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保护的徽州古宅再生模式研究——以婺源九思堂为例.doc
《基于文化生态保护的徽州古宅再生模式研究——以婺源九思堂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文化生态保护的徽州古宅再生模式研究——以婺源九思堂为例.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基于文化生态保护的徽州古宅再生模式研究以婺源九思堂为例摘要:摘要:2008年1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建设,旅游对文化生态保护的作用被高度重视,本文基于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的视角针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一种新型的古宅再生模式予以介绍。关键词: 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消失。旅游作为一种现代行为,对文化生态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且不论面目全非的景观再造、利益主导下的过度商业化、随着广大游客到来的现代文明渗透等传统旅游开发不可避免的弊端,政府与社会资本力所不能及的传统建筑与文化或分散或代表性不足的徽州其他古村,徽州文化生态岌岌可危。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明确“发挥民间社团组织
2、和全社会的作用,筹集和接受境内外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用以开展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工作”。九思堂作为徽州古宅再生的典范、民间资本注入的代表,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文献综述(一)文化生态国外关于文化生态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最初的文化生态学是作为人类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出现的, 它主要探讨人类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上半叶, 美国许多早期重要的人类学家如博厄斯和克罗伯认为环境可能决定文化。1955年斯图尔德发表了他的文化变迁理论, 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这部著作的出版被普遍认为是文化生态学正式诞生的标志。随着文化问题的凸显及生态关系的重视,在生态
3、文明思潮下,1990年代文化生态成为显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文化生态理念传入中国,文化生态保护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思考。为保护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学者们提出建设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及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些模式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保护了当地的文化生态,保障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仍处于试验阶段,面临着资金、制度、保护主体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生态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体现在文化生存、传承、存在的各种状态。文化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将会带来文化丧失、文化遗传变异和文化生态失衡。保证文化公平与文化安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是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文化 生态 保护 徽州 再生 模式 研究 婺源 九思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