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文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doc
《国学论文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论文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朱熹的格物效知包括了格之物的活动,他本人在格物致知中也进行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思想和活动对后世的科学具有重要的。 关键词朱熹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科学活动 朱熹的思想体系以格物致知论最为重要,且最有影响。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与科学活动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集宋代之大成的朱熹思想对当时正处于发展高峰的古代乃至后来的科技发展所起的作用。 朱熹的格物致知以“理1分殊”为基础。“理1”即是“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但天地万物又各有本于“理1”且互不相同的理,这即是“分殊”。朱熹较多地强调“分殊”,他说:“圣人未尝言理1,多只言分殊。不知万殊各
2、有1理,而徒言理1,不知理1在何处。且不论他如何能将自然之理与伦理道德之理总合为“理1”,就强调“分殊”而言,他实际上承认自然之理的特殊性。就自然之理而言,朱熹不只是抽象地谈论自然界整体的1般的理,更多的是把自然界整体划分为部分和个别事物,讨论自然界各具体事物的理。他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又说:“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搞是也。在这里,朱壹对自然之物进行了大致的分类。朱熹还论及自然界中个别事物之
3、理,池说:的这片板,只是1个道理,这1路子惩地去,那1路子惩地去。如1所屋,只是1个道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1个道理,有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1个道理,有张3、有李4;李4不可为张3,张3不可为李4。又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1草1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可见,朱嘉的理实际上也包含了具体自然的。朱熹的格物致知,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就其过程而言,必须去“理会那万理”,就是去研究具体事物之理。至于格物的具体内容。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1草、1木、1昆虫之微,
4、亦各有理。1书不读,则阎了1书道理;1事不穷,则阙了1事道理;1物不格,则阕了1物道理。须著逐1件与他理会过。”可见,格物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读书、应事、格自然之物等等均属格物之列。关于格物致知的,朱熹强调广泛深入地研究外部事物,“以事之详略言,理会1件又士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1重又1重”。他又10分强调“以类而推”。他说:“今以10事言之,若理会得78件,则那两3件触类可通。若4旁都理会得,则中间所未通者,其道理亦是此。在归纳、类推的基础上,朱亮把创造性思维过程描述成“豁然贯通”,“不知不觉。自然醒悟”。对待前人的知识,朱窘主张要有疑,要见新意。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5、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必须指出的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所包含的格自然之物并非仅仅从整体上探讨自然界1般的理。还具有格具体的自然之物,对自然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把握具体自然事物之理的含义;同时,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可见,朱熹的格自然之物不仅是自然的研究,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样,朱震实际上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 然而,科学研究在朱熹的格物致知中所占的地位是较为次要的。池说:“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逐以为存心于1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
6、讲圣言、通世故,乃死然存心于1草木1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熹认为,格物有“缓急先后之序”,科学研究属缓而后的事。池还说:“历象之学自是1家,若欲穷理亦不可以不讲。然亦须大者先立,然后及之,则不至难晓而无不通矣。”所谓先立的“大者”,即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又说:“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圃、医、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只1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在他看来,科学所求索的也是道理,但只是小道理,仅有科学研究并不能穷尽事物之理。 朱熹把科学研究放在格物致知中较为次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其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穷尽事物之理,在“明明德”
7、,在“入于圣贤之域”,而仅仅通过科学研究是难以达到这1目的的。尽管如此,朱嘉基于对当时科学发展状况的把握,毕竟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中,为科学争得了1席之地。 $False$ 朱熹不仅在上把活动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而且还身体力行,进行广泛的科学。朱熹的科学研究涉及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根据其研究方式的不同,可概括为如下3种类型: 第1,深入观察各种现象。英国著名的史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朱嘉是1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在天文观测方面,据宋史天文志记载,朱嘉家中有过浑天仪。他曾在讲论历法时说:“历法恐亦只可略论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
8、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穷也。他也曾请人用竹尺“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影,细度其长短”。在地研究上,朱嘉通过亲身实地考察,指出地理学经典山海经、禹贡中的不少错误之处,并对后人盲目相信经典而没有实地考察验证,以讹传讹的做法声示不满。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必须重视实地考察,而不能仅凭书本,并说:禹贡地理,不须大段用心。理会禹贡,不如理会如今地理。”他非常重视地图的作用,并用胶泥自制立体地图模型。他还考察过高山上有牡颇壳化石的自然现象;亲自观察潮汐现象,观察风、云、雨、雾、露、霜、雪、雷、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亲自观察佛光;观察不同季节开的花凋谢的难易,等等,或以此验证以往的知识,或据以提出新的见
9、解。 第2,运用类推,获取新知。朱熹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以类而推”的,用已知的东西对自然现象进行类推解释。在宇宙演化方面,朱嘉说:“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天地之形,如人以两盟相合,贮水于内。以于常常掸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矣。”从这1现象,朱熹推出:“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1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锣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在地质形成上,朱嘉说:“天地始初混吨未分时,想只有水火2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朱寅认为,大地形成后,处在不断的变迁中
10、。他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恩之至深,有可验者。”又说:“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贩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贩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这是他用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推得大地变迁的结论。在生物起源上,朱直说:“天地之初,如何讨个人种?自是气蒸结成两个人后,方生许多万物。那两个人,便如而今人身上虱,是自然变化出来。”此外,他还用类推方法解释其他许多自然现象。例如:他认为月中黑影“是地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镜子中被1物遮住其光,故不甚见也。”在解释雪花为什么呈6角形时,他说:“盖只是霸下,被猛风拍开,故成
11、6出。如人掷1团烂泥于地,泥必额开成穆瓣也。又,6者阴数,太阴玄精石亦6稽,盖天地自然之数。” 第3,阐发前人的科学成果。在朱熹格物致知的活动中,读书是最为重要的1环。朱熹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研读前人的科学著作,对其中的科学思想予以阐发而展开的。他阅读了包括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在内的大量科学论著,被认为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梦溪笔谈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人。除此之外,朱嘉对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天说也予以和完善。朱熹认为,在以地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中,天围绕着地运转,而且天的运转才使得地不下坠。池说:“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挖在中间;使天有1息停,则地须陷下。”又说:“地则气之渣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论文 朱熹 格物致知 科学 精神 及其 历史 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