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自我的历史.doc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自我的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自我的历史.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 X 大学毕业论文自我的历史姓 名:_2014年6月25日自我的历史 我打算谈谈胡塞尔的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部分,我想展示发端于逻辑研究的诸种不同的自我概念。第二部分,我想着力于发生现象学亦即发端于1917/18年中的“原-自我”(Ur-Ich)概念。在这后半段,原-自我概念可以在贝尔瑙手稿、晚期C手稿和危机(1938, 54 ff.)中找到。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阐释者来说,原-自我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因为胡塞尔对此的论述并不是十分详尽的。整个展示的是一种“自我的历史在胡塞尔那里”,但却具有十分复杂的情节。在其晚期着力于自我及其世界构造的成就之论题的过程中,胡塞尔似乎从其自我之长期演变的历
2、史中获得了一个十分古老的动机:“原-自我”这个术语听起来似乎已意味着一种先于所有区分的、自我之原初同一的统一,这种统一应归功于其对不断变化着的印象的入神。这听起来好像胡塞尔正是在其现象学发展的尽头试图将同一的自我看成统一化(unification)的原则。从康德的立场看,似乎胡塞尔终于找到了回返正确的思维轨迹的路。但在我看来,以这种康德的方式解释“原-自我”既不正确甚而也不可能。而真正重要的是正确理解这个“原-自我”的意义。1从逻辑研究到观念I阐释必然只能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自我概念之演变历史的开端处着手1。这段历史肇始于第五逻辑研究中胡塞尔的十分令人震撼的告白:自我概念源于英国经验论,尤其源于早
3、在人性论时期极端怀疑论者的休谟。休谟在那里将自我看作一束感觉。休谟的论题是:自我没有其本己的统一性,它的联结只应归功于外部因素,这种外部因素把并无统一性原则的一束感觉连接在一起。休谟本人把他的论题看作是对意识生活的真实描述:一个观念紧随另一个观念,而没有连接它们的路径。但休谟人性论的语境也为其它较少怀疑论的解释留了余地:存在不同样式的意识流,例如,意识行为或意识不同“阶段”的踪迹。这些踪迹指明某种样式:它源于剧场并使人想到一种感觉的联结和一种某阶段由前阶段的动机引发(motivication)。休谟对自我所作的感觉束的解释与关于灵魂的神学形而上学相悖。它反对这种观念,即存在一种灵魂实体,它甚至
4、在生命终结后仍作为同一性与连续性的基础起作用。对休谟来说,似乎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实体的明证性,而且在这方面,他完全同意洛克对实体对象和人格之属性的载体,而其自身则既不可知也无属性的批判。也许重要的是应强调指出,只是在可能把灵魂看成人格同一性的基础方面,休谟才抱有怀疑论的态度。就经验的人格同一性而言,他并不持怀疑论的态度。早在人性论第二卷,他已规避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似乎很可能导致更深的怀疑论:一个我只是此刻发生的诸印象的集合,不可能在道德方面负有责任。而在道德的责任性方面,休谟恰恰不怀疑自我的同一性。【因此,我们不能把休谟说成是一个在自我同一性方面的怀疑论者。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康德看作一
5、个在意志自由方面的怀疑论者,因为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这种自由是不可知的,尽管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它在道德方面得到保证,因为绝对命令是认识我们自由的基础。】莱布尼茨的天启的理性主义在这一点上,他忠于笛卡尔的原则把单子理解成一个同一的心灵实体。康德试图把他的先验自我理解成最终的统一性的源泉,同一性(人格的同一性和对象的同一性)的原则。我们能演绎出先验自我之必要的实存(就像他在先验演绎中所展示的那样)。从康德主义的立场看,持存的自我是必要的而这与经验主义相对立。德国观念论选取这种晦涩而令人费解的同一性原则作为思辨地阐明意识生活的出发点。正是这种自我的形而上学令胡塞尔以一种很情绪化的方式与德国观念
6、论分道扬镳2。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对其所处时代盛行的新康德主义的反动。他的立场对立于新康德主义的观点:存在一个同一的自我,并且这个自我同时是一切认识的奠基原则。但康德的这创建统一性的自我原则只是由回退式的逻辑论证演绎出来的。康德的论证如下:我们相信,我们有相同的认识对象,但当我们无法保证我们每一个个别观念的同一性时,我们不得不在它们中设定某种持存和同一之物。这种同一之物是“我思”,它能使我们将我们具有的观念确认为“我们的”观念。因此,“我思”能够伴随我的一切观念,这一点必定是可能的。这种古怪的语态它们“必定可能”(knnen muss)仅仅意味着,虽然它没有明确地伴
7、随每一个观念,但这无论如何必定是可能的。否则我们的对象就不存在统一性。但在康德那里,这个我的所有观念之必要的自我的实存只是由回退式的论证演绎出来的。胡塞尔永难释怀的就是前面的这种论证。基于其第五逻辑研究的描述分析,他承认,他不能发现这样一种自我3。然而,对于意识统一性的某种特殊论证的拒斥我所说的是胡塞尔对康德凭籍“我思”的论证的拒斥并不意味着全然不存在意识的统一性。记住在休谟那里相似的情况:他拒斥人格统一性和同一性的论证,这种论证由某种实体性灵魂的预设所启动。实际上,他仍承认这种同一性。同样,对胡塞尔来说,存在着可以证明意识统一性的论证,尽管他拒斥康德凭籍非经验的自我原则对此统一性所做的论证。
8、我现在想谈谈胡塞尔对意识统一性所做的一些论证:胡塞尔关于意识流(Bewutseinsfluss)的比喻业已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意识并非由完全不相关联的体验所构成。这个河流的诸要素不能被看成不相关联的、完全分离的点;毋宁说,它们相互交接,彼此连续转化。此外,胡塞尔关于意识阶段(phases)间融合(Verschmelzung)现象的分析(逻辑研究第五研究)开启了理解意识同一性的道路。在逻辑研究第二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众所周知的脚注,这些脚注似乎必然要求对其作为一束感觉的意识的论题做出明确的自我批评。胡塞尔现在承认像“纯粹自我”和“先验自我”的东西胡塞尔坦白说,在此期间,他能发现这些种类的
9、自我4。乍一看,这两种自我似乎恰恰是康德以其术语所命名的东西。因此,似乎至少采用了这种措辞胡塞尔在1913年能够发现在第一版时期所不能发现的、康德的自我原则。许多这些研究的读者满足于这种自我批评,而且许多人确信,胡塞尔从现在起踏上了康德的批判主义的道路。不仅是自我特性的这种校正,而且观念I的先验转向,都令人想到康德的先验哲学。但这种对胡塞尔立场之转变的解释仍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如果我们仔细倾听第二版脚注措辞那种明显的反讽语气:“在此期间,我已学着去找到”如果你问一个天生说德语的人这一措辞的含义,他会回答说,听起来像在取笑康德的解释者。因此,我们不得不问:那个挑起纷争的(感觉)束的论题究竟出了什
10、么问题?而胡塞尔在1913年发现的、他称之为纯粹自我的东西又是什么?对此,脚注的剩余部分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信息:“在此期间,我已学着去找到它,另一方面,我已学着不让自己由于担心自我形而上学的蜕变物而对被给予之物的纯粹把握产生动摇。”Inzwischen habe ich es zu finden gelernt, beziehungsweise gelernt, mich durch Besorgnisse vor den Ausartungen der Ichmetaphysik in dem reinen Erfassen des Gegebenen nicht beirren zu las
11、sen.“ B 361, Anm. * ,而在另一处:“作者不再持反对纯粹自我学说的立场,这可以从前面所引的观念I的文字中看出。”Die sich in diesem Paragraphen schon aussprechende Opposition gegen die Lehre vom Reinen Ich billigt der Verf., wie aus den oben zitierten Ideen ersichtlich ist, nicht mehr“ B 354, Anm.*.胡塞尔在此指的是观念I中的两节,亦即第57节和第80节。观念I的主要创新之一是先验还原。这种新方
12、法被用于解决先验哲学的核心之谜,即这个问题:客观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当我们指向世界时,我们正在运用关于实在性的命题,但证明此类判断正确的东西是什么呢?在质疑这种不言自明的信念的过程中,胡塞尔所处理的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日常态度中迄今为止从未被考察过的众多谜团之一。他把世界的实存称之为最神秘的谜【Hua VI, 13, 184; Hua XXX, 341】。它之所以具有这种谜一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的实存作为最明显的事实接受下来。此外,我们倾向于把它作为回答一切实存问题的基础,尽管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证明自然态度的这种普遍预设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试图探求某个建立在一种经验的地基上而又不利用这个预设或明
13、或暗地的证明的话,我们必须实行先验还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我们一切关于实在性的信念置入括号中。为了获得关于“实在性”(连同这种信念的一切变异,例如,可疑的,或然的,不存在的等等)的意义和证明的明见性,我们必须暂时中止我们对世界之实在性的自然信仰。先验还原的结果即使我们实行它却仍保持未被触及的东西和胡塞尔因而称之为剩余物的东西分别是什么是一个先验的领域,亦即先验的纯粹意识(das transzendental reine Bewutsein“)。在观念I中,胡塞尔能够在这个先验纯粹的体验领域中发现的自我就是所谓的“纯粹自我”。它的状态与先验还原的实行和本质方法在逻辑研究中被称之为本质直观的实行
14、密切相关。纯粹自我是每一个意向行为的一种结构性的先天要素,我们可以借助本质方法在先验的纯粹意识中发现它。因此,每一个意向行为都具有我思(cogito)(亦即一个“我思”的)的特征。更确切地说,我们应该把这个结构在更详尽地阐明后理解成一个三重结构:自我我思所思(Ego - cogito cogitatum)5。用英语表达就是: I - I think . - That what I am thinking about.如果我们指向一个对象,我们就正在实行一个意向行为,而从本质的方面考虑,我们看到,这个意向行为必然指向一个对象。我们可能会说,意向对象站在行为的“一侧”。此外:在这个行为的对面,存在
15、另一种结构性的和先天的必然要素,我们必须称之为“自我”,它实行诸行为。每一意向行为都“指向某物”,而这个意向的源泉是一个主体中心。然而,当我们从本质方面考察行为的这个“主体侧”时,那么它没有具体内容(Ideen I, 80, 160)。我们可能会说,行为的这个“主体侧”本质上是必要的。我们甚至可能会说,这个主体侧保持为同一的被看作一个本质的结构性要素。但如果它是这样一个必然的本质要素的话,那么只能以本质的方法拥有它,因而,逻辑研究第一版的批评仍是正确的:它并非直观地被给予在单个的行为中,我们不可能体验到它6。因此,我们必须澄清,这个纯粹自我并非康德的意识统一性的原则。胡塞尔的纯粹自我应被看作每
16、一个意向行为的结构性要素,因而如果我们只把它看作本质的结构它不可能是统一性和同一性的基础。试比较:借助本质方法,我们可能会认识到,在不同对象的表面存在着同一的结构,例如,它们可能是光滑的或粗糙的。但一个同一的结构完全不同于一个对象的同一性。不同对象之共同的本质属性既不能保证同一性也不能保证统一性,因此,作为本质属性的纯粹自我不可能实行我们要求康德的“我思”所实行的东西7。我们知道,在其观念I的某些章节,胡塞尔断言,我的意识存在一个统一性8。但这一洞见不应归于作为意向行为之本质结构的纯粹自我。这一洞见在胡塞尔的研究中有两个来源。(1)一个来源在于1908-1911年间对时间构造的反思。(2)第二
17、个来源是观念对“纯粹自我”的意向蕴涵所做的深入分析,它具有明确的发生现象学特征。(1)第一个语境它必须被看作信仰意识统一性的一个来源可以在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中找到。我们可以在由海德格尔于1928年(编辑)出版的讲座中看到这些分析,但我们必须记住:这本书呈现的是1917年对原先出自1904/05冬季学期和1906/07冬季学期的讲座和出自1908-1911年的手稿的集中修订9。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构造分析的主要切入点是带有印象、滞留、前摄诸成分的“被扩展了的当下”( ausgedehnte Gegenwart)。滞留是在现时的被给予性业已流逝(一个短时段)后我们的心智保持我们直观的感觉要素之鲜活
18、的能力。直观地被给予我们的内容并未立即消逝,而是在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续减弱的同时被保持为鲜活的。滞留不是我们器官的一种物理的回响,而是一种意向的功能,这也适用于前摄之预期的功能。因为当下不仅是一个数学上被给予性的点,我们很有可能找到业已存在于这个被扩展了的当下中的统一性的踪迹。因此,我们能发现业已存在于被扩展了的当下的狭小领域内一种存在于感性直观和这种感性材料的滞留中的统一性。但胡塞尔认识到,我只能在我的注意力的某个特殊方向上认识这种统一性。我们必须抛开通常那种建立在感受性(sensuality)之永久要素之上的直接意向它在这里被说成横意向性(Querintentionalitt)。我们必须
19、改变我们注意方向:纵意向性指向同一地、直观地被给予的的感觉素材,但只是在其滞留的下坠方面。我们总是有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力指向在其滞留的下坠过程中的感觉素材,通过“遍历”同一素材的一连串的滞留变异而认同它。而这样做,我们就能意识到这一流动的统一性。这可能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照字面理解这流动的河流的样式的话,那么显然:我们可能看到一个东西慢慢沉入一条河中,在此过程中,我们能改变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在同一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到,这河流正以一种很稳定的速度流动,正持续地流动,正具有一种连续的统一性,等等。因此,在一种很基本和很低的构造层次上,我们已发现了意识流之统一性的直观的源泉。关于纵意向性的分析可以在讲座
20、 11 和 39看到,也可以在“附件VIII”(出自1917年)中看到。关于纵意向性的这些主要分析全都出自1908-1911年间。因此,意识统一性的论题远在观念I出版以前就已给出了。所以,意识的统一性并不依赖于纯粹自我的发现。(2)意识统一性洞见的第二个来源,是观念对“纯粹自我”的意向蕴涵所做的深入分析,它具有明确的发生现象学特征。在已版的观念I中,分析是静态的、先验的和本质的。在这里,纯粹自我是可以在每一个意向行为中必然被发现的两个端极之一。这两个距离最远的边是纯粹对象和纯粹自我,胡塞尔命之为自我极10。现在,观念的反思采取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因为这里的自我不再被静态地分析,而是被发生地
21、分析。这些研究的基本范例是一情绪行为,诸如害怕或悲伤。我们随即可以看到,在这些情绪中,承继着一个人格关系和事件的前史,还有一个期望或畏惧这些行为的后史也就是说,它显然不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在畏惧中,我们与将临的事件相关,而这种畏惧是基于我们以前对于类似事件以及相同或类似的对象和人等等的经验。这种行为的自我必然有一个关于好的或坏的经验的前史,一个决断和陈述的前史,而且在未来它必然是某个生命的主体。因此,“纯粹自我”,作为考察其行为的意向历史的发生研究的主题获得了人格的个体属性、人格同一性、人格统一性和一个人格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已成为一个习性自我意义上的自我,我们随后会在业已充分确立的发生现象学中看
22、到。(笛卡儿式沉思32)。很显然,对行为的纯粹自我极的这种新解释肇始于完全不同于观念I思考的方法论前提。它几乎是一个新东西,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发生思考的被人格化了的纯粹自我不同于康德的先验自我。康德的“我思”没有属性,没有人格性,而只是一个形式的功能中心。这意味着,观念I的那些段落和第五逻辑研究LI第二版的脚注中的那些段落胡塞尔试图将二者等同起来现在表明完全是错误的和误导性的。观念II的被人格化了的纯粹自我与康德先验自我无关,所有对胡塞尔自观念I起的“康德式的转变”的期许必须被放弃。2发生现象学中的原-自我2.a.贝尔瑙手稿第No.14和No.15中的原-自我但我们在观念和笛卡儿式沉思32
23、中看到的具有习性的人格化了的自我似乎不是发生现象学的最后定论。自我概念一再地被搀和进新的讨论中,其中最富挑战性、最有前途的概念就是可在这晚期讨论中被发现的原-自我,即“Ur-Ich”。除了同一概念的使用通常表明被意指的对象也保持同一这个事实之外,在这个讨论的分析中,我们将认识到原-自我的一种明显的歧义性。我们可以发现原-自我概念的第一个文本是出自1918年的贝尔瑙手稿的第15号手稿。这个文本的论题是最原初的生活流的本质结构“der urspnglich konstituierende Lebensstrom”。关于原素,唯有不断的变化着、任意来去着的印象。胡塞尔写到:“同时,有一个唯一的原-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其它 相关 毕业论文 自我 历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