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论文.doc
《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Foshan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论文 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 号: 2011114101 学生姓名: 丁伟昌 指导教师: 马蔚彤 讲师 二一五 年 五 月摘 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成功实践者。他以宗教徒般虔诚的殉道精神去践行传统儒家修身理论,并由此养成了坚忍的性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生活感悟体验相结合形成了性命并提的天人观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并用来指导修身实践,最终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业。本论文从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及其实践入手,试图通过探讨曾
2、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实践与儒家传统修身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曾国藩修身成功的原因。关键词:曾国藩;儒学;修身;内圣外王;践行Th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ZhengGuofanthoughtsDing-WeichangAbstractZhengGuofan is a master ofChinatraditionalConfucianism,is a successfulpractitioners of Confucianideal personalityoutside.He takesthe devoutreligi
3、ousspirit of a martyrto the practice of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the ultimate success ofthethreestratumLiyanimmortalbigindustry.Key words:Zeng Guo Fan;Confucianism;Training;Saint and Emperor;Practicing目 录一、 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儒学渊源1(一)秦汉儒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1(二)程朱理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2二、曾国藩的修身理论3(一)性命
4、并提的天人观3 1.性命并提3 2.天人合一4(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4 1.以理养气4 2.理礼相通,以礼节欲4 3.格物穷理5三、曾国藩的修身实践5(一)立志6(二)主静7(三)自省7四、结语8参考文献10致谢11 曾国藩出身农耕世家,天资亦不甚聪颖,却能以一介文弱汉人书生的身份在满清王朝出将入相,平定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成为清廷的中流砥柱,力挽清廷于即倒,权力达到顶峰之时选择激流勇退,避免了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悲剧。逝世之后更被世人尊为道德典范,人生楷模。门人李鸿章誉之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36,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
5、重要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亦曾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毛泽东称赞曾国藩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2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5 蒋中正更是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曾国藩“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乃国人精神之典范”3蒋介石.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684王国轩.大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5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2008:149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88朱熹.大学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9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
6、M.长沙:岳麓书社,199810王国轩.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1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814郑玄.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19981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96致 谢 本文从确定写作题目到论文定稿,历时5个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定稿,都是在马蔚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认真尽责的马老师给我的热情帮助,让我能够如期完成毕业论文。蒋中正将曾国藩视
7、为人生偶像,终生研读曾文正公全集,在蒋中正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甚至将曾胡治兵语录当成军事教材来推广。不可否认,曾国藩的确是中国近代儒学史上的一个奇迹,难怪有人将他视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圣人。曾国藩能够获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并为后人所推崇膜拜与其建立在儒家道德体系下的修身立德思想及由此养成的坚忍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探析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诗文、曾国藩书信等著作中传递的修身思想及修身实践,来指导我们当代人的修身养性。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儒学渊源曾国藩自六岁开始就开始进入自家私塾读书识字,八岁时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周易等儒家的经典著作,
8、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另外湖南本身就是理学发源地,自北宋周敦颐开创理学以来,湖南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理学大儒,形成了注重心性修养和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派。在湖湘学派人士的大力倡导下,湖湘士人大都务实求真,不尚空谈,追求儒家所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再加上北宋初年建立的中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经常有著名学者在此讲学,湖南自北宋开始就一直是理学思想的中心。曾国藩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求学之时就深受理学的影响。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再加上湖湘理学思想的熏陶,给曾国藩的思想印下了深深的儒学烙印,所以无论是他自身的人格修养还是带兵治军,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 秦汉儒学对曾国
9、藩修身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学作为主流思想和学术派别,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就将修身当作做人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32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即在其庄子天下篇中指出:“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5454内圣外王之道虽然最早出现于道家典籍,但却是为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庄子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跟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238这一理念的内涵是相通的,两者都注重修身立德,都在追求一种至真至善的人格理想。与此同时,大学进一步指出了践行内圣外王之道的途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10、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249即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个条目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条目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在大学中,修身被当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基础,是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必由之路。而儒家经典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则指出了内圣外王的标准:“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6132在“内圣”方面,儒家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316一个人要想成为品德高尚的
11、仁人,关键在于自己要能够克己复礼,克己成仁,自己的内心对“仁”要有坚定的信仰。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12247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2269由此可见,在儒家的理念中,内圣和外王是互相统一,不可分割的,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目的,只有不断加强内心的修养,才有可能成为至仁至圣的君子,才能真正达到内圣的境界,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定国安邦,达到外王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内圣外王”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内圣外王”的标准,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12、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则是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途径。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身养德以求达到人格和道德的完满。曾国藩继承了秦汉儒学修身的核心观点,也将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学,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下之完人。7436事实上,曾国藩对秦汉儒学的修身观点并不只是简单的继承,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也提出了一些创见,他在致诸弟的信中提道: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的指示,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13、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13249曾国藩将修身与诗文创作,事业发展乃至家族兴旺相联系,将修业进德当作一切事业的基础,把修业进德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他也用简单通俗的比喻指出了修身的关键在于坚持每天一滴一滴的积累,以量变促成质变。(二) 程朱理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 秦汉儒学讲求的是修身养德以实现政治理想的政治儒学,而程朱理学兴起后,儒学便转向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之学。程朱理学即北宋时期由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14、流派。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理是客观真理,所以理是纯善无恶的。 所以人必须收敛克制私欲,使自己的言行遵循天理,并加强自我修养以回复自己的本性,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当本性回复后所剩下的的人欲就与天理完全一致,即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时的人欲已经与天理融为一体,所以无论做什麼也不会偏离天理,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程朱理学把理当作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理在程朱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天理呢?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朱熹在其大学章句中说道:“格者,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8358 朱熹认为,人内心
15、的天性就是天下万物之理的全部,探求天下万物之理,就是探求人天性之中的理。朱熹所说的格物,其实就是一种修养方法,其目的就在于回复自身善的天性。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此其中有理焉,亦期于顺焉而已矣,性浑沦而难名,按之日理,则仁义礼智,德之赖乎扩充者;求之于理,则元亨利贞;尽人物之性,此顺乎理者之率其自然也;时出不穷,有以立吾命,即有以立万物之命,此顺乎理者之还其本然也。9541自称“一宗宋儒”的曾国藩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在顺性命之理论中指出了人的性与命都有自己的理,天理是人活于世的安身立命之本,人只有顺应仁、义、礼、智、信、敬、孝、慈
16、等天理,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同时,曾国藩也强调“格物致知”。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博其省察,涵养以存之理,则格物也”9347格物致知就是省察自己的本性,以涵养存在于自己本性中的天理,这种观点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是一致的。总的来看,曾国藩的这些观点都与程朱理学提出的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最高准则、格物致知等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曾国藩的修身理论 曾国藩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长期的儒学研究和修身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儒家的修身理论,形成了性命并提的天人观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一)性命并提的天人观 性与命是中国传统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
17、,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089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天命之谓性”说:“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1178在朱熹看来,命即为宇宙万物中客观存在的天理,而性则为天理赋予万物的本性。曾国藩继承了前代儒者的性命观,也将性与命并列相提。 1.性命并提 曾国藩在顺性命之理论一文中指出:“尝谓性不虚悬,丽乎吾身而有宰;命非外铄,原乎太极以成名。”9678曾国藩认为性是存在于自身的与生俱来的天性,而命则是直接与宇宙本原太极联系在一起的。性虽然来源于命,但是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天理之性源自天理所以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是后天之性,所以有善恶之分,曾国藩这样解释道: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氤氲流行不息,人
18、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气质又最清且厚,而其习又无毫发累,于是曲践乎所谓仁义者,夫是之谓尽性也。推而放之凡民而准,推而放之庶物而准,夫是之谓尽人性,尽物性也。常人者,虽得其全而气质拘之,习染蔽之,好不当则贼仁,恶不当则贼乂。贼者日盛,本性日微,盖学问之事自此兴也。9536圣人和常人都有天理之性,圣人因为保全了善的天性而成为圣人,常人因为天性为后天的物欲所蒙蔽而逐渐失去善的天性,物欲的不断膨胀使常人开始做恶,最终形成恶的气质之性。朱熹出于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需要,提出“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
19、之生,略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11549曾国藩吸收了朱熹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命于穆而不已,求之于理。”9467命源自于理,理是宇宙中永远不灭的客观真理,理纯善无恶,所以命并无好坏之分。曾国藩将命与太极(理)相联系,一方面为命的存在,命的地位分量找到了学理依据,另一方面,将命与太极相关联,给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加强了对命的敬畏和崇拜。曾国藩虽然敬畏天命,但他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者。关于性与命,曾国藩在他同治元年十月初十日的日记中说得非常透彻。他在日记中记载:盖尽其所可知者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与天命也。若于性份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矣命之学,则以淡如泊如为宗,庶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学 视野 曾国藩 修身 思想 实践 探析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