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市民、臣民与选民: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doc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市民、臣民与选民: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市民、臣民与选民: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 X 大学毕业论文市民、臣民与选民: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姓 名:_2014年6月25日市民、臣民与选民: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 提要:为什么公民问题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成为一门显学?本文把原因归结为,现代公民经过几百年整合与变迁,当今难以继续发挥其角色的原初功效。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新兴市民借用现代公民的角色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欲求,服从传统君主的臣民成为服从国家主权的现代公民,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等同于选民。公民国家关系模式中的现代公民整合市民、臣民与选民的角色性格。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自由主义原则的市民、遵循安全需求原则的臣民、遵循民主共和原则的选民分别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
2、不同领域中运行,但彼此逐渐出现断裂,导致公民角色的当代式微。对公民-国家关系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全球新型公民角色的构想汇拢为公民问题的泛起。 关键词:公民市民臣民选民 1990年代之后,公民问题在西方学术界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系列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如贫穷、下层阶级、女性问题、族群认同、跨国移民和难民问题、生态问题等等,似乎都可以在有关公民的问题域中加以解释和分析。然而,这种学术现象勃兴的原因是什么?多数学者把焦点放在公民的身份(包括地位、资格和权利)问题上,但“所有的历史戏剧都是从表述剧中人物即社会生活的主要角色开始的。”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反思承载和表达身份的现代公民角色本身。公民在西方近代是最有活力
3、的社会角色,但如今却沦为没有实质内容、只是宪法规定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居民。本文试图清理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过程的内在机理,提出现代公民角色是整合市民、臣民与选民这三种遵循不同原则和运行逻辑的角色而形成的,而当代泛起的公民问题正是三种角色的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其间内在紧张和冲突的并发症。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公民理论的问题本源与发展态势。 一、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选民、臣民与市民的角色演进 古希腊时代的公民是一个垄断城邦政治领域的特权阶层,是唯一“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公民民主讨论并 决定城邦的一切重大问题。古罗马人将共和国的公民特权扩展到帝国疆域内
4、绝大多数男性平民,致使与臣民和市民相混合,但权利大大贬值的公民概念更为发达,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在扩展的历史拐点上,西塞罗理析出亚里斯多德意义上的公共、民主、“主动”公民与罗马帝国时代的私人、服从、“被动”公民两种类型,认为前者具有美德、爱国、奉献的精神,而后者有着克制、平等与追求和平的德性。因此,从古希腊强调公民的选民特权到罗马帝国侧重臣民和市民的法律服从构成为古典公民角色的基本雏形。古典公民角色的意蕴在漫长的中世纪被完整地封存起来。经过中世纪末期之后几百年的实践以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观念萌动,现代公民获得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全部资源支持,逐步整合市民的理性自由选择、臣民的义务消极服
5、从与选民的投票积极参与三种特质,并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以宪政形式完全确立了角色形态。在角色意义上来说,西方现代公民与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公民不是常认为的有着根本区别,毋宁说在实践和观念上有着一致性。现代早期的市民、臣民与选民三种角色特征是如何整合到公民角色中的呢? 首先,新兴独立的市民角色逐步转化成为现代公民的部分行动和观念。从12世纪开始,用以商业交换且不受封建义务束缚的自治城市得以复苏,随之而来的是由商人转化而来的市民概念,如法语的Bour-geois、拉丁语的Burgens、德语的Brger等等。因此市民是取得了各种商业经营权利并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人。按照近代早期伊始的市民身份,市民的角色
6、属性可以归纳为:一是过城市集体生活并依赖于商品交换的人;二是为了摆脱奴役和迫害而进入城市自治的自由人;三是在社会中平等相处的人;四是为了争取经济权利而不惜暴力的人。他们由于以城市为唯一的避难所,所以是“拥有在城市中进行贸易自由和其他权利的人”。但效忠城市意味着服从一套世俗的成文法典,而拥有城市公民身份就是主动给自己套上枷锁。由是观之,现代市民缘于城市,而一切为了自身的商业资本、经济利益和交往自由是市民行动的本质内容。 至16世纪,商业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区联系,领土兼并的冲突促使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建立由君主领导中央权力的早期民族国家,形成了大型的政治经济共同体。这样,市民面临两难困境:商业的发展
7、需要突破自治城市的壁垒,但城市受制于民族国家之后,自身的生命、财产权利受到国家权力的侵犯。如何使掌握巨大物质财富的市民阶层认同并成为现代国家的公民?这是亟待当下启蒙思想家们解答的难题,而布丹与洛克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二人分别从国家主权与自然权利两个层面解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布丹指出,构成为国家的Civis,可以有不同地域的法律、语言、习俗、宗教和种族,但应该有一个统一法律和制度的统治者主权。同样,在德文中随着“国家”( Stato )一词的出现,也出现了“公民”(Staatsangehriger或Staatsbrger)一词,显然,后者是“市民”一词加上了“国家”的限制词。所以,随
8、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过去归属城市自治管辖的一些市民事务归化到国家权力。然而,对调和国家与市民阶层关系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洛克。他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拥有以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为基础的“自然权利”,而国家的唯一目的是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否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收回权力。这样,公民地位带来的物质利益与公共权力结合起来,而财产保障成为政治参与的先决条件,这两点成为市民阶层进入并支持现代国家的认同基础。因此,拥有财产但又服从国家统治的市民角色为现代公民角色所融合,而17世纪后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1688年颁布权利法案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正式标
9、志着这种公民角色的有效性。 其次,消极服从君主的传统臣民角色得以延续,并在观念和行动中转化为服从国家主权的公民角色。西塞罗指出的“被动公民”在整个中世纪以国王臣民的形式存在。虽然中世纪末期涌现城市市民的角色,但君主和贵族仍然控制政治实体和经济生活,所以臣民角色在总体上依然占主体地位。这样,公民等同于合法国王统治下的自由臣民。到14世纪之后,随着日益增加的物质、法律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市民更依赖于君主突破城市之间的争端,反对封建特权和教权,但君主保护市民阶层的条件是,废除城市自治,征收兵役和强制统治所需的高额赋税。这样,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化和军事化开始逐渐扩大势力范围,统一国内市场,增强税收财
10、政能力和法律效力,使分散的城市市民、传统贵族与教徒统一归化为王权的臣民。在这个“公民即臣民”的绝对主义国家时代,普芬道夫、布丹、霍布斯等近代启蒙思想家均为这种公民观念作出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布丹把公民身份规定为对主权者的服从,认为公民“可被定义为依附于他人之权威的臣民”。普芬道夫更提出了好公民的行为标准是随时服从其主权者命令的人。霍布斯则是论述这一观念的集大成者,他把西塞罗的“被动”公民形象发挥极致,强调对政治主权的普遍服从。这种服从的逻辑是,在不确定的自然状态下生活的人们时刻面对死亡的恐惧,惟有通过签订社会契约进入一个人人畏惧的“利维坦”国家,并成为其完全顺从的臣民,才能保全生命与财产。西方现
11、代政体的理论纲领和政治文化基本上沿着霍布斯的主张来确立国家-公民关系,突出国家对公民的积极保护以及公民对国家的消极服从的关系。此后,经由民族主义和宪政主义政治文化的双重作用,“作为臣民的公民”的妥协性与消极性特征更为彰显,传统臣民的角色性格完全以现代公民的方式来表现。 最后,古今一致的积极公民角色集中体现为选民形象,并成为现代公民观念和资格最典型的标志。即使现代与古希腊之间的民主共和体制有很多差异,但公民仍然是“一个在人民参与自我治理的过程中具有政治权利的人”,其中最主要的政治权利是作为选民平等参加选举和投票的权利。这种自我管理的公民观念一直激励人们争取政治体系有更大包容性和民主的参与空间。古
12、代的选民角色虽然在罗马帝国与中世纪为世俗臣民和上帝子民的身份所遮蔽,但却从城市共和国的自主自决中开始复兴。但力争成为具有普遍选举权并对主权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选民却始于17世纪中期的英国。1649年平等派向议会提交历史上最早以公民资格作为政治纲领的文件人民公约,要求凡是不依赖于别人而生存的人都应该拥有选举权。此后,发挥选民角色的政治功能作为提升公民权利的标志,这是普通大众通过斗争获得政治参与的合法权利并推动国家民主的最佳途径。 “作为选民的公民”真正成为现代政治变迁的巨大力量,首次出现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前后。启蒙运动思想家往往把公民作为一种贵族式、特权式、排他性的高贵角色,但在18世纪中期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其它 相关 毕业论文 市民 臣民 选民 现代 公民 角色 整合 嬗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