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现代化视野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再认识.doc
《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现代化视野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再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现代化视野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再认识.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现代化视野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因素不断增长,日益与旧制度产生冲突,从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并规定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革命旨在构建新制度,为社会现代化成分的顺利成长排除障碍开辟道路,并使社会进步成果为大多数人所享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新的整合,进而在1个新的社会起点上迅速推进社会发展。 【摘 要 题】中工党史研究 【关 键 词】现代化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根据 【正 文】 中国共产当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据,仍是1个有待学术界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过去,人们多侧
2、重于从当时社会的落后与黑暗的角度寻找答案,这固然10分必要,但这种分析不能全面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更不能深刻揭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性质及其进步价值。事实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是民族危机、乡村危机、社会全面危机的结果,而且还与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步紧密相连。本文就专门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新质因素的日益壮大与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即从社会现代化因素与革命运动的互动关系中,寻求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根据。 1、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因素的增长 根据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不仅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通过和平或暴力等途径发生政权更迭,而且表现为新型政治制度的建立并
3、导致社会诸领域的巨变。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发生的前提不是落后的社会所能具备的,必须有新质的生产方式及依托于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阶层的不断壮大和其思想觉悟的提高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日益尖锐的矛盾。 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既存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日益尖锐的冲突,真正的革命难以发生。经济发展的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制约着革命的斗争的性质;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还决定着革命能否实现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使命的完成。“各代所遇到的这些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1切的
4、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1方面还没有1定的生产力,另1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对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1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寻求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不能只盯着社会落后的层面,而是重在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受阻从而产生的与旧的生产关系的冲突。因此,分析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源,绝不能仅从乡村危机中去寻找,还应该从现代化的视野,考察社会现代化因素的发展及其受阻如何推动革命不断展开,并规定着革命的任务和性质,且最
5、终为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及腐朽政权的统治,存在着向下沉沦的趋势,但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现代化因素呈日益扩散之势。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与转型,表现为近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既有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进步,还有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断发展,阶级阶层发生分化,新式教育亦不断发展,新思想观念日益扩散,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这1切变化汇聚为变革社会的先进力量,最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准备着条件。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断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主要
6、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从资本构成上看,包括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和民族私人资本3部分,它们作为新质的生产力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从革命的角度考察,外国在华资本主要凭借特权和自身的优势剥削中国人民,而国家资本和大官僚资本比较腐朽,所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看,只有中国民族私人资本既采用先进的机器生产,同时又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先进的管理制度,故本文将其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作重点考察,探讨其发展的状况及内在要求。 近代中国民族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可谓先天不足,发展过程中又处于后天失调的困境,但总的来看,它在坎坷发展中呈逐渐壮大之势。受辛亥革命运动的推动及第1次世界大战、54爱国运动的影
7、响,1912年至1922年近代民族私人资本发展出现了1个高潮。投资工商业的丰厚回报,吸引着更多的有钱人投资建厂,以至不少军阀官僚都踊跃投资设厂。在外资卷土重来而市场购买力没有多少增长的情况下,1923年至1925年民族资本出现了1定程度的发展危机。但在国民革命中,由于抵制日货、倡用国货运动的推动,使得1925年下半年的市场状况有所改善,1926年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又逐步发展。据统计,从1912年到1927年的16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总数达1984家,创办资本总额约为45895.5万元。就创办企业的数量或创办资本总额而言,这后16年都超过了前72年的1倍以上。 从发
8、展速度上看,第1次世界大战到1920年间,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的增长率降至4.82,官僚资本更降至3.44,惟民族资本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为11.90。 1927年至1932年的6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本处于发展之中,尽管也有1些行业和厂家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困难。随后的3年,中国民族资本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及中国乡村危机的影响而陷入严重的发展困境。由于中国民族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企业家队伍的成熟,民族工业在逆境中仍有部分行业和企业继续取得了1些进步。从1935年底开始,由于币制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恢复,1936年至1937年重新走向较快发展的轨道。从资本投资上看,这1时期中国民
9、族产业资本的投资总量有较大的增加。据统计,从1919年到1935年的16年间,民族资本工矿交通业的投资由27936.3万元增加为93228.9万元,平均每年增加4080.8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7.82。应当说这种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 但好景不长,这1初步繁荣发展的势头很快为日本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民族资本企业更多地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甚至走向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壮大,现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其自由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正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形成1定的势力,才敢于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斗争。 另外,近代中
10、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有着根本性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了2元社会格局。工业化的进步推动了近代中国传统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和现代新型城市的发展。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消费中心,而且还是新型经济中心和先进思想文化的制造和传播中心。1900年中国拥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11个,1922年则增加为50个。1921年全国各通商口岸人口总数为1018.9万人,1931年则增加至1353.6万人,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 1936年全国城市人口大约12259.3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48。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比较低,但却构成了现代的1元,是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11、生长的平台,代表了中国发展的方向,而与传统的1元乡村形成比较鲜明的对照。2元的互动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2)导致了具有先进生产力属性的阶级阶层出现,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附属于它们的知识分子、政党、团体组织等,这为中国变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运动提供了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3)加深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2)新思想观念的传播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步的另1个表现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现代思想的传播首推戊戌维新时期的思想启蒙,继之为辛亥时期的革命洗礼,更直接地得益于54新文化的宣传与熏陶,随后新思潮竞起,通过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及新式学校教育向外传播
12、,培育了几代新青年。 戊戌维新时期新思想和新文化开始较大规模地传播。当时的时务报和以后的新民丛报成为最受社会欢迎的读物。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的新民丛报,连载梁启超的新民说,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观点与政治思想,宣传维新,抨击清廷顽固派,对当时知识界产生较大影响,多年以后仍然成为许多人更新观念、走向进步的阶梯。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就曾讲到这1事实。 这1时期,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全面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与人生观,进而在民族意识、政治思想、学术研究等诸方面带来巨大变化。可以说,从戊戌变法到54运动期间,整整1代先进的
13、中国人,大多都是进化论的信奉者。学习西方,进行社会变革,成为当时国人共同的心理要求。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君主专只制度进行了更为尖锐的批判,宣传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倡导用革命手段推反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这1时期影响较大的为3民主义、民约论及革命思想的传播。 54新文化思潮及随后俄国10月革命引发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接构成了20世纪2310年代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也是国民思想观念变革的重要原因。 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阵地而发动起来的54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在于反对专只要求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其核心是塑
14、造新1代青年,使之具有民主素质、科学精神,求得个性解放,摆脱旧传统、旧道德、旧制度的束缚,最终担当起实现民族独立、革除社会积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54运动进1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展开,各种新思潮纷起,形成了1个思想解放运动。这1时期除了直接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思想进行猛烈批判外,还从积极的方面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婚姻革命、家庭革命等。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时人影响巨大。俄国10月革命的胜利及第1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许多人在对民族和人生的思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观察世界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深刻认识到劳动人民的重要性,把没有剥
15、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总之,54运动前后的新文化思潮,对封建主义思想堡垒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使广大知识青年受到了民主主义的熏陶,使他们日益从旧礼教、旧道德和旧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追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渴望变革陈腐的旧传统、旧道德、旧语言、旧制度。这1切无疑为革命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新式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1个重要指标就是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而新式教育是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青年的主要途径。 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时期,至戊戌维新时期初步发展。1905年清政府明令废除科举制度后,新式学堂广泛出现,新式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出国留学亦走向高潮,教
16、会学校也有较大发展。民国以后,新式教育完全占了上风,尤其是1922年的学制变革,使得新式教育基本步入发展的正轨。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实行新的学制制度壬戌学制。新学制是1项系统改革工程,确定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等7项。它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男女可同学的制度,使女子获得平等教育权;实施分科制和选科制;并带动课程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各科纲要的更新,以及各种新教学法的实验。这1切都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说明教育发展的数字很多,不拟详述。单从1936年来看,国统区有小学320080所,学生18364956
17、人;中等学校3264所,学生627246人;高等学校108所,学生达41922人。尽管国民当企图以蒋记3民主义和道德复古主义来控制教育,但教育却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1922年的新学制和现代教育内在的进步性,催化了民主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生长,加速了专只主义和蒙昧迷信的衰亡。因而,新式教育不是巩固了国民当的政权,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强大反差中,引导广大师生或对国民当的反动统治表示绝望和不满;或回避政治,1心1意埋头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拍案而起,投入反对国民当的“第2条战线”,促使国民当统治走向崩溃。他们当中死心塌地为蒋家王朝卖命的,寥寥无几。(11) 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表现在诸多方面,
18、限于篇幅无法11述说。总的来看,新的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往往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传统家族制度、等级秩序和群体权利的变化,以及社会成员行为和习俗的变迁,它也必然要求并推动变革旧制度旧道德、摧生新制度新文化新道德运动的展开。 2、新旧力量的冲突和思想观念的碰撞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主要不是由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转化而来,基本上属后发移植型资本主义,缺乏顺利生长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民族资本直至1949年都未克服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局限。虽然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当政府都颁布了1些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条令,但多口惠而实不至,政权自身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及其专只体
19、制下的整体性腐败,使得两政权多以榨取民族资本为能事;既得利益者极力维护落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自然也满足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专只下的政治制度也无法对社会进行真正有效的整合。民族资本主义1定程度的发展及其发展中的阻碍与坎坷,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新旧军阀政权的不满与抗争。 (1)民族工商业资产阶级对南京国民当政权的抗争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阶级队伍壮大,他们不但力图保持和巩固现有的经济成果,还要求进1步扩大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的规模。为此,他们力争在政治上参政议政,以求有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商会为核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团体组织,曾1度叱咤风
20、云;1927年曾协助蒋介石镇压中国共产当的民族资产阶级,原幻想在南京国民当政权统治下会得到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利,但事实与他们的愿望相差甚远。不用说参政议政难以实现,就连其自身的基本组织之1商会的生存也发生了危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国家政权与商会之间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从商会的主要活动来看,主要是从维护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角度抵制政府增捐加税、要求参政议政、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及抵制内战等。但他们的希望大多落了空。在税收方面,南京国民当政府宣布实行关税自主,1时确实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很快就发现,和外货及在华外资企业相比,他们从关税自主和裁撤厘金中并没有得到多少真正的好处。
21、裁3 厘后的捐税,除少数商品外,和北洋时期相比,税负多有加重。在关税税率的制订方面,国民政府与日本妥协,对压迫中国民族企业最甚的日资商品网开1面,在1至3年内保持原有税率。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当政权的对日屈服态度不满,多次上书南京政府,愤怒地指出,“与关税完全自主保护实业之宗旨,相去尚远”(12)。 在参政议政方面,南京政府虽然也曾邀请了部分实业界名人参与政府,但多徒有虚名,没有决策权。南京国民当政权在训政的名义下实行的是1党专政和个人独裁,根本不允许其他政党和团体组织参与政权。商会参政的挫折就是明证。就势力最强的上海总商会来看,曾就选派立法委员、商会独立法人地位及商会整理等问题,与南京国民当政
22、权展开争斗。最终结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全面控制了上海商会,从而商会再也无法与政府分庭抗礼。(13) 当然,民族资产阶级从未完全听命于南京政权,尤其是在918事变和128事变后逐渐行动起来,和全国其他阶级阶层的人士1起,加入到反对日本侵略、反对专只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中。在这1过程中,他们对蒋介石政权对日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日益不满,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对南京国民当政权大力发展官僚垄断资本,榨取、压制和吞并民族私人资本,以及政权腐败更加不满。从总体上看,他们经历了1个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不少民族实业资本家加入到革命行列。实业家穆藕初1生为实业奋斗。1937年,他在种种的挫折中深刻认识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论文 社会 现代化 视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 根据 再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