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V1V2”式句法、语义分析毕业论文.doc
《《史记》“V1V2”式句法、语义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V1V2”式句法、语义分析毕业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目 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3前言 41 本文研究对象、范围、方法以及数量统计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范围 41.3 研究方法 51.4 数量统计 52史记“V1V2”式句法、语义分析 52.1 “V1V2”式的结构、语义分析 52.1.1连动关系 52.1.2 省兼语关系 62.1.3联合关系 72.1.4偏正关系 82.1.5动宾关系 92.1.6动补关系 92.1.7主谓关系 102.2 “V1V2”式作句法成分分析 102.2.1 作主语102.2.2 作谓语112.2.3 作宾语112.2.4 作定语 112.2.5作状语113史记“V1V2”式语用分析 123.1连动
2、关系 123.2省兼语关系 123.3联合关系123.3.1一般联合关系 123.3.2特殊之“同义连文”关系133.3.3特殊之“反义连文”关系133.4偏正关系133.5动宾关系143.6动补关系143.7主谓关系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后记 17 摘 要:“V1V2”式是两个不相同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而不借助任何虚词的语言形式。“V1V2”式结构类型丰富,语义关系复杂,对这结构的理解是否正确影响到对古籍的阅读。史记中“V1V2”式十分丰富,本文对此书中列传部分的“V1V2”式进行了封闭性考察。本文对史记列传部分中的“V1V2”式进行了频率统计,并概括出七大类结构关系:连动关系、省兼语
3、关系、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动补关系、主谓关系,其中联合关系又细分为“一般联合关系以及两种特殊的联合关系”三种小类。尝试性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对“V1V2”式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立体分析。关键词:史记;V1V2式;句法;语义;语用 Abstract: V1V2 structure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wo different verbs without using any function form of language. The types of V1V2 structure are abundant and it owns complex s
4、emantic relationships. Understanding these structure correctly is related to reading ancient books. The V1V2 structur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are extremely plentiful.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V1V2 structure in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fter analyzing the statistic data of this s
5、turcture in collected biographi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seven types of this structure: comovement relation, deletion compond words relation, association relation, relation in modification-center structure, verb-object combination, dynamic complementary relation, subject-predicate relation. Moreove
6、r, assocoation re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general assocoation relation and two other special assocoation relations.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n V1V2 structure in the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aspects.Keywords: Historical Records; V1V2; syntax; semantic
7、s; pragmatics前言 “句子的意义不是单个符号意义的简单相加,要表达或理解一个句子的信息,不仅要掌握单个符号的意义,还要知道句子中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体现,从而把握住整个句子的表达或理解。”1可见,把句子划分成有效的语义片断,对我们理解或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史记中有大量的两个不相同动词直接连用的语言现象。如: 1)魏信陵君亦矫寺晋鄙军往救赵。(P464) 本文例句均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乃罢而引归。(P720) 3)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P420) 4)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P446) 5)即不为河伯取妇,水来漂没,
8、溺其人民。(P732) 6)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P494) 7)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P406) 8)遂饿死于首阳山。(P390) 9)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后,爱弛,则禽诛延年昆弟也。(P726)“往救”、“引归”、“耕织”、“遁逃”、“漂没”、“仰视”、“求救”、“饿死”、“爱弛”等式两个不相同动词连用,V1和V2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可寻?它们在句子中又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在句子里,它们的语义关系是什么?这样运用它们,好处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史记的考察,将在下面一一作出尝试性的探讨。1本文研究对象、范围、方法以及数量统计1.1研究对象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
9、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史学和文学地位可见一斑。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12本纪,30世家,8书,10表,70列传,共计52万余字。如此皇皇巨著,故“V1V2”式这一语言现象也相当丰富。但由于笔者时间精力有限,故只选取“史记列传部分” 后文数据统计、例句等均以列传部分为探讨范围。进行专书封闭研究。1.2研究范围在谈动词时,“词类活用”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自从近人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词类活用”以来,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多数学者表示赞同,但在语言学界普遍接受“词类活用”说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词类活用”说提出质疑。“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意见更加尖锐。在诸多质疑意见中,杨军、任福禄两先
10、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2由于“词类活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时间、精力等诸多原因,因此,笔者未将“词类活用”计入研究范围,本文“词类活用”参照郭锡良先生观点3。此外,“V1V2”式中,V1为能愿动词的亦不在本文讨论之中。1.3研究方法黄伯荣说:“因此,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依据语法功能。只有在判定某些词的归类,用功能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形态和意义,在划分大类中的小类时,意义更显得重要。”4所以,笔者在史记中判定“V1V2”式时,亦采用此法:以语法功能为主,语义功能为辅。(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史记中也有三个或四个动词连用的,笔者根据其句法功能以及就近原则灵活地统计“V1V2”式的数量。如:
11、1)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P481) 2)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P484)“坐饮食”可分成两个“V1V2”式,“坐饮”是一个连动结构,“饮食”是一个连动结构。“进退盈缩”可分成两个“V1V2”式,“进退”、“盈缩”是联合结构中的特殊形式。1.4数量统计 在史记中,大量地出现了“V1V2”式这一文言现象,笔者根据1.3所提研究方法、1.1所提研究对象以及1.2所提研究范围,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粗陋统计,共有2266例。其中,“连动结构”516例,“省兼语结构”102例,“联合结构”717例,“偏正结构”600例,“动宾结构”258例,“动补结构”171例,“主谓结构”8例。2史记“V
12、1V2”式句法、语义分析2.1“V1V2”式的结构、语义分析2.1.1 连动关系由两个动词连用,“V1V2”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且没有“主谓、动宾、偏正、动补、联合”五种关系。如:1)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之封内故境而引兵归。(P398)2)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P407)3) 楚使子西往救,与盟而还。(P407)例1)的“追击”,例2)的“还报”,例3)的“往救”,皆是两个动词连用,“V1V2”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且没有“主谓、动宾、偏正、动补、联合”五种关系。又如:1) 于是(司马穰苴)追(之)击之,遂取所之封内故境而引兵归。(P398)2) 楚使子西往(郑)救(郑),与盟而还。(P4
13、07)3) 汉使樊哙往(代)击之,复拔代、雁门、云中郡县。(P638) 4)仪归(秦)报(惠王),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P439)5)燕军大骇,败走。(P498)例1),“追击”中的“击”是“追”的目的;例2),“往救”中的“救”是“往”的目的;例3),“往击”中的“击”是“往”的目的;例4),“归报”中的“归”、“报”是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例5),“败走”中的“败”是“走”的原因,“走”是“败”的结果。例1),“追击”中的“追”、“击”的施事是“司马穰苴”,受事是“之”;例2),“往救”中的“往”、“救”的施事是“子西”,受事是“郑”;例3),“往击”中的“往”、“击”的施事是“樊哙
14、”,受事分别是“代”和“之”;例4),“归报”中的“归”、“报”的施事是“仪”,受事分别是“秦”和“惠王”;例5),“败走”中的“败”、“走”的施事是“燕军”。2.1.2 省兼语关系既做V1的宾语又兼做V2的主语,即动宾关系的宾语和主谓关系的主语套叠,形成一个宾语兼主语的兼语,但此兼语没有出现在“V1V2”之间,而被直接省略掉。如:1) 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P535)2) 而告归者来耳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P599)3) 与人议,欲遣去。(P740) 例1),“立为”之间省去兼语“之”,“之”既是“立”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例2),“称为”之间省去兼语“之”,“之”
15、既是“称”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例3),“遣去”之间省去兼语“之”,“之”既是“遣”的宾语,又是“去”的主语。又如:1) 景帝后元年,拜(不疑)为御史大夫。(P599) 2)见宣无害,言上,征(宣)为大厩丞。(P712) 3)而告归者来耳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乡党)称(直不疑)为长者。(P599)4)臣意即为柔汤使(宋建)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P611)5)乃罢而(二师)引(军队)归。(P720)例1)、例2)、例3)中的“拜为”、“征为”、“称为”,皆为“选定式”5;例4),“使服”有“使令意义”;例5),“引归”有“使令意义”。例1),“拜为”,“拜”的施事是“景帝”,受事是
16、“不疑”;“为”的“主事”是“不疑”,受事是“御史大夫”。例2),“征为”,“征”的施事是“上”,受事是“宣”;“为”的主事 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也有学者称为“客事”。是“宣”,受事是“大厩丞”。例3),“称为”,“称”的施事是“乡党”,受事是“直不疑”;“为”的主事是“直不疑”。例4),“使服”,“使”的施事是“意”,受事是“宋建”;“服”的主事是“宋建”,受事是“之”。例5),“引归”,“引”的施事是“二师”,受事是“军队”;“归”的主事是“军队”。2.1.3 联合关系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动词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如:1)击起亡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P402)2)诸侯既新
17、削罚。(P616)3)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P759)4)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P463)5)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长道也。(P484)6)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P538)7)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P449)8)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與车矣。(P460)9)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P501)例1)至例9)中的“射刺”的“射”与“刺”、“削罚”的“削”与“罚”、“耕牧”的“耕”与“牧”、“称诵”的“称”与“诵”、“变化”的“变”与“化”、“逮捕”的“逮”与“捕”、“往来”的“往”与“来”、“出入”的“出”与“入”、“死生”的“死”与“生”
18、,语法地位平等。又如:一般联合关系:1)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灌夫)所杀伤数十人。(P623)2)(将卒)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封万户。(P617)3)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P631)例1),“杀伤”是“杀且伤”的意思,是并列关系;例2),“斩捕”是“斩或捕”的意思,是选择关系;例3),“伤病”是“伤且病”的意思,是递进关系。例1),“杀伤”的施事是“灌夫”,受事是“人”;例2),“斩捕”的施事是“将卒”,受事是“大将”;例3),“伤病”的主事是“广”。特殊之“同义连文” 两词意义相近。关系:1)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P46
19、2)2)奉阳君专权擅势,蔽欺先王。(P439)3)兵遂乱,(兵)遁走。(P549)例1)、例2)、例3)中的“招致”、“蔽欺”、“遁走”,是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两动词意义相近。例1),“招致”的施事是“孟尝君”,受事是“任侠”;例2),“蔽欺”的施事是“奉阳君”,受事是“先王”;例3),“遁走”的施事是“兵”。特殊之“反义连文” 两词意义相反。关系:1)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P426)2)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P762)3)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P478)例1)、例2)、例3)中的“存亡”、“废立”、“成败”,是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两动词意义相反。例2),“废立”的受
20、事是“诸侯”。2.1.4 偏正关系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V1是描写或限制V2的,其间的关系是修饰关系。如:1)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P494) 2)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天子也。(P519)3) 令赵啗说秦以伐齐之利。(P487) 例1),“仰视”中,“仰”修饰“视”,“视”是中心语;例2),“生劫”中,“生”修饰“劫”,“劫”是中心语;例3),“啗说”中,“啗”修饰“说”,“说”是中心语。又如: 1)秦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P479) 2)上怒骂之,遂大战。(P546)3)共候赵空壁逐利,则(信)驰入赵璧,皆拔赵旗。(P549) 4)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
21、赐金帛,归藏于家。(P494)5)(樊哙)从击秦军,出亳南。(P562)例1),“跽曰”是“跪着说”的意思,“跽”是限制类中表“方式手段”的;例2),“怒骂”是“愤怒地谩骂”的意思,“怒”是描写类中表“状态”的。 例3),“驰入”是“驱赶着马进攻冲入”的意思,“驰”是限制类中表“方式手段”的;例4)、例5)、同例1),亦是限制类中表“方式手段”的。例1),“跽曰”,“曰”的施事是“秦王”,“跽”的“语义指向”是“秦王”。例2),“怒骂”,“骂”的施事是“上”,受事是“之”;“怒”的语义指向是“上”。例3),“驰入”,“入”的施事是“信”,“驰”的语义指向是“信”。例4),“仰视”,“视”的施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记 史记“V1V2”式句法、语义分析 毕业论文 V1V2 句法 语义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