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汉学研究讲义.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国际汉学讲义 绪论(教学时数2 学时) 一、 汉学的定义 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问汉学。 “汉学”这个名词,在学习其它课程的时候,也许曾经接触过。例如新人江藩有一部书,叫做汉学师承记。但是这个“汉学”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国际汉学”之“汉学”的意思。江藩还有一部书,名曰宋学渊源记,今人将它与前者合在一起出版。实际上,江藩所谓“汉学”就是同“宋学”相对而言的,指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学风,重考证而轻议论的朴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代乾嘉学派之学。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汉学” 来源于法文 sinologie ,英文为“sinologysaina_”, “汉学”显然是借中国故有的一个名词对这
2、个词的意译,但是,绝不能按中文原有的意思来理解这个名词。 那么,“汉学”应当如何理解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至今尚无一致定义的名词。 首先从法文 sinologie 和英文“sinologysaina_”来看,其词根都是“sino”,乃“支那”的音译,“支那”是古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即指“秦”,英语译为“china”)。所以,英文用“sinologysaina_”指汉学家或汉学,即支那学家或支那学的意思。“日本学者曾用支那学译“sinology”,在语源上最为忠实。支那这个梵文古字的初义似乎有褒无贬。然而,支那或支那人在某些近代日本人的使用中又添上了一层特别的含义(冯按,支那学在 1945 年已
3、被日 2 本政府禁止使用)。因此,支那学也不是现代中国人所愿意接受的。”(刘正图说汉学史之余英时先生序。 既然“支那”是古印度梵语对中国的称谓,而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给它加上了殖民色彩,所以现代中国人不大愿接受,何不将“sinology”翻译成“中国学”学呢?上世纪以来,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的高潮,人们称之为“中国学”。但这个中国学与汉学又有些不同。从语义上说,“中国学”的英文为“Chinese studies”,严格地讲当翻译成“中国研究”,当然,有时候也使用“sinology”。从内容上看,“中国学”主要是指在美国兴起的对当前中国问题的研究(详后)。因此,用“中国学”代替“汉学”似乎也不
4、恰当。 与汉学密切相关的还有“华学”、“东方学”、“东洋学”等概念。“华学”产生于俄罗斯,来源于“华夏”一词,它不仅包括了古典汉学,还与俄罗斯的侵华政策相关,包括了中国西北史地之学、蒙学和藏学。“东方学”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对东方包括印度、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和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的研究,那么汉学就是东方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萨义德的东方学所指东方学是一种狭义的“东方学”,主要指西方学者带着后殖民眼光对东方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研究。东洋学在西方学者那里基本上等同于东方学,但是这个概念在日本学者那里却有所特指,日本、中国、印度尤其是中国是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日本的“东洋文化研究所”
5、,即是这样的研究机构。 对比以上诸种与汉学相关的概念,有必要把汉学区分为古典汉 3 学、现代汉学或狭义的汉学和广义的汉学。古典汉学即狭义的汉学,即“sinology”所指的汉学,它是在法国诞生的一种专门对中国传统(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艺术、风俗的研究。现代汉学即广义的汉学,是指对中国有关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可称为“中国学”。任何学术都在不断发展之中,今天我们对汉学下定义,既要照顾历史,又要面对现实。对比古典汉学与现代汉学(或狭义汉学与广义汉学),前者把中国近现代和当代不纳入研究对象,研究的时间范围过窄;后者如美国学者费正清“以外交史和制度史为方法,以近代中国为主题,以中国材料为
6、原始资料”(艾威斯费正清和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转引自刘正图说汉学史第13 页)研究的时间范围不仅窄,而且研究的领域又过宽,制度、外交,类似于“国情研究”,应当另立一学科。华学、东方学、东洋学等都不至于 我认为,汉学的定义还是应当以古典汉学或狭义汉学为主来确定,但考虑到上世纪以来“中国学”的迅猛发展,“汉学”也可以适当吸收“中国学”的成果。所以汉学应当定义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时间来说,既包括古代也包括近代和当代;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风俗等等。 最后,还需要注意,“汉学”众最广的意义上说,包括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但是考虑到这个词“sinology”是外国
7、人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故不必把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纳入其中(但因研究对象的相同,互相可以借鉴和比较)。现在人们在“汉学”前面加上“国际”或“国外”二字,就更加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外 4 国人,既指中华民族之外的人,也包括外国的华裔学者,但不包括港台的学者。 还有,“汉学”之汉,大概是指用汉语写成的文献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国际上专门有藏学、蒙学,一股不把它们纳入汉学范围之内。 二、 学习国际汉学的意义 当今国际汉学越来越发达,已成为一门显学,国内知识界对国际汉学也越来越重视。那么,学习国际汉学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可
8、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中国人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虽然民族、国家、语言、文化等的差异仍然存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类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变得更加必要和可能,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故此,中国不仅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全世界人的中国,同样,任何一门学问不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专利品,外国人曾发出“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顾彬读书2006 年第7 期文章标题)的责难?我们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名言来回答: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今天,中国在了解世界,世界
9、也在了解中国。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个偏见,以为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远比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得多。特别是五四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文化 5 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从小学到大学,外语成了一门主课,大学各种不同的专业,也学习了不外国的东西,理科的各门功课更是充满了众多以外国人命名的公式和定理。然而通过国外汉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事实并不完全是如此。其实,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照样相当重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独具特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必自惭形愧。尤其是随着近几十年来中
10、国的改革开放,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汉学成为“显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幸事。所以,学习“国际汉学”,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鼓励我们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由于语言、文化传统、资料等限制,也许不如中国人研究得广、深、精、准。但外国人的研究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某些领域,外国人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中国人。如法国、日本人的敦煌学,英国人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美国的新儒学。有某些学科,外国人是首创,或者经外国人首创之后中国人“后出转精”,例如受日本人的启发,林传甲写了中国人的第一本中国文学史,受日本人盐谷温的影响
11、,鲁迅写出了后来居上的中国小说史略。其它还有考古、中国语法、中国性学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便是在一些外国人并没有取得很高成就的领域,他们的思想、方法、角度,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对我们研究中国文 6 化也大有裨益。今天我们从事“国学“研究”,如果不了解国际汉学的相关研究情况,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学正在或者已经改变了中国传统学研究的面貌。 科研课题立项,排在第一的总是“国内外研究状况”就是证明。余英时说:“以我稍有所知的中国史学而言,倘在选定专题研究之前不查清汉学界有关该题目的主要文献,我是不敢贸然决定的。万一在研究工作完成以后发现别人已先我为之,并且比我做得更好,那么我的
12、时间和努力岂不是全浪费了?”(刘正图说汉学史序) 3、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显得尤其重要。你们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的使者的重任,不仅应当了解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而且应当了解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外文化。一般来说,如果你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将要面对的主要是一些汉学相对发达的国家的学生。这些国家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有研究?有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了解不全面甚至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果不了解这些,就难以在沟通中国文化的时候有的放矢。例如,日本的汉学很发达,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就尤其要注意,不要犯常识性的错误;欧美国家的人类学民俗学很发达,他们
13、对此也很感兴趣,可以引导;而最近,韩国人把中国的端午节、春节,甚至汉字当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既要与他们共享中国文化的成果,以要坚持民族立场。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你们既要教会外国人学汉语,又要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只有这样你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搞好。 7 四、关于本课程的安排和要求 本课程原来叫“国外汉学研究”,给人一种误解,是一个研究性的课蹋涫祷共坏秸飧霾愦危且越樯芑厩榭龊椭段鳎?后来我建议改成了“国际汉学”,实际上是个国际汉学概要课或简史课。我们将以国家为单位,分别介绍各个国家的汉学概况,主要是韩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瑞典、意大利、荷兰、俄罗斯、美国。然
14、后以汉学家为重点,分别介绍他们的生平、著作,着重点在他们的汉学著作的内容、特色和影响方面。我比较喜欢南京大学的做法,程章灿先生开设的不是这种概要性质的课,而是先读十本国外汉学名著。当然现在还有困难,主要是一些著名的汉学著作有的还没有翻译过来,这几年的情况有所好转,我将努力争取将概要和汉学名著结合起来,也要求您们能选读几部汉学名著。别外,还要介绍一些国处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情况。 要学好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困难。首先要有国学的功底,熟悉中国文化,其次要了解中国学者对本国文化研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对国际汉学的了解和比较分析。第三,如果能直接阅读外国人的著作原文,是最好还过的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
15、有这样的条件和水平,大家是对外汉语专业,对中国文化可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其中很专业的东西可能知之甚少。中国历史不如历史系的学生学得多,中国语言、文学不如中文系,中国哲学不如哲学系,这是有情可原的。面对这样的实际,一方面大家要多读书,广泛涉猎相关的学术领域,另一方面,我在课堂上会心可能地介绍相关的一些中国文化的知识。至 8 于汉学名著的原著,有些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直接读原文恐怕我们大多数人也只能看懂一、二种语言的著作。好在我们的目的不是研究,所以间接阅读汉文翻译本也就不错了。近年来介绍国际汉学的著作和刊物也多了起来,可以从中了解国际汉学的情况。 总之,这门课程是概要性的,不是研究性的。我的要求
16、也不高,只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大家了解了国际汉学的基本情况,阅读二至三部汉学名著,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一章 国外汉学简史(教学时数2 学时) 一、 二十世纪以前的汉学 中国很早就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人著作中就有了关于中国的零星记载。但仍局限于神话和传说。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有人根据他的自述写成了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仍不乏想象的成分。16 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传教的业绩甚微,但在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鲁德熙、利玛窦、卫匡国、卜弥德、李晨、杜赫尔德等人都有专门著
17、作介绍中国。到 18 世纪,在欧洲终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中国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莱布尼茨、歌德等人都对中国有了浓厚的兴趣。 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是19 世纪才在西方正式成立的。1814 年,法兰西学院首开汉学讲座,从此汉学进入“近代学院式研究”阶段。其后汉学相继在俄、英、德、荷、羡、瑞等国得到确立,涌现了法国的 9 雷慕沙、毕欧、沙畹、马伯乐、伯希和、葛兰言,英国的理雅格、翟理思,德国的卫礼贤、福兰阁,俄国的比丘林、札哈罗夫,荷兰的施莱格尔、瑞典遥高本汉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汉学家。 在东方,汉学的历史更为悠久。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早在先秦时期就与中国文化有所接触,至
18、迟在秦汉时期就有汉学产生。唐宋元明清至近代,中国文化都对它们有广泛深入的影响。 二、 二十世纪以来的汉学 20 世纪,首先是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把世界文化推向了一个互相碰撞、交流、融通的时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再次受到重视,治学也因此繁荣起来。其次,中国本身也在不断地走向世界。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外汉学热的兴盛。 这一时期的汉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此前的汉学以西欧和日本为中心,20 世纪则发展为以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格局。特别是美国汉学的崛起。美国汉学晚
19、于西欧,1842 年东方学会的成立,汉学才在美国确立并处于西欧影响之下。但二战后,美国汉学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国际汉学的中心之一。1837年俄罗斯汉学成立,二战后,由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汉学一度十分发达。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汉学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 2、形成了传统派和新兴派和对立和融合。传统派以西欧特别是法国为代表,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他们往往对中国的语言、文字、 10 经学、文学胡深厚的修养。新兴派以二战之后的美国汉学家为代表,他们更加注重当前中国问题的研究,不重视理论,却注意规范自己的研究模式,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突出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研究。一时之间,形成了国际汉学的“古今之争”
20、。争论的结果,最终走向了融合。今天,汉学不仅古今融合,而且进一步国际化。例如,1965年成立的“欧洲汉学家协会”,就是一个全欧性的学术组织。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外国人到中国留学访问,中国大陆学者到国外访问留学,大大地充实了国际汉学研究队伍,汉学的国际化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1、 对国际汉学的研究。 国际汉学正式成立至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随着这门学科的兴盛和成熟,对汉学本身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对这一学科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的是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如石田干之助的欧人的中国(支那)研究、欧美的中国研究,青木富太郎的东洋学的成立及其发展,法国人戴密微的法国汉学史概述。 二十世
21、纪初,中国学者对国际汉学也开始注意。一些著名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冯承钧、莫东寅,他们与国际汉学家保持联系和来往,借鉴国际汉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国际汉学的发展动态,翻译国际汉学名著,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莫东寅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作了第一本全面介绍国际汉学的著作汉学发达史。可惜建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汉学几乎绝迹。改革开放 11 后,汉学又兴盛起来,有人称“国外汉学研究或中国学研究是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所开拓的最重要的学术新领域。”汉学已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全国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一般大学的外语系、对外汉语系都开设以这门课程。大量的汉学名著被翻译成中文,我所知道的有刘东主编的“海
22、外中国学丛书”,任继愈主编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王元化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李学勤、葛兆光主编的“当代汉学家论著译丛”,中华书局“世界汉学论丛”、商务印书馆的“海外汉学书系”。介绍国际汉学的刊物也多起来了,如任继愈主编的国际汉学,刘梦溪主编的世界汉学等等。还出现了一些以研究国际汉学而著名的学者,如张静河瑞典汉学史、萧师毅德国的汉学研究、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等等,近年来,留学日本九年的刘正,相继推出了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 20 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图说汉学史等多部国际汉学的专著和通史。 但是,国际汉学至今还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对国际汉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正处在发展阶段。例如,至今我
23、还没有看到一本比较完备的“国际汉学”的教材。可以预测,随着中国文化世界影响的扩大,国际汉学一定会更加繁荣,中国的国际汉学介绍和研究也必将越来越兴盛。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汉学? 2、 国际汉学为什么会出现传统派和新兴派? 12 第二章 朝鲜和韩国的汉学(教学时数4 学时) 第一节 朝鲜汉学 由于地理的原因,朝鲜是接受中国文化最早的地区和国家。 1、 汉字与朝鲜汉学。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剑桥中国秦汉史以为逃到朝鲜),把中国文化带到了那里。大约在中国的战国时代,汉字已传入朝鲜。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 年)征朝鲜,并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刘正图说汉学史把这一
24、年定为朝鲜汉学的开始。朝鲜的三国时代约前1 世纪至7 世纪,高句(音勾)丽(前37668)、百济(前18660)、新罗(前 57935),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末年至隋 中国文化被正式确立下来。7 世纪末朝鲜儒学家薛聪创立“吏读法”(采用汉字的音和意记朝鲜语)以解释儒家经典,这是朝鲜文字的先声。直到15 世纪中叶前,朝鲜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 1444 年,李朝世宗的郑麟趾等人创制了朝鲜文字,1446 年颁布了训民正音,但是汉字仍然是官方和知识分子使用的正统文字。1894 年,朝鲜文字“谚文”成为正宗,1910 年汉字被废除。 因为长期使用汉字,所以朝鲜有很多会说汉语的人,也有很多汉语写成的典籍,产
25、生了很多汉学家。严格地说,古代朝鲜文化属于汉字文化圈,离开了汉字就无法研究古代朝鲜文化。 13 为了学习汉语汉文,古代朝鲜出版了许多译学书,即汉语教材,如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另外,出现了大量的用朝鲜文注解翻译的汉文典籍,称“谚解”,如四书谚解、楞(音leng)严经谚解、杜诗谚解等。 2、 朝鲜的汉文学。 (1) 汉诗创作及其评论。 不仅有汉语教材和翻译的汉文典籍,朝鲜还有不少本国人用汉语写成的文章和书籍。高句丽和李朝时期,仿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用汉文经典和诗文作为考试标准,一些出身科举或曾留学中国或访问中国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写作了大量汉语诗文和书籍,尤以文学为主。 古朝鲜产生了一批汉文
26、诗人,其中有“四大诗人”特别有名,他们是: 新罗崔致远(857928),被称为古代朝鲜汉文学的鼻祖,12岁留学于唐,18 岁中进士,在唐为官十年,有桂苑笔耕20 卷,其中五、七言诗一百多首。(其中有三首有关云南的诗歌:安南、天威径、平蛮;文三篇:通和南蛮表、谢事南蛮通和事宜表、贺入蛮史回状。收入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 高丽李报奎(11681241),科举及第后曾任政堂文学守太尉参知政事,在文学方面是“高丽一代无所企及者”,“朝鲜李太白”。 高丽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汉诗宗。 14 朝鲜申纬,被称为朝鲜的“诗佛”。 就创作而言,古朝鲜的汉文学明显受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影响。新罗末至高丽初
27、,正值中国晚唐时期,故有晚唐诗风。高丽中后期相当于中国南宋初年,则崇宋诗。李朝宣祖即位(1568)后(相当于明代中后期),又推崇唐诗。 朝鲜不仅有汉诗文创作,而且有关于汉诗的评论,尤以诗话为多。徐居正的东人诗话,是朝鲜诗话的代表作。这些著作大多仿自中国的诗话,或摘句举篇,品评高下,或记佚闻趣事,或发表理论见解,所论之诗既有中国诗人之作,也有朝鲜诗人的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诗人中,古朝鲜人最喜爱李白、杜甫和苏轼。李朝前期最推崇苏轼。徐居正东人诗话载: 高丽文人,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出,则人曰三十三东坡出矣。 李仁老破闲集载: 郑知常送人云:“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作波。”当时
28、以为警策,然杜少陵云:“别泪添作锦江水”。李白云:“愿结九江波,添成万行泪”,皆出一模也。 李朝人最推崇杜甫,既崇其诗,又崇其忠义,故有杜诗谚解。 李朝后其受中国诗论的影响,朝鲜也出现了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诗歌理论。金泽荣针对王世祯的“神韵说”过分强调虚的一面,提出了“诗之佳品,应虚实相生”的主张。金正喜针对袁枚的“性灵说”和沈德潜的“格调说”,提出性灵与格调并重的见解。申采 15 浩接受梁启超等人“诗界革命”的影响,在天喜堂诗话中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并主张用朝鲜文创作诗歌,因此有朝鲜“诗界革命”者之称。 (2) 汉文散文。 李朝人崔溥(14541504)的漂海录是古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的专著。
29、1488 年,崔溥乘船奔丧途中,偶然被风浪吹到中国浙江沿岸,被疑为倭寇,经多次审查明确身份后,由运河到北京,又经陆路渡鸭绿江回国,历时 4 个半月,后奉李朝国王之命写成漂海录。此书用汉文写成,5 万余字,广泛记录了中国明代大江南北的政治、经济、交通、风物,对研究当时的地理交通和海防及外交均有重要的价值。此书后被译成日、英等文字,1992 年中国国内也出了校点本。 18 世纪后,朝鲜散文繁荣起来,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燕行录”的大量产生。所谓“燕”,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靠近朝鲜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 18 世纪有很多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及随从文人,他们把游历中国的纪行散文统称为“燕行录”。如金昌
30、业的老稼斋燕行录、洪大容的湛轩北行录、朴齐家的燕行录等。朴趾源的热河日记则是其中的翘楚。 朴趾源是朝鲜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随官访问中国,入辽东、经北京、抵热河参加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庆典,历时二月余。其间他用写作了汉文的热河日记,生动地记叙和描写了朝鲜至中国京城一带的风土人情,广泛涉及到了历史、文学、宗教、艺 16 术、医术、建筑等,其中一些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记录水浒传、西厢记、九如歌颂、万寿无疆等小说和戏曲的流传情况,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可补中国史之佚。 (3) 汉戏曲小说。 中国小说很早就传入朝鲜。公元 284 年山海经已传入。其后搜神记、太平广记等也相继传入。李朝时期,太平广记还
31、被译成谚文。 李朝士人对中国小说发表了一些评论,尤其是对中国小说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从文学、历史、学习汉文的角度肯定,一派则从维护封建统治和考分的立场予以否定。在长期的论争中否定者的意见渐占上风,李朝正祖十年(1786),政府下令禁止中国小说的传播。这种做法与清政府如出一辙。但是,朝鲜末期中国小说仍然流行。由于大量中国小说的传入朝鲜,有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小说,但朝鲜仍有当时的原本。如明代拟话本型世言,这对于研究中国小说史很有意义。 朝鲜还有大量的中国小说译本,三国演义的译本有手写本8 种、木刻本7 种;红楼梦译本为世界上第一部完译本。另外,朝鲜还有中国小说的改编本,如张飞
32、马超实记(改自三国演义)、唐太宗传(改自西游记)、楚霸王实记(改自西汉演义)等。 3、 朝鲜的儒学。(再参考刘正书)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广泛地影响了周边国家。朝鲜是 17 儒学的重要传播国之一。 (1)儒学的传入和成为统治思想。据史记朝鲜列传记载,公元前 95 年燕人卫满率千余难民到了古朝鲜,儒家思想随之传入。儒学在朝鲜成为统治思想是在高句丽第 17 代小兽林王二年(372),此后仿汉制设立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和论、孟、史、汉为教材,并设立五经博士及弟子,主要招收贵族子弟,培养国家官员。其后,儒学经高句丽传入百济和新罗。 (2)朝鲜的理学。由于时代的原因,宋元以后中国的理学对朝鲜
33、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朝鲜的理学或称性理学。 理学传入朝鲜是在中国的元代,始传入者是高珦(音向)和白颐正。其后产生了“东方理学之祖”郑梦周,“东方真儒”郑道传及李朝最早撰写朱子理学入门著作入学图书手术权近。 15 世纪中叶至16 世纪上半叶,朱子学进入成熟期,出现了以徐敬德为代表的主气说和以李彦迪为代表的主理说。不久产生了李滉(音晃)创立的退溪学派,以理为主;以李珥(号栗谷)为代表的栗谷学派,以气为主。 (3)朝鲜的实学。与中国大体相似,十七、八世纪朝鲜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实学”的人物。他们发扬儒学传统,结合朝鲜实际,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形成了实学研究思潮。他们所谓的“实”,意为自身修养的实心
34、实德,认识方面的实事求是和实理,实践方面的实行、实用,本质上乃是不尚空谈的儒学的实际化。代表人物有柳馨远、李瀷和朴趾源、丁若镛。柳注重农业和工商业;李瀷,六经之外比较关注 18 老庄及诸子学、佛学、清代考据学和西文思想,比较重视地制和税制。朴趾源认为不必过分迷信六经,批判朱子学,又不追随清代考据学,主张工商各业并重。丁若镛是朝鲜实学的集大成者。他立足于儒学,主张“修己治人”,既有考据学倾向,又重视“杂学”,以“攘夷狄,裕财用,能文能武”为真儒之学。这些实学思想,既有传统儒学的根基,又是近代思想的萌芽。 (4)朝鲜的经学。十八、九世纪,朝鲜还出现了一位经学大师金正喜,号阮堂,有阮堂先生全集。金氏
35、治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实事求是。他以为儒家的“圣人之道”为“甲第大宅”,训诂则为“门径”,与清代汉学一脉相承。二是兼容并取。认为治学之道不必分汉宋之界,对宋学亦有肯定。他曾到中国一月拜见了翁方纲、阮元等经学大家,并长期与之保持联系。认为翁、阮及戴震等大师各有优劣,都一并推崇。 第二节 韩国汉学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朝鲜半岛,这里的汉学研究一度陷入低谷。光复和朝鲜战争之后,后形成了南北朝鲜的分裂,分裂后的朝鲜汉学集中于韩国。韩国汉学的成就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韩国汉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成就显著,并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主流。光复后,车相辕等人就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专著,90 年代
36、车相辕又有同名著作出版。他还有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 韩国对中国文学的分体研究以诗歌最为发达。车柱环有中 19 国诗论、李炳汉有中国古典诗学,许世旭有韩中诗话渊源考等。 散文研究方面有李家源汉文新讲、赵钟业汉文通释等著作。 小说方面有全寅初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李相翊(音一)的韩中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崔溶辙、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丁来东、丁范镇还翻译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戏曲方面有金学主的汤显祖研究、中国古典之歌舞戏、韩中两国的歌舞杂戏,梁会锡的中国戏曲论。 韩国还有不少中国古代文学的专题研究。车柱环的文心雕龙疏证是一部被称为“考订精详、文字简练”的力作。其它如金学主的汉诗研究、丁范
37、镇的唐代小说研究、李丙畴的杜甫比较文学方式之研究、李章佑的韩愈之古诗用韵、李锡浩的李太白与道教、柳晟俊的王维诗歌研究。这些专题研究体现了韩国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程度,但过分集中在唐代。 近年来,韩国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仍大有人在,他们还时常在中国的刊物如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发表论文。 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之前虽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谈不上深入。八十年代以后,许世旭连续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 20 代诗歌研究等专著,其它人的论文也有千篇以上。韩国学者尤其重视鲁迅,并出版过鲁迅研究的专集。 二、 韩国的汉语教学。 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等的关
38、系,韩国的汉语教学十分发达。1926 年日本在汉城建立“京城帝国大学”,并设立中文专业,其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大学纷纷设立中文专或中文系,至今已有 100 多所大学设有中文专业,另有 20 多所大学、10 多所大学分别设立了中文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专职中文老师达到300多名。汉城的成均馆大学,甚至保留了传统的治学教育模式,专讲四书五经,每年举办祭孔大典。 为了帮助汉语学习,韩国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工具书,如汉韩辞典或韩中辞典,有的还采用了简体字和汉语拼音。特别是由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中国语文大辞典编辑室编纂的中韩辞典,字数(1.4924 万字)、词条(18 万多),拼音和释文都堪称经典。
39、 三、 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上世纪 60 年代后,韩国出现了大量的汉不研究机构和学会。最有名的是1962 年成立的“韩国中国学会”。还有“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会”、“中国戏曲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韩国阳明学会”、“韩国敦煌学会”、“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等。 韩国的一些大学设立了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如淑明女子大学的“中国学研究所”;建国大学、外语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等。 21 研究机构属学院式,学会多民间组织。由此可见,汉学在韩国根基之深厚。 复习思考题 1、 古朝鲜的四大诗人是哪些? 2、 韩国有哪些著名的汉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日本汉学(教学时数10 学时
40、)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应有频繁的往来,从而形成了日本汉学的辉煌。 第一节 早期的日本汉学 一、 汉文化的传入 日本是汉文化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据传,秦始皇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后来他们潮流到了日本,并定居下来。如果此说属实,那么中日文化的交流自中国的秦代就开始了。 22 日本古事记(分别完成于712 年、古事记和720 年的日本书纪以皇室史记的方式记录了日本的古代神话。显然它们不能作为史实被认知,但却是我们理解日本古代的珍贵资料。)记载: 应神天皇十六年(285),朝鲜百济博士王仁东渡日本时携带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授于日本
41、。 千字文在200 余年后才由梁武帝下令由周兴嗣编成,此记有误;但王仁东渡日本传授儒学的时间在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王仁是到日本最早传播儒学者则大致可信。那么汉文典籍在公元三世纪末已传入日本,论语和千字文是日本儒学和汉字的普及读物。后来,儒学长期成为日本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汉字也被知识分子和官方所使用,并吸收到日本文字的构造之中。 日本汉学的早期时代,汉学典籍和汉学家是经过朝鲜“中转”的。刘正把285 年王仁来到日本至653 年孝德天皇向中国派遣遣唐史241人定为日本汉学的朝鲜化时期。其间,日本多次向朝鲜派遣学问僧或要求朝鲜向日本派遣儒学博士。自推古十五年(607)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跟随的留学生、学问僧 10 余人,有的留隋达二三十年之久。圣德太子前后五次派出遣隋使,这些人回到日本以后,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唐灭隋后,他继续派遣遣唐使。“693 年持统天皇命令向学问僧赠官禄。701 年,文武天皇开始仿照唐代科举制度,在日本设立大学国学制度。到此为止,日本汉学的早期时代正式结束。”(刘正图说汉学史第58 页) 23 二、飞鸟、奈良时代(相当于中国的隋到盛唐。飞鸟时代 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