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政治纲领的比较研究.doc
《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政治纲领的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政治纲领的比较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引言2一、对待旧政权态度和夺取政权途径问题之比较2(一)孙中山的主张2(二)中国共产党的立场4(三)比较分析5二、关于新政体的“国体”问题比较5(一)孙中山的思想5(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7(三)比较分析8三、关于新政权的“政体”问题之比较9(一)孙中山的理论,9(二)共产党的新构想10(三)比较分析11四、结语11摘要:三民主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动指南,新民主主义则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二者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两者的政治纲领进行比较,主要从夺取政权的途径、新政体的“国体”和“政体”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分
2、析分析比较以探讨二者的异同点。关键词: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 政治纲领 夺取政权的途径 国体 政体引言列宁曾经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不掌握政权,就无法实行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纲领和主张,革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不论是公产党人还是孙中山,都把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立自己理想的国家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来完成。与此相适应,也就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建国方案。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都是以夺取政权和建立自己理想的国家为中心内容的。由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有着极不相同的任务,都是为了解决在中国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对阶级的统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一个新国家的问题,由于民权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都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所要打倒的对象都包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因而它们具有许多共性。但双方的立场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奋斗目标各异,因而又具有各自特殊性。以下进行具体比较研究。一、对待旧政权态度和夺取政权途径问题之比较(一)孙中山的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帝制,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建立共和制度的主要途径,是孙中山的基本主张。 当孙中山在19世
4、纪下半叶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时,不摆头顶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维护现存的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剥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采取思想钳制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对外投降帝国主义,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推翻反动、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严峻的现实使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派举起“政治革命”的旗帜,决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因此,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就成为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土地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而贫弱至极,其根本原因便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而且这种封建专制主义是造成国
5、家纷乱和分裂的重要根源。“因为中国从来把国家当作私人的财产”,所以,难免会出现“彼此相争,争不到手,宁可各据一方,定不相让,往往弄到分裂一二百年,还没有定居”的局面。“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P75。,必须彻底推翻,建立共和制度。孙中山认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只能用暴力革命的手段,经过“平民革命”来完成。最初,孙中山曾采取过上书当权者的方式,以求得政治的改良和社会的进步。在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主张“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
6、1年版,P8。他希望通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工农业生产,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等,使国家独立富强起来。他幻想李鸿章能支持自己的主张,但结果是李鸿章不接见他,根本不采纳他的意见。这件事教育了孙中山,打破了他走改良道路就中国的幻想。他指出,清政府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社会改革的,“由满洲人来将国家加以改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改革意味着给他们以损害。实行改革,那他们就会被中国人民所吞没,就会丧失他们现在所享受的各种特权”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P59。,必须经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在阐述暴力革命的同时,还强调了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金币
7、结合、并行不悖的观点。他认为,革命可以分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民族革命是推翻清朝政府,摆脱异民族压迫的革命,政治革命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平民革命。他强调,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必须进行、不可偏废的,并且二者是并行的。孙中山认为,我们从事的革命不是那样的革命,而是“平民革命”,是要“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为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皆革命之责任。”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P75。在通过平民革命建立的国家中,每个国民皆有平等的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制定宪法,人人共守。孙中山
8、提出的通过“平民革命”来取得革命胜利的思想,与依靠少数人的“英雄革命”是不同的,它包含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内容,当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孙中山所说的“依靠平民”,主要地不是指工农大众,而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会党、华侨等。这种思想影响了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的规模和水平。由上述可知,孙中山坚决地批判旧的政权,并十分重视暴力革命的作用,把它作为推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的根本途径。对这一思想,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阐述,而且在实践上加以实施。从一开始的几次反清武装起义,到辛亥革命武装推翻清朝,再到反袁运动,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由于孙
9、中山在一定程度上认清了中国的特点,利用武装斗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能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也由于他没有能很好地坚持武装斗争,没有找到进行武装斗争所能真正依赖的基本力量,使他领导的革命终究未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孙中山在领导武装斗争的过程中,长时期没有把广大工农群众作为从事武装斗争所依靠的基本力量,特别是没有发动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只注意在会党、新军中发展力量,或者是利用这派军阀来反对那派军阀,结果军阀一反动,革命就失败,孙中山就只好避居他乡。这是孙中山武装斗争思想的一个重要缺陷,也是导致他领导的革命未能彻底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错误,孙中山直到晚年在国际无产阶级和
10、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才有所认识。(二)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在对旧政权的态度和夺取政权的途径上,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坚决地批判旧的国家制度,通过武装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在对旧政权的态度上,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就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制度,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用武装斗争的办法来消灭反动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使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的。毛泽东指出,任何反动派都会徽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倒,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113
11、1。所以,对反动派不能抱有任何黄香,不能希望他们在某个早晨会自动下台,必须用人民的力量把他们赶下台去。要消灭反动派,夺取政权,必须采用人民的力量把他们赶下台去。要消灭反动派,夺取政权,必须采用无昂斗争的办法。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自从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种社会性质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为压迫和组织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它们的二者。二者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
12、国主义利用手中掌握的强大武装,奴役中国人民,掠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这样的敌人面前,中国革命的找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使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也就决定了。因为我们的敌人不给中国人民以和平活动的可能,中国人民没有任何的政治上的自由权利”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634。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与孙中山的武装斗争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把广大农民作为进行武装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从而克服了孙中山侧重于军事斗争、忽视发动广大群众的缺点。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
13、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136。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有可能和有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急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第二,为了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这条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人士作了艰辛的努力,付出了血的代价的。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广州起义,从1927年8月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领导了上百次的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虽然大部分
14、失败了,但它们有力地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在总结实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避开敌人占领的大城市,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第三,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局势战略的理论,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以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适
15、当指挥抢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三)比较分析在把暴力革命作为打碎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根本途径这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的武装斗争,肯定他从事武装斗争的功绩,并且在大革命失败护自己也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坚定地进行武装斗争,这固然是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和总结本身斗争经验,以及吸取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有关。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曾明确地说过:
16、在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上,孙中山“是我们的先生”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546。中国共产党人在肯定和戏曲孙中山武装斗争思想的精华的同时,对孙中山的脱离群众,企图依靠调和四派军阀的矛盾来达到和平统一幻想的缺点进行了批评,共产党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孙中山对自己思想中不足方面的认识,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二、关于新政体的“国体”问题比较(一)孙中山的思想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什么阶级处于统治地位,什么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在革命后所建政权的“国体”问题上,孙中山的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起初,他主张革命后应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种思想的
17、提出,是他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果。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即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是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一种国家政体。它的形成是以“议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的成立,表明人类历史开始从封建时代转向资本主义时代。在这种国家中,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国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则处于被统治地位。因此,这种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这种制度下面,工人阶级能够比较容易地阻止自己的队伍,经过斗争可以获得组
18、织工会、建立正当的权利,又参加选举的可能,这就有机会影响国家大事。这种制度最早发生在英国,后来,美国、法国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孙中山走上革命征途后所追求的,正式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之中的中国人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孙中山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许多中国人的支持。孙中山领导着革命者终于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但是,孙中山按照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的蓝图来改造中国,是不能成功的。在帝国主
19、义侵略殖民地的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过了时的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九五起来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斗争,是无法获胜的。因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获得了初步的胜利,但终究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时,一方面,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迫使孙中山重新检验民权主义,另一方面,新的革命形势也向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民权主义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孙中山发展了民权主义,使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时期,孙中山改变了以往建立由资产阶级独掌政权的资产阶
20、级共和国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的思想。该论断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主张建立的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有着重要的区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没有强调工农大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则较多地强调了工农大众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问题。我认为,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时代的变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对孙中山的帮助等因素之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第一,孙中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促使他不得不考虑工农大众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问题。第二,孙中山对工农大众的认识有了提高,死者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逐步认识到,工农大众是革命的基本力量,革命只有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于 政治纲领 比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