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宁乐锋(云南财经大学社科部,昆明650221)摘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过程。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并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然而世界历史的终极指向并非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它服从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相同,它的必然前景是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0)01-0060-04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突飞猛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
2、成部分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正是在全球化的实践与全球化的理论这一结合点上,产生了种种问题与困惑,才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受到新的关注,得到新的认识和理解,以致具有一种新的理论意蕴。”立足于当代境况,深入挖掘与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深化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判断和对待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之中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社会。在
3、此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土地是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土地相联系并被束缚于固定的土地上,由此形成了相互孤立的社会共同体,其基本形式是宗族、家族、村落、种族等各种血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或地缘共同体,人们之间的主要联系是狭隘的共同体内部的联系,人与人相互之间确立的是共同体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本身确保了共同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秩序的形成。相对于孤立分散的血缘、文化或地缘共同体而言,作为整体的社会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维系着单一整体之内的诸共同体共处的社会秩序,使得各种共同体能够在稳定的秩序状态中实现社会整合。各民族-国家之间则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
4、态,它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层面联系较少。因而,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地域性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开创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3。这种首创不是来自神秘的“绝对观念”与“自我意识”,而是根源于资本的无限增值与扩张的本性。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资本自身充满了膨胀和扩张的冲动,进而力求冲破各种区域的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当一国资源、市场满足不了资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
5、值的要求,进而限制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成长与扩展的时候,资本就必然突破一国市场的狭隘界限,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因而,恰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商品经济的生成与发展,才使得各社会共同体打破了孤立封闭的状态,进而把原无任何关联的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关联在一起。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
6、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431。 由资本推动的“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资本的扩张使得一些民族、国家深陷于战火的灾难,深处被压迫与剥削的境地,使得一部分人极度贫困甚至死亡。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一进程本身却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
7、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5无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代价多么沉重,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使得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合乎历史规律的过程。“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2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与路径的多样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某种纯粹的思想
8、的运动,不是“自我意识”“绝对观念”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抽象行为,而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从事着各种活动的现实的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611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因而,对于这一进程的考察应以对这一现存的感性世界的考察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
9、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观念形态”,“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636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世界历史进程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过程。“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
10、各种不同形式”。612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分工是很少的,人们相对狭隘的生产就可以满足自身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然而,分工的扩大则意味着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进行生产,作为结果的产品则体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分工的扩大使每个人都现实地依赖于其他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具有了普遍性。如果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的全球性、世界性,即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交往的频繁性和普遍性。 在前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力、分工的基础上,人们还没有摆脱自然界的脐带,不可能形成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赖的格局,历史只能被分割在狭隘的地域之内发展
11、。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才能是经验的存在;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普遍交往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32-33在此进程中,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交往形式要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论文 马克思 世界历史 理论 视域 中的 全球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