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中国农民战争长期轮回的经济意义.doc
《经济管理论文中国农民战争长期轮回的经济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管理论文中国农民战争长期轮回的经济意义.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农民战争长期轮回的经济意义 曾经在历史(历史论文)界引起广泛兴趣的中国农民战争长期轮回之课题,沉寂已经多时了。它的息鼓,并非因为一度形成争论热点的分歧达到共识所至。相反,比较趋同的意见认为,原有的思维框架使课题走向泥淖,甚乎山穷水尽。本文跳出传统逻辑(逻辑学论文)的定势,择经济意义视角进行探索,试图给这汪积潭抛一粒激水小石,请教方家纠谬。农民的相对贫困化与平均主义中国封建社会历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从陈胜、吴广揭开序幕,到洪秀全、张洛型的失败划上句号,上下二千余年,绵延之久,为世界仅见。那末,导致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西汉贾谊如是说:“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1确实,从
2、字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问题,故此答案似乎也顺手拈来。但若欲对“不足”的概念作出界定,对它的内涵入木三分地挖掘,就不那么容易了。作如是观,我们不妨对“不足”这个基本概念先事疏理。当然,这是一个在史料方面相当有限且又十分复杂的难题。因此,只能举典型材料,下相对定义。如是,我们以战国时代李悝“尽地力之教”中的有关数据,设置“不足”的基本坐标。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3、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2五口之家,种田百亩,收粟一百五十石,扣除田税十五石,口粮九十石,祭祀十石,贸易衣物五十石,这样计算后,百亩之田的收获当透支十五石。需要补充,李悝作这项统计,遣漏了种子粮一项。清人包世臣对此有过缜密稽考。他说:“凡粟,耗地力而收成薄”,“亩子三升”。3 照此推断,百亩之田的种子粮是三石。那末,加之适才计算负额十五石,则总透支十八石。一年之岁,在透支十八石状态下,再去应付极具伸展性的“疾病死丧”和“上赋敛”二项突发性支出,当然造成“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的悲局。但务必指出。李悝的分析,意在批评自耕农治田不甚勤谨而作尽地力
4、之教。所以,由不勤谨治田造成的经济拮据,还不足以反映自耕农通常的经济生活,更不能看作是“不足”的坐标。具有普遍意义的,应是在“治田勤谨”后的收支水平。依据李悝考察,自耕农一旦“勤谨”治田,“则亩益三斗”4 百亩之田就是三十石。这样,减去先前定量分析的十八石透支,五口之家就有十二石的剩余可被自由支配。它占“治田勤谨”后总收入一百八十石的%。以这样的收支,才能形成“农益劝”格局。李悝后来为魏国相,按此比例“行之魏国,国以富强”。5 所以,笔者认为,衡量自耕农相对正常的经济基准量,当在扣除必要生活及社会支出后,至少应有占总收入%上下的剩余。低于这个水平,即临界“不足”。需要强调,由%之指数对应的实际
5、量十二石,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常量”。以客观态度分析,不足的实际量,应与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总量成正比例关系而被界定为“变量”。总量高,则指数对应的实际量随之高;总量低,则随之低。如据洪亮吉估算,清乾隆初,四十亩之田的常年亩产为一石,则总量为四十石。按洪氏之:“今之四十亩,其宽广即古之百亩也”。6 那末,今古比率应为100比40,即,也就是说,今之一石当古之二点五石。要之,以古之百亩岁收匡算,那末应为二百五十石。换言之,值清代,其总量比战国时提高了,则以%之指数对应,实际量应是十六点八石。当然,在战国,这是摸高的数据。然而,在清代,若跌进十六点八石,7那就陷入贫困境地了。换言之,随着社会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管理 论文 中国农民 战争 长期 轮回 经济 意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