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余日章与中国基督教青会的早期本土化.doc
《社会学论文余日章与中国基督教青会的早期本土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余日章与中国基督教青会的早期本土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余日章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早期本土化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教会主办的青年宗教和社会服务团体,以“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敬重老成和经验的国家里,创造了1个以青年为主题的运动,给1部分准备脱离旧势力束缚的青年人提供了“在基督的名义下共同谋社会的利益”的机会。20世纪初期,其增长率超过任何1个基督教团体。余日章是近代中国基督教著名活动家和领袖,任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长达20年(19161936)。这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变化纷杂的年代,中国基督教会开始本土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年代,青年会活动最频繁、影响日渐扩大、开始本土化探索的年代。本文以余
2、日章为对象,从其神学思想、社会抱负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角度,在基督教本土化最为高涨的20年代,根据“中国青年的特殊需要”,重新定位青年会的事业与方向,将青年会事工与中国现实更加紧密结合,完成了以社会化和世俗化为特征的青年会最初本土化及其影响这1过程的社会与宗教因素。1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创立基督教青年会于伦敦。1851年介绍到美国,逐渐从单纯以宗教活动为号召的青年职工团体,发展成以“德、智、体、群”4育为宗旨的社会活动机构。1885年福州英华书院和河北通州潞河书院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青年会。1912年6月,中华民国内务部正式批准青年会全国协会立案
3、3,这时全国有市会25处,会员11300人;校会105处,会员3876人4。余日章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曾被中外各界誉为“先知、爱国者、和平主义者”5,1882年生于湖北武昌的圣公会牧师家庭。先后就读于圣公会开办的文华书院和圣约翰大学,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曾任黎元洪英文秘书及军政府外交部驻汉交涉局局长;帮助孙中山撰写英文实业计划。1913年1月到青年会全国协会工作,1916年为总干事,开辟了“余日章时代的青年会”6时期。根据“中国青年的特殊需要”,以社会福音神学思想为基础,开创了“别国青年会所没有的”公民教育和平民教育运动,使青年会事工范围从青年和学生中扩大到社
4、会各界,“使青年会有充实光辉的工作程序”成为他的“最大业绩”7。社会福音是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产物,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基督教会。资本主义产生了传统社会没有的新问题,使教会逐渐将神学的基础放在社会关心层面上来。社会福音从传统神学所关心的渎神、酗酒、淫乱等个人伦理问题,转而研究社会伦理,从神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上失业、童工、福利、城市贫民等社会问题,探讨基督教福音的社会意义。认为应该重建“基督世界失去的社会理想”,把上帝之国作为“基督教信仰的第1和最根本的教条”。上帝之国观念被社会福音者等同于地上之国,等同于1种社会秩序8,“使罪和救赎的教义从传统个人主义观念的束缚中释放出来。”9所谓社会福
5、音,不仅包括宗教生活,亦包括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他们关心的“很少是属于个人得救的问题,而是关心整个社会或整个民族的得救问题。”10在他们看来,个人福音工作的确使许多人得救,但对社会环境的忽视致使它仍然如故,许多得救的人因受不良环境和制度的影响,重新堕落,再次跌倒。因此,离开了社会,个人得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社会福音是对20世纪中国基督教会影响最大的神学思想,“教会到中国来的时候,欧美教会的神学,是个人福音的立场。然而来了之后,每日所接触的,每日所相遇的,都是需要社会福音的工作。”11社会福音强调国家救赎、社会救赎、群体救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具有1致性。只有帮助中国才能见证基
6、督教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社会服务的表达方式,中国人才能最好地理解基督教的精神12。如果中国基督徒只是简单地接受西方基督教思想,他们实际上就成了帝国主义和文化侵略无意识的工具,“在要求解放的民众眼里,”“不过是鸦片而已”13。社会福音在1定程度上缓解了1些基督徒如何将爱国与爱教统1起来的思想压力,成为基督徒完善道德的手段和培养“改造社会的责任”的“性灵”之源14,成为“凡是有志于改造社会的人都不能否认”15的应付时局的需要,给基督徒提供了忠于国家和宗教的理论基础和有效办法。余日章是中国基督教社会福音派的中坚人物,强调教会不应将活动限定在教堂里和礼拜上,“而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6。他出生于
7、特别突出地接受社会福音的圣公会17家庭,作为基督教领袖人物,“其目光所及”,从来没有“以会界划地自限”18。面对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作为经济上宗教上都受北美协会制约的中国青年会的总干事,余日章既要缓解民族主义与基督教普世教义之间引起的思想矛盾,又要面对世俗生活中国家权力逐渐加强和传教条约废除而引起的中国基督教会生存空间的狭窄;既要在急速转变中的中国社会求生存,处理青年会重新定位的问题,又要在洗刷“洋教”名声的同时,不得不依赖“洋教”的扶持保持其宗教团体的现实生存和属灵生命,难度可想而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产生发展与19世纪以来美国宗教复兴运动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以各学校青
8、年会为基础,形成了“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鼓动青年学生到海外传教,中国是他们海外传教的重点,青年会北美协会是最主要的宣传和实践机构。1886至1918年,“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派往外国的传教士达8140人,其中3分之1,即2524人被派到中国19。中国青年会是在北美协会的宗教思想和经济支援下创建和成长起来的,也是工作重点。被称为有青年会的50多个国家中4个办得最发达的国家之120,与北美协会保持联系也是中国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基本任务21。在外国干事中,北美协会派遣的始终占绝大多数,且处于主要位置。
9、1切会议记录和事工报告、旅行报告,都要制成复本寄往北美协会总部,1切重要决定都要向北美协会请示,客观上形成了北美协会对中国青年会的控制。海外传教运动最著名口号“在这1代将福音传遍世界”的提出者皮尔逊(Arthur T. Pierson)这样解释道:使福音传遍全世界并不是使世界完全基督教化,而是使所有人都听到福音22。要使基督为普世的人们所认识,所寄托,所敬爱,不但在个人生活中,而且在人类所有关系中都要体现基督。它增加了传教方式,扩大了传教范围,把目标对准了整个社会。海外传教运动不但加强了传教队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教队伍的成份,他们不仅是受过神学训练的传教士,更多的是受过技术专业训练的大
10、学生,使教会将神学的基础放在社会关心层面上来成为可能。他们把美国基督教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的强烈现世性和社会使命感,那种以基督教的伦理精神,而不是信仰本身来论证教义的特点表现得10分充分。北美协会任青年会10多年的副总干事鲍乃德(Eugene E. Barnett)就力主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基督化23。9次代表北美协会来华布道的艾迪(Sherwood Eddy)也认为“拯救少数奴隶的灵魂,同时却有千百万人被奴隶制的社会邪恶所压抑”是1种不负责任的传教模式24。与北美协会在神学观念和行动1致是青年会实现在世俗化和社会化为特征的本土化转型的重要原因。 新文化运动在对传统儒家文化发起冲击的同时,营造了研
11、究西方思想的风气,来自西方的非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民族主义支配下,逐渐形成向基督教发出挑战的社会思潮。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1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1922年作为国民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余日章,对民族主义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时代基石的民族主义,使不同信仰的人走到反对基督教的旗帜下来,将基督教当作反科学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先锋、迷信的东西加以公开批判。面对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提倡中国教会本土化无疑是佳径,也是捷径,反映出本土化提出者的神学倾向和接近中国现实的渴望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20世纪初期是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规定公民信教自由,为
12、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1900年全国教徒8万人,1906年增加到17万,1914年达25万,1920年达36万,增加了4.5倍25。1922年青年会已有市会40处,校会200处,会员77947人;由城市青年和学生组成的青年会,受到北洋政府和孙中山革命势力重视利用和发展支持26。这时的中国基督徒在世俗地位与神学修养上,均远超过19世纪的基督徒,他们1面自我检查,1面披挂应战,这在晚清以及后来的基督徒身上都是绝少看到的,使中国基督教界有了本土化要求和实现本土化的基本力量。基督教信仰必须表达出来,但必须在1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它并不能也不应该脱离文化而独立27。本土化就是“如何使基督教在东
13、方适合东方人之需要?”“融洽东方之习俗环境历史思想”28,这种新诠释的基督教思想可以被总结为“由神学而趋于伦理,由武断而入实证,由来世而注重今生,由个人私利而注重社会服务”29。余日章参与起草的1922年全国基督教大会宣言,第1次明确提出“自养、自治、自传”,要用基督教的教义使“社会重生”30。在余日章看来,基督福音只有通过把上帝的爱,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和改造才可以显示它在中国现实的价值和可能,不但向同胞证明基督徒对国家的认同和忠心,也坚持了他们的宗教信念。基督福音应该是个人与社会并重的,青年会的工作就是要“弥补”中国教会素来偏重个人福音的“这种缺陷”,如果没有青年会“从傍推广社会的福音”,基
14、督教会决不能造成入世的“天国模范”31。余日章和青年会的干事们将神学基础和工作重点放在社会关心层面上,“连社会服务这个名词也是青年会制造出来的。”32基督教与社会服务交汇是实现民族新生的实用方法,而且“只有社会服务才能生长出基督教精神”33,宗教性灵与社会实践终于在“社会福音”的层面上达成了高度统1。“作为美国奇迹的社会福音”,对中国青年会产生的影响,也被美国学者认为是“源于不同文明中的两个国度之间跨文化碰撞历史中的独1无2的画卷”34,“20世纪美中文化交流碰撞中最精彩的篇章”35。也是对19世纪以来重视个人福音的中国教会36的极大修正。余日章以“人格救国之主张,号召全国”37,认为中国积弱
15、的根本原因是国民道德退化,青年会有“维护培养人格之能力”38,人格运动“是拯救垂危的中国青年唯1的途径”。1923年,青年会主办的青年进步表示青年会的宗旨就是提倡4育,建造青年人格,所有言论都是为了建造青年人格而撰写,这是刊物的唯1使命39。青年进步随后发表了许多关于人格建立方面的文章40。1923年青年会第9次全国大会总题定为“人格救国”。余日章1924年将这种观念定名为“Character,Chinas Hope(人格,中国的希望)”41。他还将青年会的口号翻译成“Character,the Salvation of China(人格,拯救中国)”42。1925年第10次全国大会时,他特别
16、为大会报告首页题写了“人格立国”43。1947年青年会第9届全国干事大会上,甚至将“人格救国”与青年会会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并列于大会报告首页上。“人格救国”逐渐成为“青年会运动唯1之宗旨”,“1切努力的集中点”44。无论社会时代怎样变化,“而青年会本基督之道以造就人格,改善社会之根本旨趣,则始终不变。”45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徒如何面对宗教和国家的问题达到了最严峻的时刻。1920年前后,逐渐出现了反对基督教的言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认为中国“是反基督教运动斗争的重要地点”46,有意识地决定1922年4月在北京召开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101届大会,大会主题“基督教与世界改造”,成
17、为长达6年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导火线。民国政府甚至派军警维持大会会场,可见气氛紧张。各界组织了“非基督教同盟”,发表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47。青年会是非基运动中最早受到批评的基督教团体之1,上海非基学生同盟的宣言即有“各国资本家在中国设立教会,无非要诱惑中国人民欢迎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无非是要养成资本家底良善走狗。”48雅礼学校罢课向校方提出的要求之1,就是关闭学校青年会。许多学校青年会随着教会学校的关闭而关闭。1925年的5卅运动加剧了帝国主义侵华面目,中国基督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矛盾更加直接和公开。余日章在非基运动中的态度与行动,使其成为被攻击与争议的人物。余日章认为非基运动引起
18、了各界对基督教的兴趣,同时也是学生心智觉醒的证据,但报纸和舆论界认为“余日章支持反基督教运动”49。5卅后1周,时任中华基督教协进会会长的余日章代表协进会致函上海工部局,提出“沪案调查”建议;1个半月后余日章起草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致全国基督徒书50,说明基督教与爱国主义和良好公民之间无抵触之处,以及进行基督教本土化的必要性。这在教内教外、国内国外引起了可以说完全不同的结果,1些人认为这是企图帮助帝国主义推卸责任和故意拖延时日冷却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阴谋;1些人认为中华基督教协进会超越了宗教权力而企图干涉政治,要用中国人的理由来对抗外国人,要求教会在政治上表态,呼应中国基督徒去进行“政治活动”
19、51;英国政府则怀疑他另有所图52。虽然1些传教士同情甚至支持中国民众,但在上海的美国圣公会主教郭斐蔚(Frederick R. Graves)与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Francis L. Hawks Pott)支持上海警方并阻止圣约翰学生的爱国活动。余日章对学生活动的支持53,被10分欣赏他的卜舫济当面指责为“圣约翰最不忠心的孩子”,这对出身圣公会家庭、由圣公会培养多年、死后还要葬在圣公会墓地以表达对差会忠心的余日章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和压力,局面10分尴尬。非基运动是青年会由盛转衰的标志,1927年非基运动结束时,青年会市会会员为19767人,比1922年减少63。1927年市会收入5271
20、21元比1922年的976041元,减少46。这些表明青年会在中国“确有动摇而渐就衰颓的倾向”54,余日章也不得不承认“自去年5卅惨案发生后,基督教运动的前途,不免显出1种颓废可虑的状态。”55对他们来说,面对的最大问题已不是“基督教如何拯救中国”,而是“如何在中国拯救基督教”。30年代后,无论是时代、环境与人心都已不再适合基督教的发展,向西方学习以建立新中国的热情与方法,都与基督教无关。1928年世界经济危机,国外差会不得不撤回大批干事,经费支持力度大大减少,中国基督徒已没有时间、资源来推动他们原来的计划。2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以“德智体群”为方向56,以“服务”相号召,内部分市会(城市青年会)
21、和校会(学校青年会)两个部分。市会1般都设德、智、体、群4部,德育部常年举办中英文查经班、安排国内外“布道家”宗教演讲、祈祷会、圣歌团等。智育部举办数理化英补习班、科学政治学术演讲、展览会、图书室、卫生大会等。体育部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运动会,开办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象棋比赛等,条件好的城市还有游泳池。群育部从事群众性教育活动,提倡公众游戏,举办社会调查,办宿舍食堂,招待国内外来宾等。校会常见事工为师生同乐会,在教员家中开学生交际会,提倡植树节,禁止烟赌色情等事,组织巡回书库,文字布道,新思潮研究,帮助教会作社会服务,扑灭鼠蚊蝇等害虫,旅行医车,暑假布道队,举行公益会展览,组织工厂童子补习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余日章 中国 基督教 早期 本土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