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论观点探究.doc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论观点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论观点探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存在与表现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论观点探究周建漳厦门大学哲学系 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手中,解释学发生了通常熟知的“本体论转向”,即超越解释学传统的文本解释技艺及方法论层面,在存在论的维度上考虑理解问题。然而,对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及美的现实性等一系列论著的具体研究表明,本体论不仅是哲学解释学的思想背景,在一定意义上亦构成其思想主题。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本体论观点可以被概括为“表现的存在观”,“表现”(reprsentation, representation)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从这一角度切入伽达默尔的思想,不但是理解伽达默尔解释学本体观的关键,对理解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亦具有全局性意义。一、本体论及其现
2、象学维度“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家族中老资格的成员,由于其与西方语言中的“是”(being)概念的渊源关系,在原始及严格意义上,它往往被视为“是论”。由于“是”亦含“有”及“存在”义,所以,本体论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亦即存在论,现代哲学如存在哲学的本体论即为存在论, 参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1-22页。这由萨特和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均标示“存在”概念亦可见一斑。本文并非关于本体论概念的专题探讨,在本文中,我们依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的解释学”的理解,将本体论理解为哲学层面上关于事物及其存在方式的理论思考与阐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直接思考对象为“理解”,依照对解释学来说并不恰当
3、的范畴划分,理解广义上说属于精神现象或者认识现象,但是,基于伽达默尔所隶属的现象学传统,主观与客观、本体与认识之类的二元划分已经失去理论效力,依照伽达默尔所服膺的海德格尔的观点,理解属于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因此,解释学逻辑地内蕴本体论的维度。从真理与方法来看,本体论问题事实上构成统贯全书的一个基本线索:全书第一部分即已标出“艺术作品的本体论”、“绘画的本体论意义”这样一些内容,最后一部分即第三部分的大标题中亦出现“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的字眼。把握解释学本体论的关键是注意其所渗透的的现象学精神,这使它与古代及其它的本体论形而上学有明显的不同。二者的不同可以粗略地用“实体本体论”与“缘起本体论”(或
4、“表现的存在观”,详后)加以概括。实体本体论的典型是古希腊以爱奥尼亚学派为代表关于自然世界的本体论观点,其所探讨的是关于万物本原(“宇宙之砖”)或背后统一的支配性原则(“数”等等)之类的问题。从思维方式上看,“古典形而上学整个来说是一种现成在手东西的本体论”,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下卷,第582页。并且,实体本体论对实在侧重于质料性的理解,著名的“原子论”即为明证。明乎此,古典自然哲学物理主义世界观结胎于当代物理学(基本粒子理论)就毫不奇怪了。试图为宇宙万物提供统一的本体解释方案的古代思路被作为大而无当的思辨形而上学摒弃在哲学视野之外是理所当然的,海德格尔
5、关于“存在的遗忘”的批判与“基本本体论”的论述就是对这一衰微本体论传统的理论反应。针对实体本体论的根本缺陷,海德格尔认为,“无论什么东西成为本体论的课题,现象学总是通达这种东西的方式本体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换言之,“现象学即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书店,1987,第45、46页。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借助于纯粹意识直观而令“事物自身”得以呈现的哲学方法, “现象学是关于关注过程及其被关注的对象的学问”。茉斯特恩布里:现象学入门,靳希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基于现象学“意向性构成”学说内蕴的存在维度,作为意向对象的存在不可
6、避免被带入现象学的视野。事实上胡塞尔本人对于“本体论”亦是有其思考和论述的。 参见俞吾金:“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和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一期。 在现象学中,现象的基本意义是显现或呈现,并且,与通常作为“本质”的对应物的“现象”不同,在现象学的现象“背后”不再有什么别的东西,在此,存在即其所现之象(形相)。特定存在物之所是(what is)依存于其(How it presents itself)呈现方式:“火”之“存在”即其燃烧;美即其呈现;“音乐必须鸣响”,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50页。节日须被庆祝,等等。海德格尔晚年用以替代其早期“存在”的“缘起”(Ereignis) 以“缘
7、起”译“Ereignis”是山东大学李章印的建议。(李章印:“海德格尔的Ereignis与佛教的缘起”,“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与未来走向”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山东大学)概念更深刻揭示了关于“呈现的存在”的现象学本体论理解。顺便指出,缘起的观点与佛教中“缘起性空”的世界观颇有相互发明之处,它意在破除传统本体论及世俗观念中现成固有的实体存在观之执,彰显存在之为无先验自性之“空”,系由因缘际合始呈现为特定“色相”的真相。当然,这种呈现又总是在人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展开的,这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留下了广阔的解释学空间。总之,古代本体论在实质上是对经验实在的思辨抽象,现象学本体论的意趣则是为 “事情
8、自身”提供哲学的具体 关于现象学思维的具体性雷蒙阿隆曾经有过很好的描述,他在跟萨特谈及现象学时说,如果你是个现象学家,就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哲学即从中脱颖而出。描述方式。在现象学的视野中,对存在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对其呈现方式的探讨,这在伽达默尔关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阐释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二、艺术作品的本体论阐释在一部理论哲学专著中以通常所谓的美学论题开篇是颇为值得注意的,这不但因为美学是最能彰显伽达默尔所谓“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的论域,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8页。更因为艺术作品为解释学本体论探讨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和切入点。因此,伽达默尔明言,他对艺术经验的分析“其
9、目的不是艺术理论的,而是本体论的”。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77页。可以说,解释学本体论的特色和她可能令人担心的地方都在这。伽达默尔拒绝在审美意识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寻求“艺术真理”,对伽达默尔来说,所谓真理不是自然科学式的正确认识或有效知识,而是作为“事情本身”的存在真理,因此,对艺术真理的追问最终落脚为关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探寻,具体言之,什么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31页。作为艺术作品的“本体论阐释入门”,伽达默尔“选取曾在美学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概念即游戏作为首要的出发点。”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30页。当伽达默尔以“游戏”为艺术作品
10、存在方式的隐喻时,它指的不是流俗意义上被理解为与“劳作”相对应的情绪状态或休闲态度(玩),亦非操之于游戏者之手的“上手”对象,伽氏所采取的是“游戏本位”的视角。游戏相对于游戏者的主体地位在于,游戏在表面上被人玩的同时其实是人被游戏玩,人被游戏自身的魅力所吸引的忘我投入,才是真正的游戏状态,一代代的游戏者消逝在时空中,而游戏则代代相传。这里的确存在着游戏所谓的“一种被动式而含有主动性的意义”。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33页。更重要的是,游戏之为物,不像自然存在物像一块石头或一汪水总是已然在场的,“游戏不在那儿直到被玩时,游戏才存在,才真正成其为游戏。玩之于游戏不是可以与游戏本身相分离的
11、附属、偶然或表面的东西”, J. C. Weinsheimer, Hermeneutics: A Reading of Truth and Meth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109.这就是游戏的所谓“缘发生” 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7,第162页。当然,尽管游戏依赖于被游戏过程,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游戏的随意性,它有其特定的规则及目的等客观规定性。“它是一种意义整体”,伽达默尔在这一意义上称游戏为“构成物”。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51页。伽达默尔借游戏概念所喻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客观实在性,以及其凭借游戏过程(per
12、formance)当下到场与呈现的存在方式。游戏活动(动词)与游戏(名词)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表现”,逻辑上可以“从游戏概念中推导出”表现概念,因此,“表现就必须被承认为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50页。从表现的角度说,解释学的“缘起本体论”亦即“表现的存在观”。“表现”是一个大有讲究的概念。根据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Key Words)一书,它是在present(呈现、在场)一词之后于14世纪产生的英语词汇,其基本语义,是“使在场”, “表现”从构词上即反映出使不在场者再度(re)呈现(present)之意。表现一词首先出现在
13、文艺理论中,后来亦用于政治领域。在当代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表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详后)。在“表现”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工具性和自在性两种对立倾向,前者视表现为依附于所表现对象的工具,比如,镜中之像只是依附和反映真人形象(从而可被例如照片替换)的附属物,后者则强调表现与被表现者在本体地位上的二位一体性,被表现者只有在表现中方能登场,“这种代表宁可说是其本身”。 参看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张志扬等译,第56页;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83页注2.比如,在代议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中,人民实际上是不在场的,在场的是作为人民的代言人(representa
14、tive)即发言人的议员,这正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体用不二”。表现概念的这两层不同含意反映在译名上,representation通常分别被译为“再现”、“表像”,或“表现”、“代表”。如果强调表现本身的本体实在性而不必顾忌常解的话,我认为,其实“实现”也许是更为有力的表述。伽达默尔说表现是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他指的是,像戏剧、音乐、绘画乃至文学作品之为存在物,不仅不能在物理意义上被理解为白纸黑字、声音、人体或颜色,也不仅是剧本、乐谱乃至构图、文字。“在表演中而且只在表演中我们所遇见的东西才是作品本身”。“戏剧只有在它被表演的地方才是真正存在的,尤其是音乐必须鸣响”。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
15、,第150页。这与“游戏”的情形是高度一致的。绘画和文学作品看上去似乎不假搬演而自存,但这只是表面的区别,伽达默尔指出,绘画和文学作品并非完成于画家收笔或小说付梓之时,其意义需在观者与读者的“参与”(观赏与阅读)下实现,“书本的阅读仍是一种使阅读的内容进入表现的事件”。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210页。 伽达默尔强调表现之为艺术作品的存在规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表现(表演、观赏和解读)不但是艺术作品惟一的存在方式,并且,艺术作品本身亦是对存在的表现,这进一步涉及到艺术作品在世的本体论地位,在此存在着双重的表现的辩证统一,而“在它们两者中来到存在的乃是同一的东西”,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16、上卷,第152页。“在艺术作品中,真理突现出来”。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第106页。正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解读的作者魏斯海默(Joel C. Weinsheimer)所说的那样:“真实的阐释不仅对于游戏来说是真的;它是对游戏本身的真理的阐释”。 J. C. Weinsheimer, Hermeneutics: A Reading of Truth and Meth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113.基于艺术作品作为在世存在的本体论地位,“表现落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外”。 Ankersmit,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p.11
17、.因此,艺术作品不可被视为指向其自身之外某种更高实在的表达手段或工具,艺术如同“绘画本身就是被意指的东西”,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80页。其意义就在其自身,而不在画外。因此,伽达默尔说,“通过一部艺术作品所经验到的真理是用任何其它方式不能达到的”。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第18页。按照一般的观念,艺术如绘画等是依附于其所描绘物件的单纯摹本,是人类藉以愉悦自身或传达由情感到认知一系列内容的辅助性美学手段。这也许反映了某些艺术品的实际情况和艺术工作者关于艺术的自我理解,但是,在哲学的理解上,这并非艺术作品的本质规定性。“面向事情本身”,“语词和绘画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性的说明,而是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伽达默尔 解释学 中的 本体论 观点 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