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9.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
《1429.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29.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广东省404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探讨了在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安全感与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的相关。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年级在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安全感高于男生,初三学生安全感高于初二学生,但初中生安全感水平普遍比较低;(2)应对方式中,女生较多采用寻求社会支持、忍耐和发泄情绪,初三年级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忍耐和逃避应对方式,初二学生最常用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这两种应对
2、方式,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初一学生多采用问题解决;(3)初中生安全感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安全感水平越低,则越采取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 安全感 应对方式 相关研究1引言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1。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弗洛伊德认为,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2。可见,安全感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健全积极的人格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代表弗洛姆认为2,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
3、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社会文化精神分析代表霍尼2认为神经症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他提出了“基本焦虑”的概念,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倚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
4、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当父母用上述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2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时期,并且认为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发
5、展任务,每一个时期都应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他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至今闻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对安全的需要排为第二层次的需要,安全感包括两种,一是外界的保障,如金钱、房产和汽车等物质财富,或是工作或社会地位等生活保障;二是内心安全感,即是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持久、惟一的。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
6、(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2。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2。有国内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2。应对是个体对抗压力的一种手段,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3。个体的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个体的稳定因素和
7、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段时间和各种压力情景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4。Folkman等人认为5,个体的应对方式可以被划分为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对两个维度,前者着眼于问题解决,后者着眼于减轻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6。应对方式作为一种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与身心疾病的形成都与个人的应对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应激、生活事件或环境条件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7。关于前人对安全感
8、的研究有:裴国洪的大学生安全感与自信的关系8和杨元花的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9,裴国洪老师认为:大学生总体的安全感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感与自信存在显著差异,安全感水平越低,其自信水平越高。笔者尝试着探究是否有了高水平的安全感就会有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即有良好、积极的应对方式。据笔者了解,关于安全感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比较少关注初中生,故此,选定被试为初中生,希望可以为初中生安全感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为安全感缺乏的干预提供一个基础。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 广东省广州市劬劳中学和佛山市顺德区碧江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457名学生,其中有效被
9、试404名;男生224名,女生180名;初一学生146名,初二 学生155名,初三学生103名。22 研究工具22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 采用Maslow AH(1945)编制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简称SI问卷)。该问卷包含75道题目,问卷采用0和1两级计分。问卷总分在024分属于正常范围;2530分的具有不安全感倾向,但总体来看,仍具有安全感;3139分则具有不安全感;39分以上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问卷得分越高,安全感越低。虽然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到目前为止没有报告其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
10、但也被频繁采用研究,譬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的裴国洪等发表在2007年第15卷第10期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大学生安全感与自信的关系就曾用这个问卷;还有,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助教杨元花等发表在2007年6月第17卷第2期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上的论文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也曾用过此问卷。可见,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可以被研究所用。22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由陈树林等编制,包括2个子量表: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指向问题应对子量表包括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3个维度;指向情绪应对子量表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维度。量表构成各因
11、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值在03以上,7个应对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在088以上,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0。23 调查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由主试统一讲解指导语及其各项意义。学生当场填写,然后统一收回。所有数据人工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1 不同性别初中生安全感得分比较 表1 不同性别初中生安全感差异比较(MSD)男(n=224)女(n=180)t安全感33.872213.120031.15813.6242-2.005*注:* p0.05表1显示,安全感均分性别间差异显著,男生安全感均分高于女生,初中生安全感水平总体都不高。32 不同性别、年级初中生安全感得分比较
12、 考察初中生安全感水平在不同性别、年级上有没有显著差异,可对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见表2表2 不同性别、年级初中生安全感差异比较(MSD)自变量因变量SSdfMSF性别安全感811.4431811.4434.600*年级安全感1291.1802645.5903.660*性别*年级安全感530.5932265.2961.504注:* p0.05由表2可以看出,性别主效应和年级主效应在安全感上起显著作用,但性别与年级的交互效应对安全感作用不显著。经事后检验(Scheffe)发现,安全感得分在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二较初三学生安全感较低,初一与初二、初一与初三年级学生安全感不存在显
13、著差异。33 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本论文重点在于考查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水平,是否初中生的安全感水平越高,其面对挫折或困难时越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因此可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可见表3 表3 初中生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n=404)应对方式安全感问题解决-0427*寻求社会支持-0341*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0424*忍耐0202*逃避0206*发泄情绪0126*幻想,否认0233*注:* p0.001,* p0.01,* p0.05由表3可知,安全感得分与应对方式量表中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01)
14、,与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及幻想否认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亦即初中生安全感越高,面对挫折或困难时越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这3维度属于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而初中生拥有低的安全感时则倾向于采取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及幻想否认应对方式(此4个因子属于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34 性别、年级以及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安全感的分层回归分析表4 性别、年级以及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安全感的分层回归分析变量安全感(Beta)第一步第二步第一步:性别0.119*0.103*年级-0.033-0.086第二步:问题解决-0.111寻求社会支持-0.208*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0.32
15、0*忍耐0.270*逃避0.032发泄情绪0.004幻想,否认0.122*F2.53520.455*R20.0150.367R20.0150.352注:* p0.001,* p0.01,* p0.05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变量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初中生安全感水平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分两步:第一,利用性别、年级两个因素对安全感进行回归,性别对安全感影响显著;第二步,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应对方式各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考察其对安全感水平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应对方式中的寻求社会支持(Beta=-0.208)、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Beta=-0.320)、忍耐(Beta=0.2
16、70)和幻想否认(Beta=0.122)因子对安全感的预测效果显著(p0.05)。 讨论分析41初中生安全感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普遍处于不安全感状态,安全感水平比较低(男生安全感均分为33.8722,女生为31.158,而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问卷总分在3139分则具有不安全感),与裴国洪等8的研究结果“大学生安全感水平有待提高”相一致,所以急需家庭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感。42不同性别初中生安全感状况 研究显示,在安全感上呈现出性别间的显著差异,男生均分高于女生。出现这一差异可能与初中生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受到我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11及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传统的
17、社会观念一般认为男性的性格特点倾向于独立、自信、竞争、理智等,女性的性格特点倾向于被动、依赖、非攻击性、敏感文静、情绪化等。社会文化中存在的这种性别角色观念,导致男初中生遇到困难较多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将一切感受保留在心中,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很少感受到外界的支持与呵护,而女初中生遭遇挫折或困难时则更多地是寻求别人的关心支持,不开心也会找人倾诉,因此女生更多地感受外界的包容与温暖,心中感到比较安全。一直以来,普遍地父母对男孩要求比较严格,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可以承担重任,独立坚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对女孩比较娇惯纵容,允许她们撒娇,给予尽可能多的温情呵护,这样女孩就会觉得父
18、母是她们强大的后盾、安全的港湾,自然安全感就较高。43 不同年级初中生安全感状况 研究显示,年级主效应对安全感起着显著作用,经过事后检验发现,主要是初二与初三安全感差异具有显著性,初二学生安全感较初三低,而初一与初二、初一与初三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青春期性成熟促使学生们对异性有着羞涩的好奇,但由
19、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初二学生与小学生、初一和初三学生相比,心理波动性很大,感情易消退12,面对突如其来身体的巨大变化,使得他们不知所措,内心感觉并不是那么安全。而且,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29. 初中生 安全感 应对 方式 相关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