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西域佛教壁画服饰研究.doc
《硕士论文西域佛教壁画服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西域佛教壁画服饰研究.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中文摘要1ABSTRACT3文献综述5引言91.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形成演变的背景91.1唐代西域佛教的兴盛传播91.2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132.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概况152.1唐代西域壁画人物中面妆的种类152.2壁画人物中妇女面妆风俗的体现183.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的特征203.1时代性203.2多元性213.3地域性234.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价值的文化思考234.1宗教的价值234.2审美的价值244.3生活的价值25结论26注释:26参考文献29后记34中文摘要唐代是西域佛教发展的繁盛时期,佛教的兴盛带来佛教石窟的发展,佛教壁画艺术得到充分体现。本文
2、选取唐代西域壁画为原始的资料蓝本,试图从宗教学、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唐代妇女面妆风俗问题,补充在理论方面对西域壁画的研究,探讨佛教思想和世俗生活的相互影响。主要从四个部分来分析妇女面妆风俗问题:第一部分从西域佛教的兴盛和社会发达的经济、开明开放的政策,阐述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形成演变的社会背景,在于古代高昌、古龟兹及古于阗等佛教重镇的繁荣,促进了佛教壁画艺术的发展,妇女的面妆风俗在壁画中得以充分展现。第二部分概述西域壁画中妇女的额妆、颜妆、眉妆和唇妆,对佛、菩萨等诸神的造像和女性诸神、女性佛教徒的面妆风俗进行对比分析。佛、菩萨等诸神的造像具有女性化色彩,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塑造佛、菩萨过程中
3、,把世俗生活中的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按世俗社会中女性面部化妆的审美标准,对佛、菩萨的面部进行装饰。佛教壁画中的供养人像,本来就是世俗生活中的人,其中具有贵族身份的供养人,体现出贵族阶层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凿窟造像的积功德意识。在分析妇女面妆风俗的基础上,进而探索佛教思想和世俗生活的联系。第三部分在概述妇女面妆风俗的基础上,总结出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具有的特征:时代性、多元性和地域性。妇女面妆风俗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是唐代妇女面妆风俗的反映,以及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的世俗性特征。时代性特征体现为,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的面妆风俗与唐代中原地区妇女的面妆风俗一致,面部化妆崇
4、尚唐代社会盛行的面部妆饰。同时具有世俗性的特点,壁画中妇女浓妆艳抹的面妆风俗是世俗社会女性面部艳丽妆饰的反映。妇女面妆风俗的多元性体现在印度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西域壁画中妇女的面妆风俗,如妇女眉间的小圆点是西域文化与印度文化交融的产物。文化的交融还有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融,妇女面部涂抹的胭脂是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处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位置,使妇女面妆风俗带有地域性特征。壁画中表现为妇女以黄物涂面的佛妆,进而演化为女孩子在面部妆饰黄色饰物的风俗,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佛妆后来逐渐具备审美的特点。第四部分对西域妇女面妆风俗的价值进行文化思考。妇女面妆风俗作为色彩、形态的一种文化符
5、号,本文探讨了其背后的价值功能意义,主要从宗教的、审美的、生活的价值方面进行思考。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的宗教价值,主要是从宗教的境界来谈,世俗中的妇女用塑造的面妆形象来妆饰自己,反映人们对佛教修行最高境界的追求,体现面妆风俗的宗教性意义。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的审美价值,主要是从色彩、形象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妇女的面妆风俗,体现女性面部妆饰的美学意义。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的生活价值,表现为妇女在当时整个生活中的地位和对美的追求,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丰富多彩的面部妆饰,则是妇女地位提高的外在表现。关键词:唐代 西域 壁画 妇女 面妆风俗AbstractBuddhism in The West Region
6、s well flourish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with which came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Grottoes, and the full embodiment of Buddhist mural arts. Based on The Western Regions murals of Tang Dynasty and from both religious and aesthetic points of view, this paper studies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in
7、the Tang Dynasty, riches in theoretical aspects the stud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murals, discusses the mutual impact of Buddist thoughts and common life.This paper focuses mainly on four parts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Part one expatiat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during the forming of womens facia
8、l makeup custom in The Western Regions murals of Tang Dynast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lourishing of The Western Regions Buddhism; the well developed social economy and the enlightend and open policy.On the basis of part one, part two gives an overview on womens forhead makeup, color makeup,
9、eyebrow makeup and labial makeup; compares the statues of God like Buddha and bodhisattva with the facial makeup custom of Godess as well as female buddhists. The portraits in buddhist murals are essentially men in common life. Those portraits of noble status reflect the pious faith of the noble cla
10、sses to Buddhism and their consciousness to accumulate merits and virtues through building of buddhist grottoes and statues. With the analysis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this paper moves on to probe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t thoughts and common life.Part thre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11、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in The Western Regions Murals of Tang Dynasty: time, multiformity and regionality.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is well understood in that the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in The Western Regions murals is a reflection of that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has a charicteristic o
12、f secularism. The multiformity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is seen in the blending of Indian as well as centr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at of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location where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endows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with the charicteristi
13、c of regionility.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cultural reflection is made on the value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in The Western Reg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religional value, aesthetic value and living valu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value,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
14、ustom behind a cultural symbol of color and morphology. The religious value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custom in murals is mainly taken in the realm of religion: women in real life decorate themselves with imaginary dressing images, which reflects peoples persuit of the highest realm of buddhism and ex
15、presses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facial makeup custom. The aesthetic value is studied mainly in color and images. This value embodies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womens facial makeup by its customs. The living value is shown in womens pursuit of beauty and their social status in life. The ric
16、h and colorful facial makeup of women in the murals of Western Regions of Tang Dynasty is an external sign of improvement in womens social status.Key Words: Tang Dynasty;The Western Regions;murals;women;facial makeup custom文献综述面妆,作为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的变迁。妇女面妆风俗作为色彩、形
17、态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宗教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等价值功能意义。西域佛教在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进入了广泛传播的时期,公元七世纪中期是西域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妇女的面妆风俗在西域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唐代中原王朝的强盛和社会风尚的开放,促进了唐代西域妇女面妆风俗的发展。关于本选题相关的直接论述研究,近年在国内的刊物上散见一些专著和单篇论文,其对佛教与其它艺术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分别研究了文学、雕塑、建筑、绘画、音乐、戏剧等受佛教的影响。本论文的选题就是选取佛教中的壁画,对佛教文化现象中的妇女面妆风俗进行具体的研究。对写作本论文提供帮助的资料有以下一些:与妇女面妆风俗有关的宗教、历
18、史理论,以及形象化的资料。佛教史学方面: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金维诺的中国宗教美术史,这些研究佛教与门类艺术的著作采用通史叙述的视角,以时代发展为序,详细的阐述了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料非常丰富。佛教艺术方面:王志敏、方珊的佛教与美学,霍旭初的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等涉及了佛教艺术现象,但它们是从佛教美学的理论高度来进行研究,并没有直接涉及妇女的面妆问题。许建英和何汉民编译的中亚佛教艺术,对古代龟兹和高昌石窟的佛教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佛教自隋唐以来,中国化的佛教反过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透彻分析了敦煌的石窟艺术,涉及佛、菩萨和世俗供养人
19、的内容较多,对妇女面妆风俗有一定的介绍。吴为山、王月清主编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指出唐代是中国佛教最辉煌的时代,西域佛教壁画题材丰富,佛教充分利用文学、音乐、壁画等各种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佛教的思想和内容。以上资料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论文的写作。历史资料方面: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刘昫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唐)姚思廉梁书;(唐)房玄龄晋书;(唐)李延寿北史;(唐)杜佑通典等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为探寻妇女面妆风俗产生的背景,提供了理论依据。图象资料:直观的图示资料,主要是壁画图册,及具体的分析概述研究。这部分很重要,属于第一手资料。主要是关于吐鲁番地区文物的画册和克孜尔
20、石窟壁画内容的画册。吐鲁番地区文物中心主编吐鲁番博物馆,画册中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仕女俑、泥头木身女俑面妆风俗;吐鲁番地区文物中心主编高昌壁画辑佚,高昌回鹘时期的回鹘女供养人像面妆风俗;曹永军龟兹壁画临摹集,库木吐拉第11窟,菩萨局部的面妆风俗。克孜尔第8窟,天女的面妆风俗;周昉簪花侍女图中的侍女妆饰;许建英、何汉民编译的中亚佛教艺术中涉及的高昌壁画中菩萨面部装饰等。80年代由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成的60卷本中国美术全集,其中新疆壁画卷中丰富的绘画资料,全面详实地展现了唐代西域妇女面妆风俗,并有经典的解说文字以资参考。此外,沈从文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
21、述,在对妇女服饰的描写中,记载了妇女面妆风俗的内容,为本文写作提供了历史资料。郑军著的中国装饰艺术一书,指出西域壁画艺术在唐代进入鼎盛期,全面展示了唐代西域各个方面的风貌,为研究唐代西域妇女面妆风俗提供了依据。现有国内期刊上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妇女面妆风俗问题的论文:毛秀月发表于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的古代女性面妆与眉式的文化蕴涵,从古今中外面饰的发展源流、妆饰形式等方面对面饰文化作了探讨,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妇女面妆风俗概况、特点,对本文写作具有参考价值。胡隽秋发表于新疆艺术2001年第1期的吐鲁番出土唐代的服饰艺术,对弈棋仕女妆饰艺术的详细介绍,涉及到面妆风俗的部分,只对个体
22、进行了介绍,没有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析面妆风俗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白巍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的唐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初探,文章对唐代墓室壁画中妇女面妆中的花钿妆、眉妆、唇妆做了初步分析。张道森、吴伟强发表于美术研究2001年第2期的安阳唐代墓室壁画初探;梁松石发表于华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的汉代妇女眉妆粉饰谈,论述了秦汉时期女性面部妆饰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用品等。许星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月的说古话今论面饰;卢秀文发表于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的敦煌壁画中的妇女红粉妆,指出唐代妇女红粉妆一直成为面妆的主流,唐代胭脂成为汉族妇女最受欢迎的面部化妆用品,不仅贵族妇女涂胭脂,社会上
23、活动的妓女,以及劳动妇女也效仿涂胭脂。卢秀文发表于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的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选取敦煌壁画中不同的妇女面部饰唇,分析了妇女审美观在世俗和佛教影响下发生的改变。以及卢秀文发表于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的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花钿妆,敦煌妇女花钿妆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妇女追求美的时尚,把研究敦煌妇女花钿妆与敦煌艺术源流、技法、风格联系了起来。文章是对敦煌地区妇女的面部妆饰进行分析,可与西域妇女面妆风俗进行比较,同时对本论文写作具有借鉴价值。以上论文分析了唐代妇女面妆风俗的文化蕴涵,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范例。综观近年来国内对唐代西域妇女面妆壁画的研究,本论文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24、,选取唐代西域壁画作为原始的资料蓝本,从宗教学、美学的角度出发,以西域佛教的遗存物(以壁画为主)来反映西域唐代妇女的面妆风俗,探索佛教思想与世俗生活的相互影响。唐代西域壁画中妇女面妆风俗研究引言唐代西域佛教的兴盛导致佛教壁画的繁荣辉煌,其中绘画以佛经故事和供养人生活为主流。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的丰富多彩,展现了僧徒、工匠对佛经中佛与菩萨等佛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世俗生活中供养人形象的描绘,它们和大量史料一起显现了佛教思想和世俗生活。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美学的角度出发,仅以西域佛教的遗存物,即石窟壁画、出土的墓室壁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唐代西域妇女面妆风俗的形成和演变,来展现妇女面妆风俗所反映的审美观、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硕士论文 西域 佛教 壁画 服饰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