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oc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李怀涛【内容提要】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术语,但他的自然观中蕴含着生态的理念。在早期他持人类学的自然观,尽管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终究把自然归为人化自然,存在生态理念的局限性。在实现哲学革命变革后,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的生态观。由此出发,他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裂缝进行了生态批判。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对于回应今天西方生态理论、解决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生态观实践
2、全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术语,但他的自然观中蕴含着生态的理念。马克思自然观的演进过程显示了他的生态思想变化。在早期他持一种人类学的自然观,虽然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他终究把自然归为人化自然,体现了生态思想的局限性。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确立了他科学的生态观。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以至于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一、人类学自然观的生态思想及其局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
3、下简称手稿)中,青年马克思由唯心主义立场转向了唯物主义,他赞同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确立了人类学的自然观。与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自然不同,他在尊重自然的物质性前提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是,他终究把自然归结为人化自然,归结为人的类的活动特性。 当他以异化逻辑把握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时就缺乏科学性,陷入应然的伦理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自然界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
4、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人作为一个有机体,应该爱护自然,像珍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珍爱自己的无机身体,并要慎重处理无机身体与有机身体的关系。这种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并且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贯穿始终。 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并且认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统一的。在手稿中,马克思写到:“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
5、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他还指出,感性的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马克思强调感性的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明确地谈到了“人的自然的本质”。从起源上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属人的特性。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把握自然。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是统一的。人的本质实现
6、指向整个自然界,整个自然界就是人的对象性的本质。人按照自身的需求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此,不能把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对立起来,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但是,不难看到,马克思人类学自然观终究是偏重人本主义的,他更强调人化自然。所谓人化自然是通过人的活动而打上了人的烙印的自然界,是属人的对象化世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意志。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化的自然界向人生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界。“但是,被抽象
7、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离开了人的自然界在他看来是无,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在上文也引用了他强调自然的物质前提性,但他在这里对对象与产物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自然首先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所以当他此时谈外部对象的客观存在时,也同时是作为结果、作为产物而出现。直到后来他才更明确地讲自然的先在性。这是他人类学的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其中体现的生态观就会有局限,从人本主义出发,人与自然很难真正在现实基础上统一起来。对此,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卢卡
8、奇虽然正确地反对了第二国际对马克思自然主义的机械理解,但他把先在的自然排除在外,理论逻辑上倒是很接近此时的青年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人类学思路统摄的异化逻辑的局限制约着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解决。当马克思从这种人类学的思维方式出发时,会先验地预设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本真存在,然后扬弃现实的异化状态恢复到理想状态。这种异化逻辑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客观条件的把握,仍然是一种目的论的构架。马克思的异化逻辑是基于一种抽象的、理想的“应该”,来对资产阶级社会异化了的“是”(异化现实)进行批判。手稿中著名的异化劳动是典型的人类学思维方式,自我异化导致相互异化。异化的四个规定中,是主
9、体自我活动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决定了人与自己的产品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后来在资本论中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恰恰相反,人与自己的产品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决定了主体自我活动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相异化(人与物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决定了人的自我异化。异化范畴在后期使用时也仅仅是在描述分离和对立的现象,不再是起支配作用的逻辑范式。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看法都带有抽象性质,这种思维逻辑仍旧是思辨逻辑,缺乏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他在谈论历史的最终目标时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
10、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不过,这种人和自然矛盾的解决不是建立在科学批判基础上的,而是从异化逻辑推导出来的抽象的批判。 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自然观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否认马克思有生态思想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人类学的自然观终究把自然归结为人化自然,偏重于人的单方面作用于自然的活动。 尤其受费尔巴哈人类学思维方式影响,对于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还停留于一种空洞的外在的伦理道德批判,不能真正回答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马克思自然观的施密特也坚持:“不是像某些流行而又错误的做法那样,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最终归结于他的早期著作,即1844年巴黎
11、手稿中的人类学思想。”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考中,停留在马克思手稿中的人类学思路,把生态危机归结为人性问题,或者呼吁尊重自然的权利或者提出进行道德革命。 马克思此时思想中居于主导的是人类学异化思维方式,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他已经在对现实的思考中涉及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且试图以经验事实为出发点。所以,手稿中不乏很多闪光思想,马克思再前进一步,随着他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和深化,他就确立起真正科学的自然观。3 二、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实现了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实践作为自己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石,根本扬弃了旧哲学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了人与
12、自然的辩证统一。与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高度肯定法国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共产主义的基础不同,与前面高度赞扬费尔巴哈“天才发现”不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上来就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开始批评法国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论文 马克思 自然观 生态 意蕴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