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相关论文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研究.doc
《哲学相关论文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相关论文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3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1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第3,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否定。这3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本文认为,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使反
2、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代哲学的走向。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1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比如,虚无的发现,将人抛入1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这种存在的命运感,使诗与美的价值得到了彰显。这正是中国哲学以审美境界为最高境界、西方哲学由虚无导出“诗意栖居”等命题的原因。 关键词:真理,虚无,诗意 “有1个古老而著名的问题,人们曾以为可用它迫使逻辑学家陷入困境,并曾试图把他们推到这1步,即要么不得不涉嫌于可怜的诡辩,要么就要承认他们的无知,因而承认他们
3、全部技巧的虚浮,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真理。”P110这是康德在其晦涩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突然冒出的1段具有叙事风格的话。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1直相信真理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和本质、本体等概念相联。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与各事物之实必相符合”,P34康德对它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1致。”3P110也即我们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如果和对象自身的特性相1致,那么,这种知识就是真理性的。同时,正是因为被认识的东西是可以实指的对象而非虚无,我们的认识才是可能的。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1直延续的这1真理标准,却把两个问题无情地甩给了后人,即:我们怎样才能断定自己的知识符合对象;如果知识并不指向
4、具体对象,而是指向1个空洞的虚无怎么办。 1 西方哲学在近代以前,很少为上面两个问题焦虑。这和其哲学对理性和上帝的信仰有关。从认识论层面讲,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事物的本质是理性知识可以把握的对象;从本体论层面讲,形式背后包裹着质料,表象背后隐匿着实体,这实体又被1个形而上的本体决定。本体(逻各斯、理式、理念、上帝、物自体)虽然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但它依然可以靠信仰获得存在的自明性,靠逻辑推定获得理论的真实性,并因此成为知识的对象。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考察自己的知识是否符合对象来判断它是否符合真理。 但是,对于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而言,人是否能够把握真理、人的知识是否能够
5、切中对象,却是1个长期引人质疑的问题。比如,按照中国哲学的观点,对象世界的无限和人认知能力的有限形成了极大的不对称。有时,我们言之凿凿地以为获得了真知,并因此充满自负,但实际上不过陷入了盲人摸象式的无知和愚蠢。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看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壮阔景象,“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是,当他到了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就不禁慨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据此,庄子进1步引申道: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4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1焉;人卒9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1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庄子秋水) 世界的无限和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意味着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和本体追问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无法获得现实的确证。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哲学在其发端时期,对这1问题就表现出少有的明智和审慎。像晚年的孔子,他知道自然天道是不可认识的,所以1方面对其怀着极大的敬畏(如论语季氏云:“君子有3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另1方面则将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悬置(如论语子路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庄子对这1问题看得更清楚。在他看来,面对无限的时
7、间和空间,人认知的命运就如同井底之蛙1样被其存在的时空区间限定。认识了世界的局部真相就自以为与真理同在,只会引起“大方之家”的嘲笑。在这种背景下,人类的有限之知与世界的无限广延之间怎么能够符合呢?如果不能符合,我们怎么认识真理,我们的认识又如何可能?据此,对于中国哲学而言,认识真理明显被视为1种缘木求鱼的无效劳动,“认识如何可能”其实指向的是“认识如何不可能”,人为自然立法其实是自然为人立法。这中间,虽然认知冲动依然会主宰人的心灵,但由此主导的认知实践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它除了将人引向1个未知的深渊,不会得出任何肯定性的结论。 为了缓解由世界的无限性带来的认知焦虑,中国的道家和后起的禅宗1度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相关 论文 中西 核心 问题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