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对荷兰实施安乐死法的伦理思考.doc
《【doc】对荷兰实施安乐死法的伦理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对荷兰实施安乐死法的伦理思考.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荷兰实施安乐死法的伦理思考对荷兰实施安乐死法的伦理思考冯照祥从2002年4月1臼起,荷兰议会2001年4月通过的安乐死法令正式生效,荷兰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安乐死在生命伦理学界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它涉及到立法,社会道德,生命伦理,宗教信仰,人权等各个方面.围绕这个话题的伦理争论从未停E过.世界上一些国家和组织对荷兰把安乐死合法化,褒贬不,争论激烈,甚至在一些国家掀起了轩然大波.笔者认为,安乐死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在死亡态度上的理性觉醒,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性进步.一,荷兰实施安乐死的历史渊源安乐死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无痛苦致死.所谓安乐
2、死,通常是指对患有不治之症,而又极度痛苦,要求安适地迅速死去的病人,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实现其希望的种临终处置.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般把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安乐死,是指病人要求或曾经希望安乐死或对安乐死表示同意后,由病人自己或他人采取人为手段,主动结束其痛苦的生命,让其安乐舒适地死去;被动安乐死,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当病人进入临终状态时不再采取维护病人生命的人为医疗措施,而是让病人自行死亡.荷兰在法律上允许的安乐死既包括主动安乐死,也包括被动安乐死,但主要指的是主动安乐死.安乐死在荷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也有资料反映,荷兰自1944年
3、以来,就有医生对垂危的病人秘密实施安乐死.:【,12时,由于多种原冈,医生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安乐死只能秘密进行,但社会和法律对此也相当宽容.1973年,荷兰的一名医生给自己病入膏肓的母亲服用了过量的吗啡Jf=:痛,导致其母死亡,当时法庭只判处这名医生一个星期的有期徒刑并缓刑一年.而就在这一年,荷兰安乐死协会在各地成立.1981年鹿特丹一家法院公布了帮助病人实施安乐死而不被起诉的条件.1984年,荷兰最高法院认定,在满足明确规定的10个条件下实施的安乐死是可以让人接受的.当年,荷兰的一名医生在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妇恳求下,对她实施了安乐死,荷兰法庭认为该医生处理得当,冈此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199
4、0年,荷兰政府成立研究安乐死实践的医学研究委员会.荷兰皇家医学会与司法部就上报安乐死程序达成一致.1994年,荷兰殡葬条例修正案增加了有关内容,使上报安乐死程序具有法律地位.近年来,荷兰实施安乐死的病例迅速增加,但官方注册的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荷兰实施的安乐死病例共2700起,而官方注册的只有484起,2000年官方注册安乐死就达N2123起,这表明,荷兰人对安乐死的接受程度直线上升:据统计,现在荷兰支持安乐死的人已超过80%.目前,荷兰每年大约有1万名身患绝症的病人请求实施安乐死.那么,荷兰人为什么对安乐死情有独钟呢?一是荷兰历史上就是个开放型国家.从古时乘海盗
5、船征服英伦,到近代繁荣的对外贸易交往,造就了荷兰民族性格的独有的开放,宽容和务实.倚兰人对世界上多种他国能容忍的现象都能接受.从红灯纳税,同性恋结婿,到安乐死合法化,都透露着荷兰人的开放和容忍;其次,荷兰信教人数明显低于周边国家.荷兰反对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少数人都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此外,安乐死虽然一直没有合法地位,但数年来一直在荷兰社会存在,人们逐渐接受了它存在的社会合法性.二,实行安乐死的伦理意义荷兰在法律上为安乐死正名,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伦理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赞成论.认为:(1)个人的生命属于个人,个人有权处理自己,包括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
6、的权利,人人都有权去选择体面的舒适的死亡方式以求善终,实行安乐死正是对人权的尊重.(2)尊重病人安乐死的意愿与医学伦理学应遵循的自主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是一致的.既然病人医治无望,极度痛苦,那就让其自愿的安乐地死亡,这是对病人自身利益的尊重.(3)死亡并不是坏事.死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既然死亡已经不可避免,就应该促其实现.法国和比利时建在支持者行列的最前面,他们认为,人的生死权利,通过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安乐死将得到更好的保障.比利时参议院2001年l0月投票支持国家制定类似的法律.出身医生的法国生部长库西内承认,他在越南和其他一些地方亲自对一些患者实施过安乐死.他说,法国将利用荷兰
7、的经验推动奉国在这方面立法T作的进一步展开.在瑞典,丹麦支持荷兰安乐死法的呼声也很高涨.瑞典的法学界和伦理学界都认为,协助自杀是一种不受惩罚的罪过,在极端情况下,医生可以拔掉维持患者生命的仪器.丹麦政府允许任何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自行决定何时停止维持生命的治疗;二是反对论,认为:(1)生命是神圣的,生命权至高无上,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决定病人应该什么时候死亡,医生只能医生而不能医死.(2)只要有生命现象,就有被救治的可能,从医学发展的历史看,没有永远根治小了的疾病,冈为不可救治而/1去救治,无益于医学科学的进步.(3)可逆的诊断一定准确,认为不可能的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小可能,某些看来必
8、死的人最后不一定都死去.在意大利这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国家,荷兰的安乐死法遭到了谴责,国家也严格禁止,而且讨论安乐死也属犯忌,许多人对荷兰实施安乐死法觉得不可思议和不可容忍.在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安乐死不仅被视为谋杀,共至仍是人们忌讳的话题.梵蒂冈罗马教廷认为,荷兰实施安乐死法违反人性尊严.欧洲议会中反对安乐死的人也表示,荷兰的安乐死法律同欧洲的人权公约相抵触.他们还认为,荷兰的法律有可能被人滥用或被人利用.目前,世界上关于安乐死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承认安乐死的国家和人数都在增加.人类多少年来形成的历史传统,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将受到更多类似的冲击与考验,但人类的道德与文明总是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9、的.人不管能活多长时间,在自然规律面前都是平等的,生老病死,人所难免,但当死亡一旦来临,如何对待死亡,这里面有一个是否理智,是否具有理性的问题.安乐死的提出,反映了人类理性的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们对安乐死的重视,也表明了人类对死亡必然性的领悟以及对死亡恐惧的战胜,是对自身生命的自由主宰.安乐死将被人们普遍接受,因为安乐死有着深刻的伦理意义.第一,安乐死是生命神圣,质晕,价值相统一的生命观的具体体现.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人的生命具有宝贵的质晕,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生命观的生命神圣论,认为人的
10、生命最可贵,医务人员要竭尽全力防病治病,抢救人的生命.同时,又弥补了生命神圣论的不足和缺陷,认为人的生命不是无条件神圣,它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人具有宝贵的质量,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这就为正确处理丧失人的生命质,低劣的人的生命质晕,不创造社会价值或产生负价值的被防治者的难题,为13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伦理依据.于是,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又成为一种崭新的科学的生命伦理观.根据这种全新的生命伦理观,医务人员就可以舍弃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不必为毫无转归希望的濒死病人和脑死亡的植物人投放过多的卫生资源;在卫生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依据生命质量的高低,生命价值的大小,相应地进行分配.目前,在世界
11、范围内被广泛讨论的安乐死对象主要集中于脑死亡者,终未期癌症患者和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三类,我们依据新的科学的生命观和生命伦理观,对这三类病人实施安乐死是道德的.脑死亡者是指符合业已提出的脑死亡标准的病人.对于脑死亡者来说,作为一个人,只是一种生物学存在,而作为一个有人格的人,己不复存在.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个性和生命质量.在这种状态下,进一步复苏和支持只是维护一个活的机体,而不是维护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进一步的支持和复苏即使在医学上是能够做得到的,但在道义上并没有这种必要,实施安乐死是对这种病人尊严的尊重.对那些患有不治之症而又痛苦不堪的患者,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的病人,在用尽各种先进的
12、医疗手段治疗无效后,病人除了肉体上要受到痛苫的折磨外,心理上还承受治愈无望的悲痛.在这种情况下,是违背本人对安乐死的要求,使其在极其痛苦的情况下选择残酷的方式如缢死,跳楼等结束生命,还是满足病人的意愿,使之安然无痛苦的逝去,到底是选择前者符合道德,还是后者,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病人已经被折磨的人厉害,已经绝望了,我们应该尊重病人安静地死去的权利.有缺陷的新生儿,通常指的是出生时即有身体缺陷或智力低下的疾病婴儿.有缺陷新生儿分为四级.一级缺陷:缺陷对孩子今后的体能,智力发展没有或仅有轻度影响:二级缺陷:缺陷对孩了今后的体能,智力发展有较重影响,但达到一定年龄可以矫正或部分矫正,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荷兰 实施 安乐死 伦理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