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论文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doc
《科技哲学论文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哲学论文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摘要: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1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Science & Humanities: Meaning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bstract: The glorious victories that science has already achieved has never
2、been done by any other knowledge system before. These victories has also produced the viewpoints of Scientism. , with the more and more authority science obtains, suspicions on this kind of authority begins to appear as well.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re science and humanity, has grea
3、t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cience; humanities; Scientism; Two Cultures 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科学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1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由于这种辉煌,科学也因此被不少人视为绝对真理,甚至是终极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乃至唯1正确的知识;他们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甚至相信它的模式可以延伸到1切人类文化之中;他们还相信,1切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而得到解
4、决。这就是所谓的“唯科学主义”观点。i而80年前那场著名的“科玄论战”,则至少为此后社会中唯科学主义的流行提供了某种象征。ii来自的先见之明?正当科学家对科学信心10足,豪情万丈,而公众对科学1见钟情,虔心顶礼之时,哲学家们却也没有闲着。哲学家的思考往往是相当超前的。哈耶克(F. A. Hayek)早就对科学的过度权威忧心忡忡了,他认为科学自身充满着傲慢与偏见。他那本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Studies on the Abuse of Reason),初版于1952年。从书名上就可以清楚感觉到他的立场和情绪。书名中的“革命
5、”应该是1个正面的词,哈耶克的意思是科学(理性)被滥用了,被用来反革命了。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创新,反对创新,压抑创新,就是“反革命”。哈耶克指出,有两种思想之间的对立: 1种是“主要关心的是人类头脑的全方位发展,他们从或文学、或的研究中认识到,个人是1个过程的1部分,他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不受(别人)支配,而是自发的,他协助创造了1些比他或其他任何单独的头脑所能筹划的东西更伟大的事物。”iii 另1种是”他们最大的雄心是把自己周围的世界改造成1架庞大的机器,只要1按电钮,其中每1部分便会按照他们的设计运行。”iv 前1种是有利于创新的,或者说是“革命的”;后1种则是计划的、独裁专制的,或者
6、说是“反革命的”。 哈耶克的矛头似乎并不是指向科学或科学家,而是指向那些认为科学可以解决1切问题的人。哈耶克认为这些人“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也就是说,几乎都不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照他的意思,1个“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者,很可能不是1个科学家。他所说的“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1部分是指工程师(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另1部分是指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追随者。有趣的是,哈耶克将工程师和商人对立起来,他认为工程师虽然对他的工程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经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考虑人的因素和意外的因素;而商人通常在这1点上比工程
7、师做得好。 哈耶克笔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立。而且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科学主义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世间1切问题。计划经济思想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幻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智慧集中起来,形成1个超级的智慧,这个超级智慧知道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知道历史发展的,可以为全人类指出发展前进的康庄大道。哈耶克反复指出:这样的超级智慧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要求千百万人听命于1个人的头脑。v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如今世人早已经领教够了。“两种文化”的提出 面对科学获得的越来越大的权威,如果说哈耶克1952年的科学的反革命是先见之明的警告,那么斯诺1959年的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就是
8、顺流而下的呼喊。vi 斯诺(C. P. Snow)1959年在剑桥做了1次著名的演讲,取名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他当时认为科学的权威还不够,科学还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中,科学技术被认为只是类似于工匠们摆弄的玩意儿。这倒很有点象中国古代的情形工匠阶层是根本不能与士大夫们平起平坐的。斯诺是要为科学争地位,争名份,要求让科学能够和人文平起平坐。他的这种主张,在随后的年代得到科学界的热烈欢迎。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斯诺去世(1980年)也20多年了。历史的钟摆摆到另1个端点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斯诺要是生于今日的中国,特别是那些以理工科立身的大学中,他恐怕就要作另1次讲演了他会重新为人文争地位
9、,争名份,要求让人文能够和科学平起平坐。 哈耶克的上述思想,可以说是有大大的先见之明。在哈耶克发表他这些思想的年代,我们正在闭关自守,无从了解他的思考成果。就连7年后斯诺发表的演讲,我们也几10年1无所知。而近20年前,当我们热烈欢迎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时,实际上是从唯科学主义立场出发的。科学与科学哲学“怎么都行”科学既已被视为人类所掌握的前所未有的利器,可以用它来研究1切事物,那么它本身可不可以被研究?哲学中原有1路被称为“科学哲学”,这是专门研究科学的哲学(类似的命名有“历史哲学”、“艺术哲学”等等)。这些科学哲学家们有不少原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是喝着自然科学的乳汁长大的,所以他们
10、很自然地对科学有着依恋情绪。起先他们的研究大体集中于说明科学如何发展,或者说探讨科学成长的规律,比如归纳主义、科学革命(库恩、科恩)、证伪主义(波普尔)、研究范式(库恩)、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等等。对于他们提出的1个又1个理论,许多科学家只是表示了轻蔑就是只想把这些“讨厌的求婚者”(极力想和科学套近乎的人)早些打发走(劳丹语)。因为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些科学哲学理论不过是1些废话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价值,当然更不会对科学发展有任何帮助。然而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求婚者”屡遭冷遇,似乎因爱生恨,转而开始采取新的策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策略至少有如下几种:1、从哲学上消解科学的权威。这至迟
11、在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确定的科学,“怎么都行”)中已经有了端倪。认为科学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别的学说(甚至包括星占学)也应该有资格、有位置生存。这里顺便稍讨论1下费耶阿本德的学说。vii就总体言之,他并不企图否认“科学是好的”,而是强调“别的东西也可以是好的”。比如针对“科学不需要指导因为科学能够自我纠错”的主张,他就论证,科学的自我纠错只是更大的自我纠错机制(比如民主)的1部分。诸如此类的论证,当然是和他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1致的。他的学说消解了科学的无上权威,但是并不会消解科学的价值。任何1个头脑清醒的人,知道科学并非万能,并非至善,只会更适当地运用科学,这将既有
12、助于人类福祉的增进,对科学本身也有好处。既然如此,费耶阿本德当然也就不是科学的敌人他甚至也不是科学的批评者,他只是科学的某些“敌人”的辩护者而已。据说作为1个哲学家,“不怕荒谬,只怕不自洽”,似乎费耶阿本德也有点这样的劲头,所以宣称要“告别理性”我想应该理解为矫枉过正的意思,不可能真正告别理性。为什么要矫枉过正呢?因为自从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权威以后,不仅“只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当然很可能会认为科学的1切都是最好的”,就是许多人文学者,也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日益自惭形秽,丧失了平视的勇气。他们经常在谈到科学的时候先心虚气短地说:我对科学是1窍不通的啊;而不少工作者或自命的科学家,如果谈到文学的时候,却不
13、会心虚气短。有的人甚至对人文学者傲然宣称:我的论文你看不懂,你的论文我却看得懂。所以,有些“傲慢与偏见”,事实上是双方共同培养起来的。再说,“理性”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这就要用到分层的想法了。技术层面的理性,谁也不会告别,因为这是我们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改善生活最基本的工具。费耶阿本德要“告别”的“理性”,应该是在价值层面的1种“理性”这种“理性”认为,自然科学是世间最大的价值,而其它的知识体系或精神世界,比如文学或历史等等,与之相比则是相形见绌、微不足道的。由于现代科学在物质方面的巨大成就,它确实被1些头脑简单的人认为应该凌驾于所有的知识体系或精神世界之上。2、关起门来自己玩。科学哲学作为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哲学 论文 当代 文化 冲突 意义 科学 人文 之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