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观念与实践论文.doc
《乌托邦:观念与实践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托邦:观念与实践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乌托邦:观念与实践 - 论文关键字:观念 世纪 乌托邦 社会主义 理想 历史 文学 思想 社会 一部理论性著作能引人人胜,使人觉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笔优美,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实在不多见。最近读的英国肯特大学社会思想教授克利杉库玛所著近代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却正是这样的一部好书。此书厚厚五百多页,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文学、政治与社会思想,旁征博引,取材极丰,然而条理清晰,论证严密,读来毫无芜杂冗赘之感,不仅使读者长益新知,而且启人心智,带我们去深入思考一些重大问题。此书一九八七年出版,面世之后立即得到普遍好评。有一家刊物(Thesis Eleven)称颂这本书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说“有许多人会
2、觉得,能写出这样的书,真可以死而无憾矣。”也许这话说得过头了些,但此书的价值和吸引力,也由此可见一斑。库玛所谓乌托邦有严格定义,绝非一般对所谓美好世界空泛的幻想或追求。论者多以柏拉图理想国为乌托邦原型,但库玛坚持认为,乌托邦虽受希腊古典与基督教传统影响,但严格说来,并不存在古典或基督教的乌托邦,因为“现代的乌托邦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发明的西方现代的乌托邦乃是惟一的乌托邦”(页3)。库玛首先针对中世纪基督教信仰来界定乌托邦的含义。虽然圣经创世纪有关于伊甸乐园的故事,但在中古时代,教会在奥古斯丁影响之下,对此故事的解释是归结到原罪,认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禁令偷食禁果,丧失了乐园,所以人类生而有罪,只有
3、虔诚忏悔,获得上帝恩宠,死后灵魂才有希望升人天国而免遭地狱之苦。由此可见,乐园的幻想不可能在人间实现,而只能寄望于来世和天堂。以这样的观点看来,认为人无须神助就能在此世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实在无异于冒渎神圣。所以库玛说,“宗教与乌托邦在原则上有基本予盾。宗教典型地具有来世的关怀,而乌托邦的兴趣则在现世。”(页10)与奥古斯丁关于原罪和人性恶的看法相反,乌托邦的前提是人性善,或至少是人性可以不断改进而达于至善的观念。文艺复兴时代,古希腊异教文化的重新发现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使否定人生现世的中世纪神学失去影响,于是有人性善的观念。宗教改革肯定每个人的灵魂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
4、权威,使本来统一的基督教产生天主教与新教的分裂,更使欧洲的宗教渐趋世俗化。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乐园的幻想逐渐从天国的飘渺转移到现世的人间,产生出乌托邦的理想。所以库玛说:“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世界观不再完全控制人们的头脑,可以说是产生乌托邦的必要条件”(页22)。托玛斯莫尔能在一五一六年写成乌托邦,不仅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条件,而且有地理大发现及其所引发的对遥远新世界的兴趣为背景。亚美利哥维斯普契(Aerig Vespui)在一五七年发表了他到美洲航行的记录,而莫尔的乌托邦就假托一位叫希斯洛蒂(Raphael Hythlday)的人来叙述,说他曾随维斯普契航行到美洲,又继续探险,终于发现了乌
5、托邦这块与世隔绝的乐土。除莫尔的乌托邦之外,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还产生了其他一些乌托邦式作品,其中坎帕涅拉(Tas anpanella)所著太阳城(一六二三)和培根(Franis Ban)所著新大西岛(一六二七),都是影响深远的名著。如果说莫尔的乌托邦还是一个简朴的农业社会的理想,培根则设计了一个科学的乌托邦,由此带来进步的观念,以及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社会理想。由于库玛把乌托邦放在相当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讨论,他便坚认乌托邦为西方近代的产物。他说:“乌托邦并没有普遍性。它只出现在有古典和基督教传统的社会里,换言之,只出现在西方。其他社会在不同程度上有乐园观念,有公平正义之黄金时代的原始神话,有乐土
6、式的幻想,甚至有救世主的信念;但它们没有乌托邦。”(页19)对中国读者说来格外有趣的是,库玛在肯定乌托邦为西方所独有时,又特别提到中国可能是惟一的例外,并且说“在所有非西方文明中,中国的确最接近于发展出某种乌托邦观念。”不过库玛并非汉学家,他依据所见的一些材料,对中国是否真有一个乌托邦传统,最终持否定的意见。他注意到中国所谓具乌托邦色彩的观念或社会运动,往往表现一种向后看的、怀旧式的农民意识,而且“这些乌托邦因素尽管有类似西方的乌托邦式宗教和神话的前历史,却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发展出真正的乌托邦。中国从来没有形成乌托邦文学的传统”(页428)。平心而论,库玛这一论断有一定道理,但乌托邦的本质究竟
7、是什么,中国是否有自己的乌托邦观念和传统,这类观念和传统从何而来,又表现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莫尔的乌托邦不仅是虚构的小说,也是政治和社会理论,是对一个理想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所作的具体描述。所以从一开始,乌托邦就不仅是文学的想像,也是社会的讽喻,是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因而具有实践意义。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废除了财产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对往后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可是莫尔的乌托邦不仅废除私有制,也取消了货币和市场;乌托邦人衣著简朴,从事简单的农业和手工劳动,视金银珠宝为粪土。其实十八世纪以前的乌托邦作家大多不重科学发明及其实用意义,为保持社会稳定,他们害怕财
8、富的大幅度增长,认金钱和财富为万恶之源。虽然科学和理性是启蒙时代的核心观念,也是社会理论的基础,但启蒙时代乌托邦的现代性只体现在摆脱宗教世界观,取世俗的理性态度,而并不具有扩展和变动的现代性。当时欧洲社会动乱频频,乌托邦理想多趋于追求安定和平,强调社会集体而不重个人。霍布斯(Thas Hbbes)在利维坦中主张君主集权,便很能说明这一点。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更关注实际的社会,对乌托邦的幻想无甚兴趣。狄德罗(Denis Didert)在著名的百科全书里,没有给乌托邦立一个条目,而伏尔泰(Vltaire)则向人承认从未读过莫尔的名著。不过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论中,尤其在卢梭(Jaques Rus
9、seau)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却明显有柏拉图理想国等古典理想社会的影响。由此可见,乌托邦在十八世纪已经开始脱离文学的表现,变为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 论者一般认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最具乌托邦的理想气质,可是十九世纪却恰好最少乌托邦文学创作,只是在十九世纪晚期,才出现贝拉米(Edard Bellarny)所著回顾,莫理斯(illia nis)的乌有乡消息和赫茨卡(Thedr,Hertzka)的自由国等几部作品。然而乌托邦文学创作处于低潮之时,也正是乌托邦社会理论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之日。乌托邦于是从文学走向历史和科学的领域。正如库玛所说,“文学乌托邦的衰落,以及乌托邦主义在一种历史和科学新形式
10、中的兴起,标志着欧洲社会在意识上一个重大的转变”(页33)。择要言之,进化论和实证科学使乌托邦由静态变成动态,进步和目的论观念成为十九世纪欧洲思想主潮,形成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和新的历史哲学。人们相信“新优于旧,未来比过去更完美,因为历史就是人类逐步成长、愈来愈完善的记录”(页43)。在培根那里初见端倪的科学与进步的乌托邦,在十九世纪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莱布尼兹、康德到黑格尔和马克思,十八和十九世纪的思想家们大多相信人类社会日益进步,人性可以无止境地趋于完善。科学的进步似乎有可能把乌托邦由理想变成现实,于是乌托邦不再是一地点,而是一时间,存在于未来发展之中,而不在未知的异国绝域。理想社会将实现
11、于未来这一信念,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言之最切。他说:“人类的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而在我们眼前;它就在社会秩序的完善之中。我们的祖先从未得见,我们的子孙有一天却会抵达那里;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清除道路。”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在圣西门、傅立叶(harles Furier)、欧文(Rbert en)等人那里,由文学的虚构变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正如库玛所说,“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的乌托邦,是真正现代的乌托邦”(页49)。所谓现代的乌托邦,其要点在于社会发展本身持科学主义的看法,认为理想社会不再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而是按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必然演变而来的结果,所以乌托邦由文学的构想变为科学的现实,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乌托邦:观念与实践 论文 乌托邦 观念 实践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