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李贺诗歌的存在哲学31573.doc
《毕业论文李贺诗歌的存在哲学3157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李贺诗歌的存在哲学31573.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贺诗歌的存在哲学 摘要 诗人李贺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中唐,抑郁不得志,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病弱却怀抱远大,困苦而思虑深。虽然他并非哲人,但其诗歌投射出的大量的主观情感体验,饱含对人生境遇的激愤和对世界的异化感受,透视出他对生命存在、追求与价值实现、死亡与超越等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本文试从情感和心理分析的角度,从诗歌遣词造句、形象和意象的选用等方面入手,探讨李贺对人的本真存在和人与现实、宇宙、时间关系及人生价值意义的态度。关键词:李贺诗歌 生命体验 存在哲学 生命存在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不断思索探问的话题,它引发人们最深沉的忧患感和最强烈的愿望面对死亡,除了悲哀,如何超越生命局限,自由与
2、永恒能否达成?中国古时历朝历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学作品,或是试图超越,或是逃避,或是哀叹。越是遭遇不幸,越是对生命存在思考得深入。一、中国古代存在忧思源流简说在遥远的古代,面对恶劣复杂的生存环境,人们面对自然强大力量的震慑,不仅产生了对天的崇拜,还产生了对抗天力战胜死亡的愿望。古老神话中长生不死的传说和神鬼崇拜、巫觋之风非常有代表性的“招魂”和传承千年的“礼”传统慎终追远,都是在先人祈求生命长久永恒延续的希冀中产生的。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1”“往者余弗及兮,来着吾不闻神倏忽而不返兮,形枯槁而独留。2”。正如屈原所感所问,思想着的人们发出了生命之叹,探索局限中的生命存在意义。老子清醒地认识到
3、:“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3” 他从不断的死亡和新生的交替中看到了生生不息的意义。庄子意识到“命有所制”,在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疲役无成与世界的静默无语两相对比之下,他质疑人的存在意义:“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4”最后他用“齐物”的观点了解答这忧患和困惑的问题,以达观的态度齐死生,视死生为梦,告诉人们不必好生而畏死。“中国哲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意义极强的人生哲学”,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学问”5。生命存在的思虑,对存在的永恒和自由
4、的追求沉入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之中。影响千年的儒家思想讲求“知天”“知命”,将自我的实现和追求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求得精神品格完善和功德长久的流传,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从汉末动乱以来,人们在恐惧不安中不断地抒发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之悲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若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6“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龄逝。在世无千岁,命叶如秋蒂7”这种哀叹常将微渺的个体生命放入宇宙时间中,“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8”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和政治灾祸不断
5、,人们为保全自身避祸避谈政治,在规避心理作用下,沉溺于现实生活快乐满足,追求现世生活的生存自由;面对无法满足的现实,转移寄托,去患养生,求道游仙,追求虚幻的永恒生命存在“羽化成仙”“长生不死”,通过幻想仙境幸福,暂忘现实,集中体现人们和生命理想幻梦的游仙诗成熟起来:“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登仙扶龙驷,迅驾乘奔雷”“飘然凌太清,眇尔景长灭”“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芋。玉樽盈柱酒,河伯献神鱼”9。游仙诗在满足人心理方面凸显出来,并蔚然成风。唐代一消混乱不安彷徨颓废,物阜民安的繁盛中人们尽享欢愉,眷念世俗生活,想求超越局限而写游仙,又忧愁人生短暂:
6、“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10。安史之乱后,盛世已去,欢乐如同梦幻般虚妄,如“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11”,忧愁苦暗的心灵让生命之感蒙上幽冷凄惨,脆弱到一点即破。人们对自身生存这一本质命题感到困惑和忧郁,而现世功利与社会责任义务的理论无法给予他们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满意解答,李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沿着前人的足迹,执着地进行对生命存在的独特思考。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之后。李贺短暂的一生是一段凄苦抑郁的历程,他本才高性僻,傲物心雄,却因父讳不得参加科考,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李贺把精力投入到诗歌创
7、作中,以强烈的主观情感灌溉诗歌,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形象丰富,思维跳跃,奇诡难测的特点。如容格所言,“人的精神是所有科学和艺术的子宫”,李贺诗歌奇异诡谲的表象构成了他最内在最深入的意识以及无意识世界,并让他的思想情感、立场、世界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所以下文结合李贺的生命存在体验探究其诗歌哲学内蕴。二、无奈的存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一)自在认知作为诗人,总是喜欢用诗歌表达自我。李贺诗歌内容范围较窄,在他的两百四十余首诗中有大量直写个人经历、心绪的诗句。其中许多诗歌直言自我,塑造着他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向人们展示他的自我存在。李贺对于自我的外在体貌特征的描述是写实性的:“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8、病骨伤幽秦”,“秋姿生白发”,“惊霜落素丝”。如他所写,他高鼻如山,浓眉长皱,少年白发,病弱不堪又苦吟不辍。病弱早衰的李贺对内在精神品格追求有着自己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唐儿歌中所提出的“骨重神寒”“眼大心雄”。 李贺看重的不是风采飘逸而是骨子里的坚韧凝重,“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12,这马就是他心目中自己的写照,瘦而刚硬,风骨劲建,不合世俗眼光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内质闪耀着非凡的光彩。虽然李贺生活的时代并非充满理想人们向往功业的盛唐,他心中仍然一直怀着实现理想的心念。他有诸多他借物抒志的诗歌:“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龙出,看取拂云飞。”(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五)“箨
9、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泣。”(春坊正字剑子歌)“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他以马、竹、剑来写自己建功立业大展鸿图的宏愿,如龙马一朝驰骋疆场追云伏虎,如竹子一夜之间拔高千尺刺入青天,如宝剑出鞘一搏惊天地、泣鬼神,这正是他内心的热情喷薄而出点墨成诗。 恃才傲物、追求宏远的李贺,在自己的社会身份之上背负了超过本身的负担,而现实状况让他倍加郁愤。他以大唐宗孙自居,以古者司马相如、曹植、颜回等自况,视为官为正途,却连参加科考的资格都被人否定,最终也只是在迷茫中做着小官
10、,希冀着才得所用,拥有更多的则是作为底层文人的不遇之苦:“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长歌续短歌)“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称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他诗歌中呈现出早衰和历经磨难的沧桑,生活上的困难挡不住他内心的自信和热情,但无法实现价值的现实使这热情和信念幻化成巨大的痛苦折磨,诗中出现的自我形象消极多于积极,如“羁臣”“催颓客”“折翅雁”“老马”“荼蓼”“枯蓬”等。如他自知,他是个精神痛苦而无能为力的的人。(二)自为的意义作为文人,人生存在的和追求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李贺一生共功名无就,他怀着“笔补造化”
11、理念,希望用手中的笔创造天工难及的诗句,以补偿身体、心理的缺陷和生活理想的遗憾。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及投书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不惜身体状况,苦吟不辍,呕心沥血作诗,极力创造与众不同的诗境。他在巴童答中借自己小书童的身份说出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如孔子言诗可以兴观群怨,李贺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诗歌创作的,想要把怨郁写出来,让人知道,让人理解。然而他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疑问,诗歌设色造境、抒情发怨真的意义重大吗?“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
12、章何处哭秋风。”(南园十三首其六)“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南园十三首其七)就算夜夜笔耕不辍,勤奋作诗,在战场上这些能够做什么呢?司马相如的冷遇,东方朔的滑稽,到底是为了什么?文人的境遇如此凄惨,在学书倒不如学剑,致力于雕虫小技倒不如投笔从戎。除了郁愤之外,他只能在诗歌中悲哀,他的状况,就算心里想投笔也达不成愿望,他,所以“哭秋风”的不是文章,而是想要抓住自己生命寄托的文人。更深层来说,李贺心目中同样有着文人的“立言”的追求,想要现世未享后世成的精神不朽。“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唯留一卷书,金泥泰山顶
13、。”(咏怀二首其一)他写司马相如生前寂寞,不为人识,然身后留下一卷书能长存人心。李贺仕途无出路,以作诗的方式去博取自己的意义,就算此生无法什么都没法实现,他也要争取后世的光耀。然而诗歌真的可以长久传承不变,真的有意义永存吗?“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13”苦心作书,想要流传后世,可是无人观赏,白白地让蠹虫饱食,如此刻苦用心地练字锻句有什么用?在漫漫无涯的时间中,消失的不仅仅是人的肉身,连承传精神的著作也会被蚕食得残破不堪无法辨认。让人矛盾的是无法否定文人的执着,甚至无法深入地去探究怀疑,因为踏上如此旅途的人,不能回头,所有的努力行为和人生的追求不可以化作虚无,只能执念哪怕是化作鬼魂抱恨
14、千年也希望精神不泯。(三)在境印象 李贺对在境的感知,包含着浓厚的个人色彩,主体情感渗透到客体当中。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李贺以个人的情感去审视领会外界事物,物态物情也以自己意志为转移,在诗歌中呈现出瑰诡的特色。 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移情的手法,借物抒情,李贺的诗歌中随处可见这种将己之情赋予物上的例子。如春归昌谷,他自己心中离开长安的失意与归乡的喜悦交错,变成了“细绿及团红,当路杂啼笑”。李贺让他笔下的自然景物拥有人的特点,与众不同的是,他总是使之残、瘦、老、死,使之哀愁、啼泣:“老景沉重无惊飞,坠红残萼暗参差。”(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之四月)“石畔秋草瘦”(感讽五首其五)“木藓
15、青桐老”(题赵生壁)“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王睿墓下作)“愁红独自垂”(黄头郎)“木叶啼风雨”(伤心行)“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李贺凄然哀伤的心境折射到诗歌当中,他物也随己哀戚。他自己的迟暮之感化作外物的残颓啼泣。如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李贺的诗歌中自然界色彩为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浸染,呈现出妖异的斑斓:冷红、老红、愁红、颓绿、寒绿、空绿、闲绿、幽翠这种凝重哀艳的印象,正是李贺对世界看法的无意识流露,“是他病态的心理和绝望的情绪使他的想象总是十分奇特而带有孤僻的色调。14”在他的眼里,尽是看不到生机与活力的情景和垂老悲戚的事物,异样与艳丽是它们如同晚
16、霞般消失前最后的挣扎。李贺诗歌瑰诡郁艳的风格更明显地体现在他的鬼诗中,因为对生命执著眷恋,所以固执地探索死亡之境,这些鬼诗是他对现实感受的延伸。其中一种倾向是写人死后鬼魂的状况,如秋来所写,“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死后仍然不幸,在冷雨之夜前来凭吊如千年之前自身的读书人,徒然抱恨千年。感讽五首之三中的“鬼雨洒空草”和汉唐姬饮酒歌中的“鬼哭复何益”都是如此,本基于于对生的热望,却只得到对死后境遇的否定。另一种倾向是写墓地、招魂场景、鬼境之奇异,阴森可怖的同时又瑰诡妖异。如长平箭头歌:“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虫栖雁
17、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黑云漫空,星光寥落,旋风吹动阴火明灭,战死阴魂纷纷来取食,与暗夜森然对比强烈的是是红芦笋和闪烁的火光,兼具恐怖和秾丽。这类诗中他选取的意象常常如此,如写鬼火“冷翠烛”“漆炬“鬼灯如漆点松花”,写招魂情景给人耳目强烈刺激“笑声碧火巢中起”,写战场上残留的箭镞锈蚀的箭头斑斓异常,黑如漆灰、白如骨末、红如丹砂“漆灰骨末丹水沙”。“怨郁哀艳”正是李贺潜意识的对象化特点,他对所在之境的印象也是这样被异化了的。无论是平常生活中景物还是鬼魂的处境,都在李贺眼中产生刺目的艳感异态,活着的像是将死的,死去的又如活着的,如此循环相应。这些没有生气而被扭曲了的事物,在荒颓残破的境况下,在
18、哀愁凄挣扎中,迸发出迫近毁灭的绚烂。(四)从个体到大众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或译容格)说过,特殊的艺术气质,必然包含着一种相对于个人精神生活过于沉重的集体精神生活15。李贺的自我意识中混杂着千百年来文人的无意识,虽然他并没有到杜甫那种关注民生的程度,但他不单考虑了个人的幸与不幸,还考虑了大众的存在,他所自知的自我有着他不自知的迷醉,过重的精神负担也许并不是他这样一个底层文人该背负的。他的诗歌也许境界没有高过生活太多,但却是诗人之心对世人之心所说的话。李贺最初的感受源于自身理想和追求的无法实现,然而伴随着感叹的是这种不可得不光是他个人的际遇。“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识锦韂,谁为铸金鞭?”(
19、马诗二十三首其一)“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马诗二十三首其九)“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午时盐坂上,蹭蹬溘西风。”(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一)如这一系列马诗所写,良马不为人所识,处于困顿摧挫中,庸马得到极其好的待遇,千里马埋没于俗世劳苦中。正如有才识者不为用,所有期望只是期望而已,他写到这些马的无奈与痛苦就是人的普遍痛苦,他在多首诗歌里写古人,除了借古人自况外还想说的是,这样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向来如此。于是最撕裂现实和触痛人心的诗句出现“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九州人事皆如此”16何必要借酒浇愁?古往今来,英雄总是难遇其主的。个人的努力和挣扎从是遭遇坎坷无奈,
20、赏罚滥行,雄才失路,贤德被弃,饱受摧残,天下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这样。除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从李贺的诗中还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秩序的怀疑。实情如王琦注所引言“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如老夫采玉歌中揭露的,采玉老人像“悬肠草”一样在峭壁上搏命,稍有不慎则葬身崖下潭底,盈恨千年的水不知送了多少人的性命,而这一切是为了富人赏玩之玉。又如感讽五首之一所写,征敛无度,致使产明珠之地已经无明珠,“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人们以极度劳苦或死亡为代价,换取的不过是活下去的苦苦挣扎。无数的人在凶险的世上受摧残,越高洁的人越是备受折磨,“天迷迷,地迷迷,熊虺食人魂。嗾犬狺狺相索索,舔掌偏宜佩兰客17”,因此李贺愤
21、然写出上天怜悯贤人,才让颜回鲍焦死去,以避免生世之灾难。所在的世界人为的秩序规则不能使人实现意义获得超越,反而加剧了人存在的有限性。幸福无法碰触,公平无法实现,理想无法达成,生存的意义沦为生命挣扎,为着他人的无关的事情奔命或者为着有意义而创造寄托。这是无数的人的普遍痛苦,无法挣脱和改变。这世上无数的存在者是痛苦而无奈的存在,所在的世界是混乱不公给人痛苦的世界。三、无法超越的局限人在宇宙时间中的处境(一)人间时时催银箭李贺病弱的体质和劳心费神的诗歌创作,不仅让他呈现早衰征兆,更使他有着比其他人更为深刻的死亡压迫感受。他对人生有着热切的眷恋和深挚的追求,羸弱的躯体之下满盈生命的渴望,这愈发让他觉得
22、光阴易逝。他站在无限高远的角度看这世界,连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的帝王业成为秋风中的匆匆过客18,于是感叹“少年安得长少年”、“荣枯递转急如箭19”、“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20”。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和时间易逝相关,比如流水,春暮,韶华青春逝去,植物的老死凋残,很快蒸发不见的露水,少年白发。和其他感慨时间与生命的人不同的是,在李贺的心里,易逝的时间已经扩大为无比焦急的催迫感,行尽如驰的时间轮转催促,于是悲哀变成煎熬。他的诗歌中“刻漏”的意象多次出现:“漏催水咽玉蟾蜍” (浩歌)“玉壶银箭稍难倾,缸花夜笑凝幽明”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之十月)“玉漏三星曙” (恼公)“山璺泣清漏”
23、(感讽五首其五)刻漏就像是人生的倒计时,一点一点地滴下水珠,显露刻度,让人觉得时间就要被蚕食而尽,人的意志便不断地在其中被消磨折损。折磨感更加强烈的是,时间不停地“铄石”“销人”,连日月升落运行都是一种压迫,如苦昼短所写: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这种每日都会想起的痛苦,让李贺都想阻止日月运行,想让长绳系日,想让羿射中日足,让它永远留在天上,他还写到砍龙(神话中载日行的龙)足,嚼龙肉的情节。21如此切齿之恨,只是因为他也清楚这永远无法实现,没有人能逃脱时间的限定。(二)神仙幻梦一时醒人有限的生命枷锁繁重,死后鬼魂的时间仍然不幸,但李贺不愿轻易放弃希望,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诗歌 存在 哲学 3157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