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内容提要薄伽梵歌是印度最著名的经典,它不但是宗教文献,也是印度人从古至今的精神依靠和生活指南,被现代印度人尊为他们的“圣经”,几千年以来一直流传不断。薄伽梵歌包含着复杂的印度古代正统派的哲学思想,它还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的说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规范,也是宗教修行的典范。本文根据薄伽梵歌一书,将其伦理道德思想理论做出了整理和归纳,充分挖掘其合理的成分,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由此使我们了解到同属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其伦理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影响其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词薄伽梵歌伦理道德种姓制修行(中图分类号B351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017-06薄伽梵歌是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第6篇(毗湿摩篇)。在印度无数的哲学、文学经典著作中,薄伽梵歌是最受印度教徒们喜爱和敬仰的福音。薄伽梵歌产生在古代印度列国纷争的时代背景下,它所反映的思想是印度王族阶层在正义、怜悯与权力、利益之间所呈现的世界观和道德伦理观。摩诃婆罗多全书共分18篇,它是毗湿摩篇的第23章到40章的18段偈颂,共有700个诗偈。其叙述的是古代印度建国之开祖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斗争。薄伽梵歌讲述的是在两族军队对垒准备开战之际,由于阿周那对战争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感到这种同族相残、破坏种
3、族法和宗教法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灾难和罪孽,于是他准备放弃战争,坐以待毙。这时,作为大神毗湿奴化身的克里希那(又称黑天)出现了,他与阿周那进行对话,消除了阿周那的种种疑虑。薄伽梵歌为印度教中一派的信徒所遵崇,其大神毗湿奴被信奉为“薄伽梵”,而信奉这一派的信徒就被称作“薄伽梵派”。该派的信徒们一直坚持延续从前的宗教信仰实践,同时又强化对神的更深层次的虔信;采用数论一瑜伽哲学的思想来丰富自身的思想背景,对本派的体系进行整理从而使其势力得到扩张。而当时的婆罗门祭司为了扩张势力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把手伸向了这一当时的新兴教派。首先对该派实行怀柔政策,也认可薄伽梵与吠陀的太阳神毗湿奴的同一性,当然薄伽梵派也
4、不放弃他们能够成为正统派的机会,于是在确认毗湿奴神作为最高神的位置的同时,也确立了薄伽梵升格而作为婆罗门教的主神。此后在奥义书中,最高原理的梵是毗湿奴与薄伽梵的一面而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薄伽梵派也完成了他们与婆罗门教的同化。而表现在薄伽梵歌中的思想已经是一种折衷主义的理论,其中克里希那与婆罗门教的最高神成为一致,并且作为哲学的根本原理,成为薄伽梵派信仰的中心。薄伽梵歌在现代印度也被称作是印度人的“圣经”,这主要在于它在宗教道德伦理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以解脱为主要目的的宗教而言,其教义立场总会跟道德有关。从薄伽梵歌的教导可以看出,美德是可以在轮回中发挥向上的作用,而恶德则是向下的。所以,为了
5、获得解脱,薄伽梵歌教导人们要遵守自己的职责,要具有种种美德;而最终获得解脱者是超越了一切的善恶而到达了道德的彼岸。一、种姓的职责与义务薄伽梵歌不像佛教那样,它不具有种种的戒律,也不要求每个人要为他人而活着,积极行善,进行哲学冥思而悟得万物的本质都是空。薄伽梵歌强调的是个人对神的虔诚和热爱,与神合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个人要实行自己的职责。印度的四种姓都有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也应具有本阶级的美德。婆罗门阶级要具有自制、苦行、具有知识和信仰;刹帝利阶级要勇敢、坚韧、布施和权力;吠舍要农耕、牧牛和从事商业;而首陀罗则是要服务于前三种姓。薄伽梵歌一开始就描述到,克里希那虽然作为阿周那的车夫及朋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薄伽梵歌 论文 伦理 道德观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