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毕业论文.doc
《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 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 民族认同的影响 学 院: 教育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毕业年限: 2012年 学生姓名: 张志杰 学 号: 200841000241 指导教师: 赵国军 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士学位申请人 张志杰指导老师 赵国军摘要 内隐自尊和民族认同都是当前心理学研究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从A.G.Greenwald等人(1995)开创性地提出内隐自尊的概念以后,人们对自尊的理解和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传统的意识层面开始深入到无意识层面。内隐自尊逐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是当今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1世纪
2、我国学者开始对内隐自尊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研究。民族认同研究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由于民族认同既会对国家和地区稳定产生影响,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西方许多国家都较早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的认同问题,21世纪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随后关于民族认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继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把内隐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了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回族大学生普遍具有内隐自尊效应,表现出在无意识层面对自身评价有更强的积极倾向;同时内隐自尊在性别因素上呈显著差异,而年级和专业两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2) 回族大学生整体认同
3、状况积极,既有较高的本民族认同,又有较高的中华民族认同;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高度正相关,并且本民族认同高于中华民族认同。(3)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得分与民族认同得分总体相关不显著;民族认同高、低分组与内隐自尊高、低分组的差异不显著。关键词 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民族认同1.问题的提出1.1问题的提出、选题意义及价值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促进民族繁荣。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群体,被广泛关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异地上学,与各个民族群体混合居住,通常认为, 被个体或者群体所建构和
4、赋予的意义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这其中首先体现出认同的建构性特点。认同并非是个体或者群体所固有的特质, 而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人际、群际间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建构、解构和再建构的过程与结果。因此,面对新的环境,回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我所在民族群体与其他民族群体的认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纵观自尊的研究,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外显的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影响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试图以回族为例,从内隐自我的研究来探讨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内隐自尊的研究(1)自尊的含义 自尊(Self一esteem)作为社会心理学、发
5、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要比我国早。Wi11iam James于1890年最早从心理学角度对自尊进行论述,将自尊定义为通过比较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来确定的一种自我感觉。而RogerS认为,自尊是指自我态度中的情绪和行为成分。 Cottle认为。自尊是指个人在“积极”与“消极”维度上的价值判断。Lawrence认为,自尊是指儿童对其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总特征的情感性评价。而Steffenhafen则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他的自我概念(心理的)、自我意象(身体的)和社会概念(文化的)。国内学者也对自尊做出了大量界定,如朱智贤认为
6、:“自尊是指个体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作的评价。”林崇德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我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等则认为: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它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感强表示肯定自己、信任自己、看重自己,自尊感弱表示否定自己、轻视自己。一般地说,自尊感强的人较富有独立性,自尊感弱的人独立性较弱。自尊感强弱与对别人的态度也有一定关系,对自己采取肯定与信任态度,对别人态度也常如此。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易采取不信任态度。综
7、上所述,自尊可以概括为对自我评价的情感性体验,自尊是由自我评价引起的,是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由于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有正负之分,因此,学术界的自尊概念也常有积极消极之分,即高自尊与低自尊。(2)内隐自尊的研究方法要研究内隐自尊,首先要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测量。由于内隐自尊是无意识的,对其测量多采用间接的方法,以避免自我展示、自我增强等意识作用的影响。内隐自尊早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阈上态度启动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在知觉阈限以上呈现的与自我相关的启动词,使得被试对积极词的反应快于对消极词的反应)、阈下态度启动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在知觉阈限以下呈现的与自我相关的启动词,使得被试对积极词的反应快于对消
8、极词的反应)、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对自我积极句子的颜色辨别快于对自我消极句子的颜色辨别)、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内隐自尊表现为,自我态度启动后,对积极词的提取易于对消极词的提取)、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姓名首字母和生日数字的偏好)、词汇完成测验(内隐自尊表现为,在自我认同的启动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残缺词补全成正向词)、自我统觉测验(内隐自尊表现为,个体对不同人脸图片“偏好程 度”的排序和“与自己相似程度”的排序具有高度的正相关)。Greenwald在1988年提出内隐联结测验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在
9、内隐联结测验(IAT)中,内隐自尊效应表现为,被试对自我词一积极词的联合任务反应较快,对自我词一消极词的联合任务反应较慢。外部情绪性任务中,内隐自尊它表现为,被试对彩色目标词汇包括自我词和非我词进行颜色判断时,个体对自我词与具有积极性质的按键事先形成条件反射的联合任务反应速度较快,对自我词与具有消极性质的按键事先形成条件反射的联合任务反应速度较慢。Jennifer K.Bosson,William B.Swann,&James W.Pennebaker采用上述六种内隐自尊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阈下态度启动任务、阈上态度启动任务、St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我评价调查、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
10、测量个体的自尊,并对各种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阈上态度启动任务和stoop颜色命名任务外,其他测量方法都表现出较好的内在一致性(0.49一0.88);但对于重测信度,较为理想的只有内隐联想测验和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0.69,0.63,0.53)。目前,国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查内隐自尊的比较多,很少有人用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测量内隐自尊,鉴于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有较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本研究对内隐自尊的测量采用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 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有两种测验方式:一种方式是要求被试在一个Likert式量表上26个字母或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的偏好程度进行
11、评价,然后用被试对其姓名首字母或生日数字的自评分数减去他评的平均数,其差值作为该被试内隐自尊的指标;另一种方式是同样要求被试在一个Likert式量表上对26个字母或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的偏好程度进行评价,但用某被试对其姓名首位字母或生日数字的自评分数减去该被试对所有字母或数字评价的平均数作为其内隐自尊的指标。研究以人们对姓名的首字母和末字母的平均偏好程度(均减去对字母的一般评价)的相关作为其内在一致性的指标,发现其相关为0.57。尽管目前测量内隐自尊的方法有多种,但结果都不太一致,很多测量方法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多不太理想。这表明很多现有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内隐
12、自尊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结构。不同的测量方法触及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个侧面,有的直接测量到了个体对自我的内隐态度,如IAT,而有的测量了自我态度的结果,如工IPT(首字母偏好任务),因而间接性更加明显。(3)内隐自尊的研究进展内隐自尊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但发展迅速。内隐自尊受到研究者日益广泛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内隐自尊的性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其他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其中有的研究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方面。Greenwald,A.G& Farnham,S.D.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工具,对内隐自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内隐
13、自尊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效应,与他人相比,个体更倾向于将自己和积极事物相联系。国内研究者以相同的工具进行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研究结果。Bosson等人采用六种方法对内隐自尊的测量表明,内隐自尊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自我态度效应。关于内隐自尊的性质,现有的研究取得了一致的研究结果。内隐自尊一经提出,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就受到研究者的关注。Greenwald & Farnham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Smith研究发现内隐自尊比外显自尊高时,外显自尊通常不稳定,而外显自尊比内隐自尊高时,外显自尊相对稳定。Schimmack
14、,U. Diener,E.以姓名字母偏好任务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相关,证明这两种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同。国内蔡华检以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和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结构,两者之间只存在低的正相关。耿晓伟、郑全全也得到类似的研究结果。关于内隐自尊的稳定性问题现有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有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尊是相对稳定的结构,只能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改变,而有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尊具有情境性,与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认知资源、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有关。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
15、、行为等的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Spalding和Hardin发现,当处于压力情境时,高内隐自尊者比低内隐自尊者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焦虑:高内隐自尊者,无论处于压力情境与否,均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焦虑。De和Peter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惧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蔡华俭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抑郁个体的外显自尊低于正常个体,但两者的内隐自尊差异不显著。对抑郁个体而言,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两类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说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组合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关。付春江关于轻度抑郁者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研究也
16、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杨福义、梁宁建关于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研究发现,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组合状况不同,前者有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后者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问题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心理健康的其他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Greenwald,A.G& Farnham,S.D.的研究表明,内隐自尊越高,越能抵御和缓冲外界环境对自尊的威胁。Pelham& Hetts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遭遇失败体验后,内隐自尊对个体的自利判断倾向,即白发的不太为社会所偏好的行为具有更好的预测效度。Bosson等人的研究发现被试的内隐自尊与其所受到的评价显著相关
17、,高内隐自尊的被试在自尊,自我胜任力 (Self-competence)和自我确定性(Self一certainty)上都获得高评价。这说明内隐自尊不仅影响非言语行为,也会对言语行为产生影响。可见,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行为等的关系受到外显自尊的调节作用,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对应关系或组合方式与心理健康和行为有关。内隐自尊与其他社会认知结构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内隐自尊与身份认同、偏见等有关。 Aidman,Eugene V.&Carroll,Steve M.在内隐自尊、性别认同和性别态度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的内隐性别偏好可以由内隐自尊、内隐性别认同及其交互作用加以预测,而被试自我报告的
18、性别认同和外显自尊则没有预测作用。 Shelly D.F.的研究发现高内隐自尊的个体比低内隐自尊的个体更为偏好他们的性别和种族。Greenwald等的研究反映了内隐自尊与相关的社会认知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2.2 民族认同的研究(1) 民族认同的含义“民族认同” (national identity) 的概念衍生于民族研究领域的 “认同”涵义。认同(identity),最初源于哲学中两事物相同时“甲等于乙”的同一律公式。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也即社会群体成员在认识和感情上的同化过程。但在辗转使用中,“认同”又在原义外稍
19、稍偏离,衍生出另一种涵义,可将其概括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认同产生于社会交往中,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都会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因某些共性而产生认同。一般来讲,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辨别和取舍,从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地域、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职业、身份、国家制度等通常是认同的媒介。关于“民族认同 (national identity)”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大心理学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所确定的民族认同的结构和问卷维度也各不相同。P
20、hinney是美国心理学领域民族认同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她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Carla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L引Drew Nesdale&Anita s.Mak.认为民族认同有广一义和狭义两重含义。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之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我国学者高永久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孙九霞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
21、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张诗亚指出,所谓的民族认同实际上便是找准独特的民族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就民族来说就如同一个人的独特性。此处张诗亚所指的民族认同暗含了这种独特性给个体带来的白豪感、安全感、价值感和尊严,因此是侧重于民族认同的情感支持功能的。史慧颖在综合了国内外民族认同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本研究所述民族认同取自史慧颖的定义)。(2)民族认同的结构史慧颖在总结了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认同包括两个层次、三个成分,两个层次指中华民族认同和本民族认同。三个成分指,一是归属感和
22、民族自豪感(简称为“归属感”),二是对民族文化的评价(简称“文化认同”),三是对民族社会状况的评价(简称“社会认同”)。归属感: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群体的强烈从属和依恋情感。民族自豪感指个体对所属民族感到骄傲、快乐、满意或满足的总体情感。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因素的积极态度,包括对民族信仰、风俗礼仪、语言文字、餐饮服饰、历史以及整体文化的积极评价。社会认同:对民族社会状况的积极态度,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积极评价。史慧颖的民族认同包含了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结构层次全面、清晰。本研究采用史慧颖根据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划分。(3)民族认同的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族 大学生 自尊 民族 认同 影响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