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康西”边缘的“汉人社会”——以西藏工布江达一地为中心.doc
《民国时期“康西”边缘的“汉人社会”——以西藏工布江达一地为中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康西”边缘的“汉人社会”——以西藏工布江达一地为中心.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国时期“康西”边缘的“汉人社会”以西藏工布江达一地为中心民国时期康西边缘的汉人社会以西藏工布江达一地为中心王川摘要】对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汉人社会生活状况,一直以来研究不多.对于康区,西藏中部人文地理结合部的工布江达地区,更是尚无专文论及.根据台湾地区最近公布的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本文复原了当时西藏工布江达一地汉人社会的历史面貌,并大致勾勒出其轮廓.关键词民国时期;康西边缘地区;工布江达;在藏汉人;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O1003O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度一般项目中国西藏地区汉人社会生活
2、研究(1959年前)(09BMZ011),四川师范大学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王川(1969一),男,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近现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近现代西南区域史研究.四川成都610066民国时期(19111949),西藏地区居住的汉人主要为中央政府各部官员,军人,商人,手工业者,蔬菜种植者和汉僧,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职业上以商人,手工业者居多,部分人已经在西藏生活多代了;在聚居地点上,以居住在城镇,尤其是拉萨,日喀则,昌都,工布江达,亚东等西藏的几个较大城市为主.对于民国时期西藏地区汉人社会生
3、活分城市,分地区的个案研究,目前尚不多见.随着中国台湾地区蒙藏委员会新近出版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驻西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中对于民国中后期江达汉人组织忠义会,汉人为主体的江达小学等档案的公布,为学界增加这方面的认识提供了可能.本文拟根据这些新公布的档案,结合西藏自治区政协主编的文史资料选辑等史料,在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J,对于民国时期工布江达一地的汉人社会问题作一论述.一,康西边缘汉人社会的涵义(一)工布江达与康西边缘工布江达,藏语意为凹地大谷121,现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尼洋河上游.这里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属于江达宗,史料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
4、),于此置外委一员,率兵以资镇守,拉里粮台粮员因水土恶劣,移驻江达,设把总,外委各一员,世人认为江达水土则极为温和颇似巴塘,移驻,设把总,外委各一员.宣统二年(1910)五月,经驻藏大臣联豫奏设江达理事官,翌年夏复置工布设治.至民国元年经略使尹昌衡拟定江达为太昭府,但未实行.嗣后,通称为太昭县.民国时期,噶厦(即西藏地方政府)在这里设置工布江达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改称太昭县;1960年与雪巴县部分地区合并改设工布江达县;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复归林芝地区管辖至今.由于这里属于西藏传统意义上的工布地区(包括现今工布江达,林芝和米林三个县),也为了与昌都地区东部的江达县(传
5、统意义上德格土司的地盘)相区别,故又称为工布江达.作为清代以来的川藏大道必经之地,拉里粮台移驻之地,工布江达县堪称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区的交通,经济,文化重镇,道光二十七年(1847),驻藏大臣斌良(17841847)上任时路经工布江达,赋诗江达道中赞美工布江达不负蛮荒行万里,中华无此好河山.一拟).该地至今尚存有近代汉人墓群,关帝庙,小八廓街,乌金拉康,吐吉拉康等遗迹.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史料对于工布江达的划分,有康区(川边),工布地区二说.康区(川西南人类学?康藏研究31边)说,如清宣统二年(1910)驻扎该地的川军管带陈渠珍指出:拉里为川藏驿道,旧设有汛官,隶川边_4蹦引;拉里距离工布江
6、达极近.民国史料记载说:工布江达,这是东藏的第五大站.西藏地方政府派有宗本驻扎.满清时代此地驻有汉军,还有粮台.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及尹昌衡二人都建议将江达划归四川管辖,主张江达以西为藏地,江达以东为康155);换言之,即清朝灭亡前夕,主张以江达为边,藏之界169).工布地区说则将康区,工布地区并立,可以认为工布江达是康区的毗邻地区,位于康区,卫藏之间,此当无疑义,因为历史上的康区习惯上指西藏丹达山以东一带地区,大致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等操藏语康方言的地区.【目前看来,后说的划分更为合理,工布江达所在的工布地区,是康区与藏南,卫藏的联结部分,工布江达邻近昌都地区的
7、洛隆,边坝等县,以及林芝地区的察隅等县.因此,所谓康西边缘,就是针对工布地区这一处于康区西部与藏南,藏中联结的边缘地带而言.康西为民国时期习见语,如民国中后期蒙藏委员会驻昌都特派员左仁极今日之康西等文所述.】(二)汉人社会此处的汉人社会一词,系常用涵义,亦为民国时期习见语,指汉族聚居的社会组织,结构等,在多数情况下,往往特指边境地区的汉人(又往往包括当地主体少数民族之外的其他兄弟民族,如满,回,纳西等族).以群体而言,他们被称为边地汉人;以地区而言,又有在藏汉人,新疆汉人,云南汉人等之分.1942年,时为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的陶云逵教授在论边地汉人及其与边疆建设之关系一文中提出,必须正确认识与
8、分析边地汉人这一群体,评估边地汉人在边疆建设中的作用J.民国时期对于边疆地区汉人社会一词的使用也比较常见.如汉僧邢肃芝(法号碧松,藏名洛桑珍珠,19162006)进藏求法,于1939年夏路过工布江达县.在接触了当地汉人后他发现江达的汉人社会,仍旧遵守着旧习俗,还有保正制度J(.一地所谓的汉人社会,应包括当地汉人的数量与规模,从事职业,社会地位,遵守习俗,保正制度与社会管理等.由于记载民国时期工布江达汉人社会的史料不多,因此,对于工布江达等边疆地区近代汉人社会历史的复原,在目前只能做到勾勒其轮廓,而无法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成果等领域与内地汉人社会研究相提并论,希望有更多史料面世,推动这一研
9、究.二工布江达的汉人社会汉人社会应包括当地汉人的数量与规模,从事职业,社会地位,遵守习俗,保正制度与社会管理等.(一)工布江达汉人的数量与规模清代后期,由于在工布江达设江达汛,驻扎有军队,储备有军粮,而且此处地当川藏线大道,交通便利,所以居住于该地的汉人较多.宣统元年(1909),钟颖率领川军进藏,在江达与噶厦番兵即西藏地方军队发生过军事冲突,当年夏历十二月中旬,驻扎于江达的番兵约千人,肆行抢掳,焚毁汉民居舍四十余家,杀毙台站汉兵民三名,又幼孩一名在汛储备军粮,亦为灰烬.不久,川军反攻取胜后,留下管带陈渠珍统帅第三营留防拉里,江达两处,陈渠珍记载道:江达为西藏巨镇,人户寺庙,约四五百户,百物咸
10、备,素极繁盛.自藏番出兵,往来蹂躏,市街如洗,极目荒凉4j(.由于该地在民国纪元失陷,其户口,粮册不明J(,故该地汉人具体户数不详.兼之民国以来西藏地方与内地关系的起伏,居住于该地汉人的数量,户数均下降.1939年夏季,在江达宗(工布江达县)停留了数日的邢肃芝看见江达宗,除土人外还有不少前清汉人的后裔,他还详细描绘了两位当地汉人中的佼佼者,他说给他留下颇深印象,有一位叫马文才的汉人,己经七十多岁,精通汉藏两种语文,在江达邮局担任书记,月薪是藏银九两.他和藏女结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如今都是喇嘛,一个女儿年纪小,还待在家中.另有一位蔡君,原籍成都,来江达已有四十多年,家道小康,一切生活都已藏化,当
11、时他的子女,女婿都在,他为我一一介绍.女婿是江达宗秘书,藏文造诣很深,他对我说已见到了我的乌拉马牌,并已批示照支.我一一为他们摩顶祝福.我告诉蔡君说,目前国内教育发达,工业进步,已不是满清时代的中国了.他听后感慨地对我说,当初自己来西藏本来不打算久住,只是由于内地爆发了革命,回不去老家,只好在西藏生根落户,如今年近花甲,身份却显得似汉非汉,似藏非藏.两位先生兼通汉藏语文,在江达汉人中算是佼佼者.)32西南民族大学(入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经过川藏线前往西藏拉萨驻藏办事处的第一任处长孔庆宗(18951981,在任时期1940年4月一1944年7月),1939年11月14日在工布江达县停留
12、时,与当地汉人马文才(18771944)等人会面,他于1941年7月13日呈报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说:江达地属工布,当康藏交通之冲.清时设官置戍,地方繁盛.汉民居籍者逾百户.清末,边务瓦解,变乱波及江达,旅彼汉民多无法安居,而流亡他处,迄今所居者,只三十七户,有学堂儿童二十余人.10j据1946年工布江达汉人首领汉人乡约粱成栋的报告,民国中后期该地有汉人数十户.这与1948年初回调就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孔庆宗归纳留居藏地汉人情况时提供的数字相近,壬子乱后,驻藏官吏一无所存,兵民多遭杀戮.留居拉萨之汉回人民,尚有三百余户.其在昌都,洛隆宗,硕班多,江达,德庆,扎什伦布,卓木,山南等地者,每地有汉
13、人户口数家或数十家不等.其流寓于穷乡僻壤者,尚无从查悉.】(二)工布江达汉人所从事的社会职业民国时期,工布江达汉人所从事的社会职业,主要是农业生产,这与该地是西藏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有关,以致于在该地开办的江达小学每年旧历三月各乡种有青稞,居乡学生成纷请假返家助耕,是时须放假十余日.七月秋收之际,学生复须返家协助农作,又须放假十余日.(此外,该地汉人所从事的社会职业,还有小商贩,木工,裁缝.H附,以及在江达邮局担任书记的马文才等人,这些都是少数.总而言之,该地多数的汉人在当地社会中经济地位落后,因此遭到藏人鄙视】().可见,该地大多数汉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高.(三)驻藏办事处对工布江达汉人的管理辛
14、亥鼎革,西藏地方发生了19l2年的壬子事变,其后,在藏汉人改由西藏地方政府农务局(藏语称索朗列空)管辖.民国后期出任驻藏办事处主任秘书,不久以副处长兼代处长的陈锡璋,在所撰西藏从政纪略中指出:川帮和回帮大部分是前清驻军小官吏及士兵的后裔,在拉萨落户.西藏政府于每帮中指定二人,充当保正,替它当差.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成立后,驻藏办事处逐渐接管了对在藏汉人的管理,代替农务局管辖在藏汉人.办事处的管理,主要通过内地实行的保正制度在西藏简易化后完成.驻藏办事处为了完善这种保正制度,维护在藏汉人的利益,决定严密组织,整理汉民保甲并相机委派旅藏各地汉民保长14(P.589);同时,为了避免误会,决
15、定仍用保甲名称不变.驻藏办事处完善保甲制度的具体办法大致有:第一,在拉萨的川滇回各帮民众,以十户为一牌,推举一名牌长;十牌为一甲,推举一名甲长;十甲为一保,推举一名保长(倮正);第二,在昌都,江达,硕般多,山南,扎什伦布等西藏其它地区,仿效拉萨之办法,依据户口多少的情况推举牌甲保长;第三,对各牌甲保长支付一定的办公补助费,大致为每年藏银600两,400两,300两不等,这样既减轻在藏汉人的负担,又能使各牌甲保长切实为在藏汉人服务的条件好一些.西藏汉人保甲制度具体表现在,驻藏办事处委任了在藏汉人中按照内地省籍而划分的保正,如四川保正,云南保正等;通过一个名称为牌头的雇员,具体执行上报下达等有关指
16、令;牌头的工钱被称为鞋脚钱,由全体会员凑.驻藏办事处档案中现存有四川保正呈川帮供差花名册等记载,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存的多块清代,民国木匾上的(云南)保正桑卓廷,(云南)保正和明齐,(四川)保正胡易安等史料,就是这一制度的见证.】卜.保甲制度推行效果较好,因此在西藏汉人中得以长期推行下去.在保正之下,办事处委任了当地汉人领袖为乡约,牌头,每月发个一定数额的补助办公费等,这在中国台湾出版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中都有档案记载.如1946年1月29日,办事处委任了孜塘(即泽当,山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汉人领袖杨焕新为当地汉人乡约,闫国铭与杨子达为牌头,每月各发补助办公费5O两藏银,25两
17、藏银.若欲开办汉人学校,办事处批准后还会拨付学校开办费等.1946年3月18日,办事处处长沈宗濂发布委任令,兹委任梁成栋为江达汉人乡约.此令】).在此委任前的数年,梁成栋(字庆唐)已经是工布江达的汉人乡约,如1944年12月7日的报告说,梁乡约年约六十三岁,颇壮健,貌似四十许.乡约等当地汉人领袖,在当地汉人中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汉人称为师爷,对于各地汉人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西南人类学?康藏研究33.1944年,在江达小学由于唯一教员马文才病逝即将关闭之时,江达汉人乡约梁成栋,牌头李庆云,崔高云等表示愿意成为江达小学教员.1946年3月,乡约梁成栋又率领牌头李庆云,崔高云以及瞿定安,丁生等呈报驻
18、藏办事处,请求捐助忠义会获准等.1946年l2月28日,代理处长陈锡璋致委员长电文中称:旅藏汉回民众总登记事,职处于上年开始进行.其办法系将旅藏内地人户举行总清查,边制户籍册,并编组保甲,委派保正,排(牌)头等,分任其事.已办峻者有拉萨川帮,回帮,江达汉户,孜塘汉户.现拟第二步,举办人民团体总登记.12(埘可见,江达保甲还是完成驻藏办事处任务比较有力的一个地方.1950年夏季随军进藏的新华社十八军支社和十八军军报的记者,于1951年9月21日,在工布江达一带的一个村庄无意中遇到一位汉人,名叫罗长生,今年60岁,讲述工布地区的达孜仁真寺是汉人寺庙,持有满清政府驻藏官员发给的执照,不纳粮不出差;藏
19、人杀死汉人,须赔棺赔命价,严办凶手或予抵命;汉人杀死藏民,由师爷(汉人的一种社团组织,工布地区的组织设在太昭,负责人通称师爷)处理,藏人不能过问.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内容,有所言过其实,乡约等虽然有一定的汉人内部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远远达不到发生了刑事案件而当地政府却不能过问的情况.所以,工布江达的保正制度与拉萨,孜塘等地一样,受领导于驻藏办事处,是汉人社区的一种自我管理制度.它与旅藏汉民登记制度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办事处管辖在藏汉人.(四)工布江达汉人的组织忠义会在临近的昌都城,汉人成立有孝义会等组织;拉萨汉人有土地会等组织,参加的汉,回族成员多,经常开展活动之所以
20、如此,在于孝义会,土地会等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如民国中期昌都孝义会积有基金大洋大数千元,董其事者均为地方上有力之汉人.比较而言,江达忠义会规模要小一些.1946年3月18日,江达汉人乡约梁成栋率领牌头李庆云,崔高云,以及瞿定安,丁生等呈报办事处,请求捐助,原文如下:呈为呈请悯年民艰准予补助基金以资团结事.窃江达汉民等留居江达以来,生活窘困,所可维系人心者辛有忠义会之组织,汉民数十户得以团结一致.惟向有少数基金,颇难应付,故不得不恳求长官大施仁慈,恩准捐助基金,使江达全数汉民老幼均沾厚泽于无既,誓当永久感激矣.处长沈宗濂迅即批示同意捐助该会基金藏银壹千两,要求以此作为基金,生息以备应用,每年年终将
21、收支情形呈报l35).工布江达忠义会此后的情形,目前尚未发现有记载的史料,不得而知.(五)江达小学及其所反映的当地汉人情况民国中后期驻藏办事处在工布江达开办的江达小学,稍迟于驻藏办事处在拉萨开办的国立拉萨小学,根据档案史料,约筹办于1940年夏季.办事处处长孔庆宗早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予北京大学,1926年任中国驻比利时副领事,同时就读于布鲁塞尔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等多所学校,堪称是一位学者型行政长官,因此对于兴办教育特别重视.当时西藏没有新式学校,在藏汉人对于内地文化了解减少,30年代末到西藏实地考察者指出:旅藏汉人多已娶土妇生子女,其子女且不懂汉语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国时期 康西 边缘 汉人 社会 西藏 工布江达 中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