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
《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单分散交联聚合物微球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热和耐溶剂性能、力学性能、吸附性能以及表面活性,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分析化学、标准计量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研究与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论文首先研究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采用种子溶胀法加工工艺,并选择了合理的分散聚合体系,考察不同分散聚合参数,诸如:初始单体浓度、溶胀剂种类、溶胀时间、交联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稳定性、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和变化规律。 根据TGA分析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所制备聚合物微球材料失重比率迅速增加,这是因为加入交联剂的聚苯乙烯微球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原来具有线性结构的分子变成的
2、体形分子结构,大大增大了它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故具有比非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较高的热分解温度。采用活性溶胀聚合法成功制得大粒径单分散由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实验得出以1,2-二氯乙烷为溶胀剂、DOA为助溶胀剂时,制得窄分布且最大粒径为3.195m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实验结果也表明己二酸二辛酯具有较好的溶胀效果。关键词:聚苯乙烯微球;TGA分析;交联聚苯乙烯微球ABSTRACTMonodisperse crosslinked polymer microspheres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heat and solvent resistance , mechanical p
3、roperties, adsorption properties and surface activity, biomedicin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 measurement in many areas has broa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is thesis research disp
4、ersion polymerization monodisperse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 using the method of seed swelling process and choose a reasonable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system , effects of different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 the initial monomer concentration , type of swelling age
5、nt , swelling time , the crosslinker concentration on the polymerization system stability , particl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nd variation .In the TGA analysis showed that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olymer microspheres rapid weight loss rate , and this is due to the ad
6、ditional crosslinking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molecular structure is changed ,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molecule with a linear the body becomes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its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t has a ratio of non-crosslink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hi
7、gh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Using reactive swelling and polymerization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large monodisperse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1,2 - dichloroethane as the swelling agent , DOA is to help the swelling agent, to obtain a narrow distrib
8、ution and a maximum particle size of 3.195m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dioctyl adipate having a good swelling results.Keywords: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 TGA analysis ;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目录1 绪论11.1 引言11.2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21.2.1 无皂乳液聚合31.2.2
9、多步种子聚合41.2.3 玻璃膜乳化法51.3 分散聚合法61.3.1 分散聚合概述61.3.2 分散聚合机理研究71.4 沉淀聚合法101.5 蒸馏-沉淀聚合法111.6聚合物微球的应用141.7 立题依据152 结果与讨论172.1 引言172.2 实验部分192.2.1 原料及试剂192.2.2 种子溶胀所需要的装置202.2.3聚苯乙烯种子微球的制备202.2.4种子球的选取以及定量的制备232.2.5 溶胀时间对PS微球粒径及偏差的影响242.2.6 溶胀剂种类对PS微球平均粒径及偏差的影响272.2.7 单体浓度对聚苯乙烯微球的平均粒径及偏差的影响292.2.8 交联剂的不同浓度对
10、PS微球平均粒径及偏差的影响313 结论与展望343.1结论343.2展望34致谢36参考文献37第1章 绪论1.1 引言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像太阳、地球这样的超大球,它们在不停的运动着;体育用品大多做成球形的,如足球、篮球、排球、铅球等,这类球的尺寸大约为分米级(dm)的;用来煮稀饭的小米粒约为毫米级(mm)的,假如把小米粒再缩小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就变成了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球,尺寸为纳米级(10mm)至微米级(10-3mm)。聚合物微球就是指粒径在纳米级至微米级(一般为10-5-10-2mm),形状为球状或其它几何体的聚合物颗粒或聚合物复合颗粒,其形貌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实心、空心、多孔、哑
11、铃型、洋葱型等。粒子尺寸均匀一致、稳定无团聚的聚合物微球被称之为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单分散微米级聚合物微球,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以及表面反应能力等特异性能,作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标准计量、情报信息、分析化学、生物医学、胶体科学及色谱分离等许多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尤其是已深入到某些高尖端领域中(如液晶显示、药物及催化剂载体等),因而对这类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2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表1-1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比较比较项目无皂乳液聚合多步种子聚合玻璃膜乳化法分散聚合沉淀聚合单体存在场所单体液滴,乳胶粒,水相(少量)单体液滴,颗粒,介质,(少量)颗粒,介质,(少量)介
12、质,颗粒介质,颗粒反应介质水水或混合溶溶剂水混合溶剂或有机溶剂混合溶剂或有机溶剂稳定剂不需要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乳化剂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聚合反应前状态多相二相二相均相均相粒径范围(微米)0.51.01-1003-1001-201-10粒径分散性分布窄单分散分布窄单分散单分散制备聚合物微球的传统方法是乳液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前者只能制备小于0.5m的颗粒,而后者制成的聚合物颗粒粒径在100m-1000m之间且难以控制为单分散性。1955年Vanderhoff和Brodford等人在失重条件下,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粒径在2m-30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
13、域,但是该方法成本太高,无法进行工业化普及生产。此后Vanderhoff采用连续种子聚合,Ugelstad采用两步溶胀法分别合成了1m-10m的聚合物微球,但是步骤冗长,操作不便。无皂或低皂乳液聚合能够制备粒径接近1微米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但对许多应用来说,粒径仍然太小。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为获得粒径在1m-10m且呈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微球开发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合成方法,如分散聚合法、改良悬浮聚合法、沉淀聚合法、蒸馏沉淀聚合法等。制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方法比较列入表1-1中。1.2.1 无皂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法(Emulsion Polymerization)是最常用的微球制备方法,所制微球均匀地
14、分散于水中形成非常稳定的聚合胶乳。乳液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如苯乙烯)、水(分散介质)、水溶性引发剂及乳化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四部分组成。聚合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在第一阶段,自由基从水相进入单体溶胀胶束,与溶胀胶束内的单体反应而生成核;在第二阶段,油滴内的单体向水相扩散继而被生成的核吸收并发生聚合,核不断成长为微球,直至油滴消失;在第三阶段,微球内的单体继续聚合,直至反应结束。成核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而使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核的成长1,2。因此,乳液聚合法的主要优点是:聚合速度快,可以较容易地得到数十至数百纳米的微球,且制得的微球单分散性很好。但是乳液聚合产物中含有乳化剂,难于完全清除,影
15、响产品的使用性能,同时乳液聚合所得的粒径较小,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聚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聚合物乳液生产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乳液聚合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开发出许多新的乳液聚合方法,如无皂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和反相乳液聚合等。无皂乳液聚创3,4是指完全不含乳化剂或只含微量乳化剂的乳液聚合,但少量乳化剂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乳液聚合完全不同。乳胶粒主要是通过结合在聚合物链或端基上的离子基团、亲水基团等而得以稳定的。无皂乳液聚合所制备的微球的重要特点是单分散性,微球尺寸较常规乳液聚合的大。与传统的乳液聚合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1)所制微球表面比较“洁净”,避免了传统乳液聚
16、合中乳化剂带来的许多弊端,如乳化剂消耗大,不能完全从聚合物中除去从而影响产品的纯度及性能等。(2)可以制备表面带亲水性功能基团的微球,也可以制备核壳型疏水性亲水性微球。(3)所得的乳胶粒子单分散性好,粒径也比传统乳液聚合大,可接近微米级。此法的缺点是聚合反应速率慢、固含量较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可合成粒径约1微米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对许多应用领域来说,粒径依然偏小。Kawakuchi5,6研究了苯乙烯和各种亲水性单体(如丙烯酰胺(AAm)、N-丙烯酰吡咯烷(APr)、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的无皂乳液共聚。当使用亲水性共聚单体N-丙烯酰吡咯烷(APr)时,如果聚合温度较低,则微球显示三
17、层结构,最内层的核和外表层主要由Apr组成。当聚合温度高时,微球大致呈核壳双层结构。1.2.2 多步种子聚合种子聚合法就是先利用乳液聚合或无皂乳液聚合或分散聚合等方法制成的小粒径单分散高聚物粒子为种子,用单体、交联剂以及惰性组分进行溶胀,使颗粒变大,然后再进行聚合,从而制得大粒径单分散高聚物微球的方法。根据具体实施方法的不同,种子聚合法可分为常规溶胀法、逐步溶胀法、活化溶胀法、动态溶胀法和液滴溶胀法等。常规溶胀法微球吸附单体量有限,溶胀后聚合粒径的增长也小;逐步溶胀法中每一步都可能产生新的小粒子,致使逐步溶胀法很难得到单分散的高聚物微球。活化溶胀种子聚合法由Ugelstad等人开发,开辟了种子
18、聚合新的里程碑7,8。具体方法是先用一种具有一定分子量的齐聚物或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如十六烷)来溶胀种子,再用单体和引发剂溶胀并聚合得到大粒径的单分散微球。利用这种活化溶胀技术,可在种子微球内导入各种致孔剂、交联剂以及功能性单体来制备多孔微球、交联微球,以及带功能基团的微球。Okubo9针对分散种子聚合法开发了动态溶胀法。该方法是先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粒径单分散聚合微球作种子,然后仍用分散聚合法进行种子聚合。首先将种子微球、单体、疏水性引发剂分散于醇或水介质中,然后慢慢地连续滴加水,使单体在介质中溶解度降低,迫使更多的单体进入聚合物颗粒,最后升温聚合。用这种逐渐使连续相中单体溶解度逐渐减小的方法,1
19、.8m的聚苯乙烯种子微球可以吸收100倍左右的单体,从而得到6.1m的聚苯乙烯大微球。曹同玉的研究认为动态溶胀法成败的关键是水的加入方式,若直接滴加水,会因体系中局部瞬时水过量致使体系稳定性下降,并使新颗粒生成。为克服上述弊端,一般采用可使水和溶剂通过而聚合物粒子不能通过的半透膜加水,使水在体系中缓缓增加。Omi等10,11发展了液滴溶胀法,用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乳化法制备均一的疏水性种子液滴,用均相乳化器制备亲水性较强的二次小液滴。将两者混合后,二次小液滴由于直径小、不均匀而且亲水性较强,单体会迅速溶解于水相内并被种子液滴吸收。这种溶胀法的优点是:第一,只需一
20、步聚合过程,溶胀速度快,溶胀量大;第二,可方便地制备尺寸均一的多孔、高交联度的或具有其它功能的聚合物微球。在制备过程中,疏水性添加剂可被添加在液滴种子内,亲水性功能单体可被添加在二次液滴内。利用此种有效的聚合方法可制备出粒径最大为100m以上的均一尺寸的微球。1.2.3 玻璃膜乳化法玻璃膜乳化法12是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和悬浮聚合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制备单分散微球的新方法。先将含有疏水性引发剂的油相通过玻璃膜而压入水相中,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悬浮聚合。由于SPG膜的孔径非常均一,所得到的油滴的粒径也非常均匀(粒径变动系数CV为10左右)。通过玻璃膜乳化法可以制备3m至100m以上的微球。玻
21、璃膜乳化法的优点如下:(1)不使用有机溶剂,无污染、环保;(2)使用膜孔控制微球的直径,实验重现性好;(3)可以合成用自由基聚合无法实现的可降解性聚合物微球,如聚乳酸微球;(4)可以制备包埋率非常高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5)经过修饰后的SPG膜可以对蛋白质、多糖等天然高分子水溶液进行乳化,制备亲水性天然高分子的微球和微囊;但是,玻璃膜乳化法在制备微球之前,需要先制备SPG膜,而且膜乳化过程也需要特殊的装置,这无疑增加了成本。1.3 分散聚合法1.3.1 分散聚合概述分散聚合是一种广泛适用的获得形态可控的聚合物分散体系的聚合反应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ICI公司的研究者们最先提出13。分散
22、聚合可一步方便地合成得到0.1m到几十微米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且适用单体范围广,因此有很强的应用前景,特别是80年代在极性介质中聚合成功以来,备受人们关注;90年代,出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的分散聚合,解决了反应介质中溶剂对环境的污染问题14,15。因此,可以说分散聚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近几十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分散聚合体系具有:(1)聚合物颗粒球形好,粒径大(与乳液聚合相比),粒径分布窄;(2)粘度低,无拉丝性,干燥快,不会使基材变形和生锈,可以在低温下使用,施工性能良好;(3)可选用毒性低和危险性小的分散介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特别适合于制备各种类型的涂料、染料等。分散聚合制
23、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初始成核期要短,使微粒尽可能在同一时间生成以保证微球在同一基础上增长,当然成核期短是微球单分散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在粒子增长期间,连续相生成的短链应在析出和形成新的粒子前,被已存在的粒子捕获,不出现二次成核; (3)在粒子增长期间,避免粒子间的聚并。为了能够全面的了解分散聚合的全过程,更好的控制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分散聚合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机理模型。避免粒子间的聚并。为了能够全面的了解分散聚合的全过程,更好的控制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分散聚合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散 聚合 法制 交联 聚苯乙烯 材料 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