的中国江南的商船。这几条记载都是关于中国南方商人的,此外还有经过海道前来高丽的中国北方商人。忠惠王后二年(元至正元年,1341)秋七月丙子,大都商人来,言:“海贼三十余艘,着青黄衣,鸣铎击鼓,袭海杀掠人物。”31大都即今北京,这些来自大都的商人讲述了他们的海上见闻,说明他们肯定是从海道来的。在中国北方大都附近的港口与高丽之间,有着一定的航线。 上面讲的是通过海道前往高丽的中国商人。高丽史中还记载了高丽方面经过海道到中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忠烈王二十一年(元元贞元年,1295)四月“又遣中郎将宋瑛等航海
18、往益都府,以麻布一万四千匹市楮币”32。当时高丽世子在大都求婚于元皇室,用麻布换取元朝纸钞,就是供世子婚礼用。但由此可见,高丽与中国山东半岛之间有着海上的航路,而且有着贸易的关系。高丽忠肃王元年(元延祐元年,1314)六月,命官员们考阅新购书籍,“初,成均提举司遣博士柳衍、学谕俞迪于江南购书籍,未达而船败,衍等赤身登岸。判典校寺事洪瀹以太子府参军在南京,遗衍宝钞一百五十锭,使购得经籍一万八百卷而还”33,以上两起都是高丽官方组织的贸易,可以想见,高丽民间也会有前往中国山东半岛和江南的贸易活动,有趣的是,以元代大都生活为背景的翻译教科书朴通事中讲到,从高丽前来大都,有“船路”,有“旱路”,“航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学 毕业论文 元朝 高丽 海上 交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