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相关论文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doc
《哲学相关论文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相关论文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 天人关系曾是古代学术文化的第1课题。譬如司马迁写史记,便不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记述,或“通古今之变”,而倒是探究天人关系,即所谓的“究天人之际”;他相信,只有究竟天人之际,方能通达古今之变,而後成为1家之言。这便是1个很好的置天人关系於首位的例证。天人之际也就是天人之间的关系。照近人的归纳,古代中国对於天人关系的理解,大别之有2:1曰天人合1,1曰天人有分。所谓天人合1,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於是天人难免各据1端,交争交胜。简单说来,1种认
2、天人为1;另种理论认天人为2。据说,这两种理论处於不息争斗之中。这种归纳确实有其经验的根据。不过,逻辑地说来,两论之间,似乎应该还有1论,方才满足对立两极之间可能存在的所有关系,那就是:天人非1非2,亦1亦2;或者叫做2而不2,不2而2。历史事实恰好正是如此;只是以往归纳者格於思维定式,视而未见而已。本文试以荆门郭店楚简为例,於此天人3式,略作绍介如次。(1)郭店楚简中有1篇被名为穷达以时的短文,可以看做天人为2或天人有分的代表。其文有曰: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这里的“天人有分”和“天人之分”的“分”字,读去声,用如名分、职分之“分”。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和人是两码子事
3、,各自有其不容相侵不宜相混的相应职守与行为方式;为人者认清此等分守,便知道哪些是人所能办的,哪些只得听命於天!必须注明的是,它这里所谓的天,不是神格的,也不是道德的,而是命运的;其具体面目,便是文章接着所谈的“世”、“时”、“遇”:有其人,亡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穷达以时,幽明不再。遇不遇,天也。作为佐证,文中列举了许多历史的和传说的圣贤穷达的例子,如大舜躬耕於历山、子胥前功而後戮等等,以示天人非1和人之承运於天。同样的思想和故事,在荀子、孔子家语、韩诗外传和说苑中,亦频频出现,如: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
4、?苟遇其时,何难之有!(荀子宥坐)贤不贤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说苑杂言)这些论说中所谓的“世”,有如庄子所说的“人间世”,或人世、世间之“世”;其所谓的“时”,等於孟子所说的“彼1时此1时”,或时势、时运之“时”。至於“遇”,指的则是机遇,特指“利见大人”或江湖上所谓的“得贵人扶持”之类。所有这1些被称之为“天”的现象,说穿了,其实就是人所生存的环境,就是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力量在生灭消长中所合成的态势,尤其是指能造就出“英雄”来的“时势”。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环境、态势或时势,不仅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以其君临人
5、间的架势,神差鬼使,唤雨呼风,左右着人们的祸福,安排着人们的命运。於是,它被尊之为“天”,尊之为与人隔绝的冥冥之中的祸福以之的天。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字中,“天”之1词至少有5种意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命运之天,之天,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上述的表现为“世时遇”的天,应该算做命运之天,是1望可知的。能够善用自己理性的人都可以知道,本来没有什麽命运之天。那个被相信为凌驾於人的命运之天,究其实,并非真是什麽异人的力量,而只不过是异化了的人力,是表现为“天”了的“人”;准确1点说,它是人的群体之力,或者叫做社会力。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必须组成社会并归属其中,方能生存。而
6、社会之组成,虽未必便如社会契约说所说的那样,人们靠着交出自己的自然自由,以换取应得的保障;但社会只要1旦存在,它就成为1种客观的独立於个人之外的实体,具有其权威的“看不见的手”,范围着人们行止,驱动着人们浮沉。这是每个社会的人所时刻感受到的不争事实。於是,本来是由人们自己组成的社会,到头来成了超人的神圣客体,本来是人们自己的力量,却表现为支配人们的命运。自有社会以来,人类迄今尚未走出这1阴影,尚无能力彻底摆脱这种自作自受的命运之天;也许,它竟是永远走不出去的阴影,永难挣脱的恢恢之网。(2)与谈论命运之天时倡“有天有人”的天人为2观念相对,在谈论道德之天时,郭店楚简1些篇章则主张天人是合1的。其
7、说主要见於5行篇。5行篇的开宗明义这样说: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行於内谓之行。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德之行5,和谓之德;4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这1句话的含义相当丰富。其中,仁形於内的“内”,指的是人的内心;而“形”於内则意味着,在此之前,仁是无形的,或者说,是形而上的。1旦“仁形於内”了,即形於人心以後,便不仅有了形,随之也有了“谓”,“谓之德之行”。这个所谓的“德之行”,简言之,就是“德行(de-heng)”。“不形於内谓之行”句,
8、是说那个形而上的“仁”,或有未能形於人的内心,而仅落实为人之行为者;这时候,也有1个相应的称谓,“谓之行”,善良的行为。其他“义”“礼”“智”“圣”4句,与此1律。此5种形於人心的“德之行”和合起来,统称之曰德。这个德,从“人”这1方面看,是人对天道的“得”,得天道於人心,所以叫做“德”;若从“天”那1方面看,则是天道在人心中找到了自己的形式,通过人心将自己最终完成;所以说:“德,天道也”。“仁”“义”“礼”“智”4种落实於人之行为的“行”和合起来,统称之曰善。它是人之所以为人所以异於禽兽的行为规范,所以说:“善,人道也”。在这些论说中,天人关系表现出与前例完全不同的形式:天人合1的形式。在这
9、里,被认为是天道的仁义礼智圣,跟前面见到的予取予求的天运不同,竟然连实现自己完成自己这样的事情,都不能独立进行,而必得通过人心而後可;在这个意义上,天便不是独立的天,它离不开人,有待於人而後成其为天。再看人这方面,1些人,是能使天道形於自己心内,以德来使天道最终实现的,可谓是巧补天工的人,这是君子以上的人(参5行:“5行皆形於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此下的另1些人,他们不能形天道於心内,但也必须在行为上实践仁义礼智,实践这个被称做人道的大部份天道,方能成其为人。在这些意义上,人也不是独立的人,他离不开天。於是,我们在此所见到的,便不是“有天有人,天人有分”的各自独立的天和人,而是各自向对方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相关 论文 天人 郭店楚简 见天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