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仰角度浅谈嘉绒藏区的碉楼建筑特色.doc
《从信仰角度浅谈嘉绒藏区的碉楼建筑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信仰角度浅谈嘉绒藏区的碉楼建筑特色.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信仰角度浅谈嘉绒藏区的碉楼建筑特色 王晨光摘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嘉绒藏区的建筑群颇具特色,与其他雪域藏区存在着极大差异,它的建筑主要以民宅和碉楼为主,其建筑特色和自然、历史、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在旨在从信仰的角度浅谈其建筑特色,以突出信仰这一关键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之大。关键词:建筑 嘉绒藏区 信仰 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藏区有着“千碉之国”的称谓,高高耸立的青灰色的碉楼在中国西部康巴地区随
2、处可见。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楼。这种独特的建筑景观构成了嘉绒藏族建筑艺术的风景线,是世界罕见的。一 嘉绒藏区碉楼的建筑学特点由于嘉绒藏区地处横断山系的高山峡谷和民族文化走廊,在建筑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保存着纯粹的乡土特征和多元融合的文化基因,是研究西部传统乡土建筑和聚落的活化石,给人们带来了追寻建筑及人居环境本源的诸多启示。(一)藏地山崖式建筑特点。将建筑建在高耸的自然山冈上,以自然山体为建筑的天然基座,依山就势,就地取材。这种建筑方式使建筑与自然山体有机地结合
3、起来,努力营造出一个宜于生存的山地人居环境。(二)“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特色。采用传统的石木结构建造,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结构感很强。也展示了山地人崇石尚武的十足个性。墙以石块为主,木方和泥浆调缝,坚固耐久,即外不见木,只见到石头。(三)外观呈阶梯状和退台式。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为适应于气候带和多强风的干旱河谷气候,建筑墙体厚重、门窗开洞很小。而为了利用多日照的优越条件,建筑屋顶又多作为平台和晒场。【1】(四)建筑色彩浓郁艳丽,内部装饰典雅华丽。内外装潢色彩鲜艳热烈,对比极其强烈,形成了独特的色调美。木雕、泥塑的装饰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总体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
4、感染力。二信仰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的最高地位就是它的精神表现,它的文化的价值,一个建筑仅仅是因为好看,或者是好用这是第一层次,但是最终通过看这个建筑之后,精神升华、提升。这是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设计者何镜堂说的话。而支撑建筑始终如一地表现精神,体现价值的便是当地的信仰。巴黎圣母院,凯旋门,泰姬陵,哭墙这些建筑有的包含着宗教信仰,有的包含着英雄主义信仰,还有的包含着感情忠贞不二的信仰。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建筑才能特别打动人们,让大家使之驻留。信仰的内容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很多方面。一,信仰影响着建筑风格。二,信仰影响着建筑的相关风水问题。三,信仰影响着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室内装饰。三嘉绒藏族信仰下的碉楼建筑特
5、色前文仅仅简单从建筑学自身阐述了嘉绒藏区碉楼的特色所在。在知晓了信仰对于建筑设计有着巨大影响的事实下,紧接着重新来剖析嘉绒藏族信仰下的地域建筑特色。(一)体现苯教信仰的建筑特色。苯教,本教(有时译成“雍仲本教”、“本波教”或“苯教”) 分“斯巴本”和“雍仲本” 两种。“斯巴本”是西藏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和传统文化。“雍仲本教”是幸绕弥沃如来佛祖所传教的如来正法,它起源于世界公认的神山“冈底斯山”,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在康区的许多地方,碉楼往往是祭神的场所,例如生活在鲜水河流域的扎巴藏人将与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仰 角度 浅谈 嘉绒藏区 碉楼 建筑 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