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儒家丧葬观与国人的文化社会适应.doc
《中国哲学论文儒家丧葬观与国人的文化社会适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论文儒家丧葬观与国人的文化社会适应.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家丧葬观与国人的文化社会适应 人的意义是在社会关系中体现的,因为人不能单独生存个体在正常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社会适应,也就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学理上,社会适应包含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与社会及其文化之间互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知道文化是由教育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构成的综合体,其构成要素为所有成员共有,并且加以传递。它同时也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文化对其文化内团体中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和结果起到
2、了不可代替和不可逆转的影响,使不同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社会适应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包括:许烺光在对中美生活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时曾提出个人中心(individual-eenteredness)与情境中心(situation-centeredness)的区别;特里安迪斯(Triandis)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分野;马库斯和北山(Markus;Kitayama。1991)区分独立的自我观(in-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以及相互依赖的自我观(interdependent view of self)。
3、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跨文化研究不约而同地将社会适应方式划分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两极,同时又均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行为作为集体取向社会适应观的代表与西方个体取向社会适应观相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学“一直强调以亲子知情(孝),作为最后实在的伦常关系以建立人仁的根本,并由亲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辐射交织组成和构建各种社会性一宗教性感情。”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截取儒家文化中能集中反映“孝”和“伦”的中国传统丧葬观这一文化代表性极强的社会习俗,对中国人的社会适应行为特征分别进行阐述,指出其可能的原因,并讨论其他相关问题。 一、社会适应在传统丧葬观中的表现 (一)传统丧葬观与社会认知 社
4、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人、对群体和对自己进行认识的过程,是社会适应的基础。儒家对生死的认知有过这样的问答“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说明儒家思想对死的看法是寄于生之后的,生比死更加有价值。对逃避不开的现实则用诸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态度来对待。极具实用主义色彩的生死观将认知对象从个体死亡转移到集体生活,从逝者转移到其亲友圈、从逝者的身后事转移到生者的生活事。这种将个体死亡与集团生活相联系的丧葬观在现实中不难见到。抗战时期对一位普通战士的死亡有这样的记载“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
5、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死了人,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在这里,个体的死亡被其同事、上司与更多的人群联系起来,与更大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葬礼绝不仅是一个对个体的追思,更多的变成了为了外环境,为了他人,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的一种仪式。现代心理学将人们对于社会行为的认知原因划分为内归因(性格)和外归因(情境),而中国传统丧葬行为的归因更多的偏向情境性。崇尚厚葬隆丧礼仪与其说是为了给予逝者以关怀,不如说更多的是给亲朋好友以慰藉并且利用这个机会使一个内团体更加凝聚。发现了传统丧葬的社会认知具有这一特点,进一步的,它为什么会具有情境性特点,那个影
6、响它的内团体又是什么? (二)传统丧葬观与社会关系 上一节,我们指出中国传统丧葬观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这种情境性表现为认知对象范围的外延扩大化,也就是说除了丧葬本来具有的标识逝者与生者关系改变(阴阳相隔)的作用之外,它的外延还具有表现、调节、改变在世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首先,认知的外延扩大化表现为在丧葬仪式中清楚的等级区别:亲友吊孝时,“主事人将根据前来吊孝的亲友(限于男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呼名,公布礼单当主事人叫到哪一位亲友的名字而这位亲友因故没来,围观者中一定要有人搭腔如果围观者中没有答腔,就表明死者生前人缘不好。”在这样的礼仪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以己为中心处理社会关系的模型不像团
7、体中的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社会关系模型的本质就是“差序”二字,差序的本质在于“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其次,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络由内向外依次是家人、熟人和生人关系。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家族是传统农业社会之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核心,其保护、延续、和谐极团结极为重要,因而形成中国人所特有的家族主义。 熟人的重要性仅次于亲属,是中国人另一个最重视的社会关系。有趣的是中国人通常称熟人而非朋友、同事或其他,表明了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 论文 儒家 丧葬 国人 文化 社会 适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