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多样性策略[精品资料].doc
《试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多样性策略[精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多样性策略[精品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多样性策略-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具有不同表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等若干类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应根据类型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56个民族的族别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多样性策略 C956 A 1674-9391(2013)03-0081-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少数
2、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BMA11009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丽萍(1968-),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时代语境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民族身份的标识日趋模糊,人们关于“我是谁”的认同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认同的建构面临新的现实困境。学者们或者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强调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民族认同的积极意义;1(P.26-35)或者基于国家主义的立场,强调族别认同应当向中华民族认同转化,进而向“国家认同”方向发展,逐渐以公民认同取代民族认同,建立统一
3、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此抑制民族认同的滋长,防止民族主义极端化对国家统一造成威胁。2(P.6-10)这些观点更多属于“应然”的期许。笔者认为,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心理与国家认同表征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应从“实然”的角度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模式,采取有区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策略,才能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二、逻辑起点:中国各民族认同表征的类型差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多民族大家庭和统一国家。各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体认和对国家的归属心理,客观上存在着差
4、别。这些客观事实,是当前开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必须认真把握的前提条件和逻辑起点。概而言之,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可归纳为如下类型: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 这种类型的认同表征是民族成员能够清晰地确认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归属,知悉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对本民族具有深厚的情感,具有理性的民族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作为国家公民,对国家忠诚,认同国家的历史,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整体利益。客观地说,中国各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既有清晰的民族情感,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协同共生,从不怀疑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身份,不存在国家认同危机。这是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
5、民族关系的土壤上孕育出来的、有利于民族健康发展和国家富强统一的、居于主流的认同类型。 (二)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 属于这种认同类型的民族成员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心理,但是,对于自身的民族身份认识模糊,不甚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对本民族文化认知不全面,甚至缺乏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情形往往与历史上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有关,是处于弱势地位、受到歧视和排斥的弱小民族的成员自我保护的策略,是不平等民族关系给处境不利的民族造成的心理阴影及其残余表现。 (三)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 这种认同表征是:民族归属感强烈,民族情感浓厚,偏爱本民族文化,但是,国家观念相对较弱,公
6、民意识比较淡薄,强调族别利益,甚至将民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前。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的群体或个体,通常聚居程度较高,内部交往密切而跨族联系相对较弱,或者跨境而居,同国外有广泛的联系,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拥有自成一体的语言文字和教育体系,本民族的社会组织比较发达,社会整合程度较高,民族内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极端化类型 这种认同类型的具体表现是,坚持民族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至上,虚构血统纯洁的、孤立的民族历史,无视或否认中国各民族历史和现实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将单一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立起来,淡化国家公民身份意识,或者以“世界公民”身份自居,甚至从
7、事危害国家统一的犯罪活动。“藏独”分子、“疆独”分子等便属于这种极端类型。 (五)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表征的多样性组合模式 我国5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辽阔,东起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脉,横跨蒙古大草原,西至天山南北和青藏高原,西南遍布云贵高原、武陵山区,南部以珠江流域中上游为主体,东南地区有畲族和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像“E”字框围中国的陆地边疆,周边的地缘政治复杂多样。而具有10多亿人口的汉族同样具有地域性和文化认同特征的差异。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非是一成不变而始终如一的凝固的铁板,而具有复杂的孕育、萌生、形成、转化、衰微、重构、复兴等过程。处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和时代
8、语境,不同民族或者不同群体的认同心理也会呈现不同的认同表征,不同的认同表征也会由于所处的情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民族认同表征只是反映了特定民族认同心理的大致类型和总体认同倾向。意在说明中国各民族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认同特征,呈现出或积极或消极的不同认知图景,区别对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的积极性因素和消极性因素,是开展务实有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 三、目标预设: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指向 中国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呈现多样性的心理表征,自我认知水平、归属心理和情感依附程度存在差别,为此,应当设置有区别的而非
9、笼统教育目标,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期收到预期成效。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总体目标 开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是在承认民族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意识也必将长期存在的认识前提下,为了让各民族成员系统认知并珍视自身的民族身份,形成理性的民族认同,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实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3(P.15-23)应当成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指导方针。西方学者提出的多元
10、文化主义理论,也有助于通过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协调国家与族群之间的关系,以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 (二)针对民族认同薄弱型的教育目标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强势文化的挤压,部分民族成员对于民族身份感到困惑,致使民族认同淡漠,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际上失去了“各美其美”的心理诉求,显然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因为民族认同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对自己的民族有明晰的归属意识,才关心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寻求民族发展的机遇。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民族认同越强,民族发展意识也就越强;相反民族认同较弱,那么一个民族也就不可
11、能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因此,一个民族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才能获得发展,民族内的每一个成员才会把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族的兴衰荣辱都与自己休戚相关。4(P.151) 民族认同的形成,有赖于激活民族的历史记忆,激发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澄清模糊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构建清晰而系统的民族认同心理,支撑起理性的民族认同,承担起传承和建设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针对国家认同薄弱型的教育目标 国家认同薄弱,甚至将民族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将容易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危害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团结。针对这种类型确立的相应的国家认同教育目标,应当是教育国民确立积极的国家认同,培育公民意识,以坚
12、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清晰认识国家历史,珍惜国家荣誉,对国家忠诚,自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自觉克服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将民族成员的权利和责任与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 (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教育目标 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有赖于各个民族具有积极、理性的族别认同,对他族具有亲和意愿和亲近态度,具有“美人之美”的博大胸怀,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叠,民族认同蕴含深沉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国家认同具有整合各民族认同、避免族别认同极端化、防止族别认同尖锐对立的功能。民族认同是群体发展、地方发展和民族聚居区域发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资料 民族 认同 国家 教育 多样性 策略 精品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