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试论佛教与生态文明.doc
《中国哲学论文试论佛教与生态文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论文试论佛教与生态文明.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佛教与生态文明 作者:魏德东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观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1切存在,都是由条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奠基于缘起论的立场,佛教将世界看成是1个整体,整体论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佛教的生态实践可以分为两类,1是对生命的保护,2是对环境的保护。前者包含不杀生、素食、放生、和平运动等行为,后者集中体现为佛化自然、生活环保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观念。佛家为此提出了“不杀生”的戒律要求,成为约束佛教徒的第1大戒。杀生,指杀害人畜等1切有情的生命,
2、是佛教10恶第1、佛教最基本的5戒第1。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1。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1要求。如果触犯此戒,灭绝人畜的生命,不论亲自杀,还是让他人杀,都属于同罪,死后将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3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要遭受多病、短命两大恶报。佛陀时代,佛弟子皈依3宝时,就要发誓“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不杀生的理由有2:1是慈悲心,2是避免杀生恶业。这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实践德目,为所有流派所共许。印度的诸多国王,都依据佛教的立场而不杀生。中国佛教,依据梵网经、金光明经、涅盘经、楞伽经等,提倡戒杀。中国仁政的君主,多有敕令禁杀者,多行于斋会之时,或灵刹附近。佛祖统记卷5102放生禁杀条
3、,列举各种禁止杀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杀放生。天台宗智者大师曾化导1千余处,令舍弃鱼捕。4明的延庆法智每年以放生庆祝佛诞生。素食是以食用植物为主体的饮食方式,为汉传佛教所遵守,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从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种子。今天,野生动物资源日益受到破坏,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1个原因,就是被人类吃掉了,这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各种媒体经常刊登在餐馆中吞食珍稀保护动物的报道。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佛教有悠久的放生传统。所谓放生,就是用钱赎买被捕的鱼、鸟等动物,将其放回江河、山
4、野,重获生命自由。放生是戒杀、素食的发展,如果说不杀生、食素是对生命的消极保护,那么,放生就是对生命的积极保护。在佛陀时代,就有专门保护生命的器具,名“放生器”。佛陀所处的地区,天气炎热,生命繁盛,出家人日常饮水,其中多有生物存在。为防止杀生,佛教徒取水之时,必用1个滤水袋过滤,将所得小生物放入1专门的容器中,再将它们放入江河泉池,这1专门容器,就叫放生器。放生器的设置,为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生命提供了实在的工具。在中国民间,放生是颇受尊敬的善行,人们喜欢在节日放生,也愿意到寺庙放生。为满足教徒的放生意愿,在寺庙中,还有专门的放生建筑,这就是“放生池”。放生池1般多设在佛寺门前或周围,池中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 论文 佛教 生态 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