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doc
《传统文化论文“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论文“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 “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李汇群提要:从晚明到嘉道,文人社会中流行着关于“才女”和“名妓”的种种书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薄命才女和名妓,不见得有如此之高的比例,“才女”和“名妓”,更多只是文人社会中的流行书写,而这种流行书写的缔造及文人对这种流行书写的投射,更多折射出来的是文人内心深处的寄寓.毕业论文关键词:才女名妓晚明清中叶流行书写一“才女”与“名妓”:文人社会中流行书写的缔造(一)薄命才女“宜秋汪玉轸女士穷老瘦吟金逸女士亡,神仙劫到修难避。闺阁才多命亦妨,似此人间夸福慧”。(吴珊珊夫人琼仙见和题赠之作自愧前诗率尔辄别
2、作二首奉答并呈山民)在这首诗中,郭麈对汪玉轸和金逸这两位清中期著名才女表达了深切的惋惜之情。她们都是随园女弟子,聪慧多才,身世坎坷。郭鏖此诗原是设立汪金二人作为反例,说明吴琼仙的幸运,孰料吴琼仙不久后旋亦亡故,郭鏖的这首诗可谓“诗谶”,文字对人生,似乎有着奇特的昭示作用.从晚明到嘉道,从冯小青、叶小鸾、贺双卿甚至到虚构黛玉,薄命才女在文人笔下屡屡出现,然而,真相是否就是如此呢?清人陈兆仑在紫竹山房文集卷7中对“才女福薄”说提出了质疑。又如潘世恩曾为恽珠作传,以为“女士以才艺得高名而膺繁祉,获大年者,不数觏焉。世遂以有才为非女子福,夫岂然哉!观于恽太夫人,可以知处才之道矣。”又陈文述曾题其堂姊陈
3、长生绘声阁集,以长生为“福慧双修”,足见在现实生活中,有福之才女,数目亦为不少。文人何以偏好写作福薄之才女?“薄命才女”的语言符号是通过何种书写方式得以形成?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透视诸多才女的人生,福才双全者如恽珠、陈长生等,无非是在礼教设定的限制内圆满地度过一生。这样的生活,固然简单美满,却因为平淡无奇而不会成为文人书写的首选。所谓才女,自然要有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才值得文人将之纳入书写体系,从而实现垂世的目的,“薄命”是才女引起文人注意的重要因素。将薄命才女的一生与普通女子区别开来,通过书写的方式,将现实中薄命才女这种边缘性群体的存在,转化为文字体系中的中心,从而在文字符号的体系中形成薄
4、命才女的流行书写,是晚明至嘉道以来,文人一直乐此不疲的文字游戏.(1)制造疏离现实的氛围在文人的笔下,薄命才女的人生一开始就涂上了种种幻美的色彩。才女的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出身。如冯小青和贺双卿,一为塾师的女儿,一为普通农户之女,在芸芸众生中原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在文人笔下,她们普通的身世背后似乎都有几分神秘的意味:“小青姓冯名元,广陵人也。二分明月,解认前身;一树琼花,自怜小影。淑妃芳姓,熏炉粉镜之妆;蒋妹同乡,盘石金钗之曲。生来识字,已种愁根,幼解诵经,聊参慧业。济尼之言,其智仙之宝筏欤?”客观来讲,小青不过是当时江南地区一个早慧的普通少女,晚明及嘉道文人对小青普通的出身一笔带过,却着力渲染
5、其种种不凡的“宿命”,从而为普通少女的人生添加了灿丽的光彩。再如贺双卿,从史震林及同时文人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她本为金坛地方农户的女儿。但史震林这样介绍双卿的身世,“双卿生有宿慧,闻书声,即喜笑.十余岁习女红,异巧,其舅为塾师,邻其室。听之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学小楷,点画端妍,能于桂一叶写心经。”通过“宿慧”,文人将普通女性从世俗生活中抽离出来,将之与璀璨的文字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开始了缔造“才女”神话的第一步.才女的神化不仅表现在出身的不同凡响上,更表现在种种生活细节中。如小青“时时好与影语,斜阳花际,烟空水清,辄临时自照,絮絮如问答”;叶小鸾“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这里通过
6、文字的抽象和疏离,呈现出来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女”,“她们”与生活中普通少女的原型已经相去太远。又如贺双卿,在文人的审美观照中,她的举动充满了美感,种瓜时的双卿“眉目清扬,意兼凉楚”,洗衣时的双卿为“浣衣汲水,娟然坐石”,割稻时的双卿则“俯仰疾徐,皆有风韵,纤眉若画,耳环的烁,映日如星。反襟拭汗,颜愈韶丽”。通过这种华丽文字的点缀,双卿已经远离了生活中农妇的身份,而成为文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女”.(2)委婉曲折的身世因缘文人缔造“薄命才女”神话的第二个步骤是委婉曲折地讲述才女的身世因缘.即以冯小青为例,对于冯小青拒绝杨夫人为她提出的改嫁建议,后人一直颇感诧异.晚明文人根据小青本事改编的作品中,
7、有不少都为小青安排了嫁给良人的美满结局,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事中小青行为的乖戾。小青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岌岌可危,却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自己拯救出来,这种以自虐为抵抗的人生态度,令人深思:在这个常见的妒妇迫害侍妾的故事中,实际上包含着更复杂的意蕴,因为小青并非是为了争宠而使得自己抑郁不堪,虽然身居下尘,对于处处提防自己的大妇和懦弱无能的丈夫,她表现出了相同清陈文述兰因集之小青墓志,清丁丙辑武林丛书刊本.清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卷3,清刊本.明支如增小青传,陈文述编兰因集,清丁丙辑武林丛书刊本.明沈宜修季女琼章传,叶绍袁编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2页.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3,清刊本.清史
8、震林西青散记卷3,清刊本.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4,清刊本.的轻屑。潘光旦曾撰文分析小青的心理,以为她是因为影恋和对性的厌恶而导致轻生,点出了小青性格中关键的一点:自恋。盖以才貌双全的少女,虽然出身社会底层,幼小的年龄和阅历的缺乏,使得她对自我的人生往往会高自期许,一旦落人生活的罗网,只会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中但求速死,于生命的决绝中体现出来的是对人生强烈的热情和热情得不到满足的幻灭,也可以说是一种未能面对真实人生而选择的逃避。将小青传记中写到的种种反常行为稍作理性分析,心高气傲的青春少女(小青被记载的年龄为十六岁到十八岁)在逼仄婚姻生活中的不适应则是这个故事给人最直接的感受,而通过文字的掩盖,
9、种种年龄、社会或者说阶级差距造成的人生悲剧被淡化,事实上它们或者更能够说明小青故事中的真相.又如叶小鸾,以现代观点来透视她的传说,作为中表通婚产物的叶氏子女,在先天上就存在着体质孱弱的问题,叶绍袁和沈宜修共育有子女七人,而多数天亡,这明显显示了近亲通婚的弱点。这个家族中的女性,尤其是小鸾,更由于父母的爱惜和良好文学氛围的熏染,在精神和体质上都呈现出纤弱的一面。这样的才女,其长姊不幸的婚姻无疑会使她未来的婚姻充满了怀疑。事实上,她的二姊曾作有杂剧鸳鸯梦,以她们姊妹三人为剧中主角,流露出了强烈的逃离婚姻和尘世的想法。高彦颐曾提出叶小鸾和叶纨纨及她们的一个兄弟先后逝世,应该和当时流行的某种疾病有关。
10、很可能由于对婚姻的恐惧和修道的向往,她于不自觉中放弃了对疾病的抵抗。不可否认,叶小鸾身边的文人都真诚地相信小鸾是仙人转世,但在这种以文字为媒介的悼念活动中,通过文字的包装和渲染,使得生活中朴素的常态被遮蔽,奇异突兀的表象被突出,关于薄命才女的书写符号遂得以渐渐形成.冯小青和叶小鸾的故事,在文人圈子中,一直影响甚大。从嘉道文人对“薄命才女”的书写来看,他们对之采取的包装方式,基本和晚明一脉相乘。如随园女弟子金逸,她和秋水渡的传说在清代中期风行一时。又如嘉道时期杭州才女夏伊兰,正始续集中记载她“道光六年六月朔,沐浴更衣,拜母前日,儿欲去,母问何往,女日,儿谪限已满,仍归雷庙天上差乐,毋以为念也。母
11、泣下,反劝慰百端。遂于初四日殁,年仅十有五岁”。再如苏州郭佩芳在嫁前数日而卒,时人悼念云,“前身供奉玉皇家,小谪红尘也足夸。淑女声名自贤孝,汾阳家世况清华。千秋劫火悲遗草,一夜春风冷笔花。为忆仙山急归去,碧云留送紫鸾车”。亦是运用华丽的词藻,将普通闺阁少女的人生描绘得无比奇幻。值得注意的是,晚明冯小青、叶小鸾等人的传说,到了嘉道时期,已经成为文人和才女竞相模仿、比照的对象。如冯小青“絮果兰因”的典故屡屡被文人闺秀征引于笔下,连冯小青本人的行为也成了一种模拟的对象。如陈基的继妻王倩,在临终前就日饮梨汁,绝命诗中更云,“半杯梨汁半瓯浆,精气销磨那得长”,仿佛她在临终前已经领悟到了自己和冯小青之间宿
12、命的联系。又如陈文述的继室管筠,曾作诗提到自己是小青后身,时人亦以之和小青潘光旦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美高彦颐闺塾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清:完颜妙莲保正始续集卷9,清道光11至16年红香馆刊本.清:蒋坦题郭慧瑛女士佩芳遗照,花天月地吟卷5,清道光24年刊本.清j郭虐灵芬馆诗话卷8,清嘉庆光绪间刊本.相比,以为一为薄命,一为有福。通过这些比拟可以看到,从晚明到嘉道,文人缔造的“薄命才女”已是如此地深人人心,“她们”甚至引起女性的膜拜和效仿.(二)名妓中国文人向来喜爱渲染“名士”与“倾城”之间的惺惺相惜。然而,青楼的本质在于商品交易。换言之
13、,无论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如何渲染青楼的风雅和名妓的风采,却到底也掩饰不了它钱色交易的本质。吴敬梓曾在儒林外史中生动记述了所谓“名士”与“名妓”交往的场景,无论妓院的布局,还是文人与妓女的交往,可以说都毫无美感。类似的场景在嘉道时期捧花生所作的秦淮画舫录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秋槎公子由楚赴吴,迂道白门,偶与韵仙相值,两情眷眷,有若夙缘。⋯⋯逮公子解缆,韵仙又买舟送至三十里外。倾城名士,相得故相悦耶.相比较而言,儒林外史中的描述显得通俗平实,而秦淮画舫录中的记录则更雅致。其中固然有文体,以及虚构与真实记录的差别,但秦淮画舫录的文字存在着较强的美化倾向,则是显而易见的.从余怀的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论文 才女 名妓 晚明至嘉道 文人 社会 流行 书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