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酿造微生物、发酵机理及科技发展动态终稿0927.doc
《食醋酿造微生物、发酵机理及科技发展动态终稿09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醋酿造微生物、发酵机理及科技发展动态终稿0927.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食醋酿造微生物、发酵机理及科技发展动态成都市调味品研究所 李幼筠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食醋酿造微生物、发酵机理及科技发展动态概述:中国是食醋的发祥地,有延绵3000余年悠久历史。时至今日,我国食醋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仍备受世界关注,成为餐桌上的一种时尚,日本和美国都不约而同地把“重醋轻盐”作为饮食生活中的重要信条,认为是人类健康的长寿之道。全世界食用醋产量约为1650万吨,其中中国占260万吨,美国47万吨,日本34万吨。人均消费量:日本每年每人食醋7.88公斤,美国6.51公斤,中国仅为2公斤,是日本的1/4,美国的1/3。作为世界上食醋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时也可预见,
2、食醋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食醋是重要的酸性发酵调味品,不仅有酸味,而且有一定的鲜味、甜味和香气。作为五种基本味之一与各味协同作用,是构成多种复合味的主要调味基础料,富含营养成分。以固态发酵食醋为例,食醋含有4%10%的总酸,pH值2.83.9。除醋酸外,含有乳酸、苹果酸、琥珀酸、葡萄糖酸、柠檬酸、丙酮酸、-酮戊二酸、酒石酸、甲酸、丙酸、丁酸等成分。其中,以醋酸为主的挥发酸约占总酸含量的70%80%。以乳酸为主的不挥发酸含量较少,含量约占不挥发酸总量的72%。此外含有2%以上的蛋白质,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含有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少量乙醇,可作为能源的携带者,是中间体的要
3、素之一;还含有糖类、钙、磷、镁、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及三羧基丁酮、二羧基丙酮、芳香酯等多种营养物质。1食醋的类型1.1按产品分类随着科学认知的逐步深入,食醋已从单纯的调味品发展成为烹调型、佐餐型、保健型和饮料型等系列产品。a烹调型醋:历史悠久,其醋酸含量为5%左右,味酸、醇厚、绵长具有调酸、解腥、去膻、助鲜的作用。b佐餐型醋:是近年来品种细化、完善的产物,其醋酸含量为 4%左右,酸味柔和,有甜口,适合拌菜、蘸吃,具有调味和解腻功能。并且具有较强的助鲜作用。c保健型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推出了保健醋。其酸度较低,一般为3%左右,口感较好,具有一定的保健
4、作用。d饮料型醋:饮料型醋的醋酸度一般很低,大约只有l%左右,它的开发将成为我国新型的第四代饮料即醋酸饮料。第一代为柠檬酸饮料,第二代为可乐饮料,第三代为乳酸饮料。1.2按生产工艺分类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在长期的酿醋生产中各地区按照本土历史、地理、物产和生活习俗,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纷呈的制醋工艺。我国的食醋酿造工艺常分为固态发酵法和液态发酵法两大类,前者还可细化为两种:即传统酿醋法与纯种酿造法。所以,我国目前酿造食醋主要有“传统固态酿造食醋”、“纯种固态酿造食醋”、“纯种液态酿造食醋”三大类生产工艺。虽然食醋的酿造工艺千变万化。但都可归纳为:含淀粉或含糖的物质,通过微生
5、物作用产生酒精,再经过醋酸化作用,产生醋酸的过程。而生产食醋的各种工艺,即是不同的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过程的不同组合。2固态酿醋工艺固态酿醋工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生产工艺,采用固态发酵工艺酿制的食醋色香味体俱佳,通常色泽深艳,呈琥珀色或红棕色;具有浓郁的醇香和酯香;酸味柔和、回甜醇厚;体态澄清。富含总酸、不挥发酸及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特别是含有多种氨基酸所具有的缓冲、调和作用;发酵微生物菌体自溶后产生的风味物质的增效作用,使产品醋酸含量虽高,却无尖锐刺激感,呈现柔和、圆润、绵长、协调的舒适感,其无可争议的高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知名品牌的食醋,多采用此类工艺而得。每一个品牌都有引人入
6、胜所在,其工艺特色和优质品位可谓独步一方,甚至风靡全国。以其独一无二的地域资源,独特的酿造技艺和丰厚的文化内涵铸就了众多知名品牌。著名的当数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福建红曲醋等。2.1传统固态酿醋工艺传统固态酿醋以谷物为原料,多菌曲,多菌复合发酵。主要特征如下:(1)主辅料搭配成分丰富固态发酵原料有很多种,大量辅料的加入使各种营养成分齐备,特别是可供选择的原辅料:大米、糯米、高粱、玉米、青棵、麦麸、谷糠,种类繁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物含量丰富。这些物质既是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成分,又是食醋产酸、呈香、生色和增稠的反应底物。同时,原辅料资源丰富,来源广泛
7、使得我国传统固态酿醋生产区域广,产品品种多。(2)各类微生物并存、多种酶系共酵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和醋酸菌并存,液化性淀粉酶、糖化型淀粉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酒化酶和醋化酶等多种酶系共酵,为糖化、酒化和醋化的顺利进行,为食醋色、香、味、体的协调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独特的多菌曲传统醋曲种类很多,即以曲霉为主的大曲和以根霉为主的小曲,还有药曲、红曲等。是利用自然气温变化的规律,创造适宜的养分、水分、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使自然存在的多种微生物富集、旺盛繁殖并分泌多种酶系。以霉菌为主兼有酵母菌、细菌共栖的多菌曲,具有菌株多、酶系广、优势互补、能提供风味成分
8、和前体物质等优点。能弥补单菌所不能及的缺陷。所以多菌曲的作用是任何酶制剂、固定化菌株或单菌纯种糖化曲所不能取代的。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传统食醋酿造采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直观感觉的工艺管理,简陋落后的生产设备,季节性的投料限制,需要辅料多、发酵周期长、产量小、原料利用率低以及卫生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势必造成传统食醋的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弊端。(4)科学技术铸就了“传统食醋工艺”千年长青的坚实基础以谷物类农副产品为主料,以大曲或药曲为发酵剂,利用自然界的群体微生物完成发酵过程;采用固态发酵,在添加谷糠或稻壳等辅料之后进行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发酵时间长,短则数月,长则一年,酸味浓厚
9、,醋香浓郁;陈酿或熏醅工序优化食醋品质。从微生物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先辈并不理解微生物为何物,但却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到群体食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规律、掌握了酿造食醋的基本条件和过程、成功利用了当地的自然优势与物产资源,精心选择了优质水源与建厂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了生产季节与酿醋原料。通过制作大曲或药曲,富集了与酿醋生产有关的各种功能微生物、驯化与培育了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体系、摸索出包括温度、湿度、酸碱度、通气量、发酵时间等在内的各种控制酿醋过程的条件、掌握了防治杂菌污染的必要措施、创建了食醋增香与下游加工的各种技术。2.2纯种固态制醋工艺纯种固态发酵制醋工艺所用的主要微生物霉菌、酵母、醋酸菌均用
10、人工培养,分别制成糖化麸曲和酒母,代替了传统的大曲、小曲、药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纯种固态法生产食醋的尝试。使用纯种人工培养的曲霉和酵母成功进行了固态酒精发酵,但醋酸发酵仍采用传统工艺。此法提高了出醋量,但没有应用人工培养醋酸菌,没有解决人工翻醅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上海创造了酶法液化自然通风回流的固体发酵工艺。原料经淀粉酶等酶制剂液化处理后,使用纯种培养的曲霉菌、酵母菌、醋酸菌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在发酵池底层设假底,开设通风口,将假底下醋汁泵回浇醅表层,均衡调节发酵品温、通气、供氧、保证发酵正常进行。原料采用酶法液化,出醋率比传统固态酿造提高10%以上。初步实现了管道化、
11、机械化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此外,目前国内盛行以AS3.324黑曲霉为糖化剂生产食醋也是重要的纯种固态制醋工艺。采用纯菌种培养、简化了工艺、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和出品率、打破了季节限制。但产品风味不及传统食醋酿制工艺。3液态发酵酿醋工艺我国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吸取国外先进液态酿醋技术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传统的液面静置发酵法基础上,采用酶法固液两步发酵法制醋、自吸式液态深层发酵法制醋等液态酿醋工艺。液态发酵酿醋工艺主要以纯种微生物进行发酵,产品澄清透明、酸味清爽、沉淀少、产品质量稳定、原料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少、生产工艺先进、劳动强度低、生产周期短、可实现连续化、机械化生产
12、。但存在香气差、色泽浅、酸刺激性强及糖份、氨基酸态氮等主要理化指标不如固态发酵食醋等缺陷。其代表性工艺有氧化塔速酿醋工艺和自吸式液态深层发酵制醋工艺。3.1氧化塔速酿醋工艺该工艺以白酒为原料,适当加入营养液,在氧化塔中醋化。塔底设一假底,假底上放置已附生大量醋酸菌的填充料(如玉米芯、芦苇梗等)。用水泵回浇的方法将假底醋汁抽至塔顶,循环喷洒,利用填充料上附生的醋酸菌将酒精氧化为醋酸。(1)氧化塔速酿醋工艺的技术特点不用拌料工序,可节约大量的麸皮和谷糠,醋酸发酵结束后不用出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发酵周期极短,数十小时即可出醋,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少,投资少;但其成品风味单纯、刺激性强
13、,除酸味外无其他风味可言。3.2自吸式液态深层发酵工艺自吸式发酵罐液态制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制醋方法,盛行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的纯种液态制醋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与上海醋厂协作,进行了自吸式发酵罐液体制醋的研究。并且逐步在国内推广应用。(1) 自吸式液态深层发酵制醋工艺的技术特点设备新颖、工艺合理、机械化程度高、发酵周期短、劳动生产率高、厂房占地面积少、原料利用率高,可以不用麸皮、谷糠等辅料。在菌种选育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分离筛选成功耐高温、产酸速度快、酒精转化率高的“巴斯德杆菌”。同时进行了固定化细胞制醋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产酸速率较普通深层发酵又有了提
14、高。4三种食醋工艺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目前三大工艺共存,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将并肩发展,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格局。三种工艺在原辅料、酿醋微生物及发酵条件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由于食醋并非醋酸,其风味成分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香气和风味有的直接来自原辅料,有的来自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因而很难使三种工艺的产品风味完全吻合达到同质水平。三种工艺各有立足之本:由于传统酿醋工艺采用特定原辅料、复合群体微生物和独特生产工艺,产品风味好,使之形成了产品质量的优势。但生产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纯种液态制醋工艺,虽然食醋风味较差,但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出品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技术与设备先进,易于实现连续化、机械
15、化生产,易于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和生产规模大型化,是提高我国食醋总量的主要依靠工艺。其技术难点是如何在保持高产稳产的同时,改善食醋的风味,提高食醋的质量。而在传统酿醋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纯种固态制醋工艺,其产品风味和技术水平介于传统酿醋工艺与纯种液态制醋工艺之间,也有着自身的市场份额和发展优势。5食醋发酵的理论基础食醋的优良品质,主要是由原料中的淀粉经微生物分泌酶系引起的生化作用,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进而产生酒精,再氧化为醋酸;以及原料中蛋白质等成分转变为其他复杂的有机物。制醋大致可分三个发酵过程:淀粉水解成糖、糖发酵成酒精、酒精氧化成醋酸。因此,酿造过程中,需控制有利微生物的生长与发酵条件。5
16、.1食醋酿造微生物 与酿造食醋有关的微生物有曲霉、酵母菌和醋酸菌。曲霉能使淀粉水解成糖,使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酵母菌能使糖发酵成酒精。醋酸菌能使酒精氧化成醋酸。食醋发酵就是这些微生物参与并协同作用的结果。 5.1.1曲霉 我国老法制醋所用的麦曲、药曲和酒曲中,存在着大量霉菌。其中有用的是:根霉中的米根霉群和华根霉;毛霉中的鲁氏毛霉;曲霉中的黄曲霉群和黑曲霉群。其分泌的酶具有淀粉水解及蛋白质水解等作用。这些霉菌在老法制曲时是从空气中、原料或工用具上自然落入而繁殖的,但由于菌种来源不纯,培养后各种微生物长势不一,结果成曲呈色五花八门,使食醋的质量不一,因此现在大多数工厂选用淀粉水解力强而适于酿醋的
17、曲霉,其中主要是黑曲霉群中的甘薯曲霉。 1)黑曲霉群 黑曲霉群散布甚广。它们的分生孢子穗为炭黑、褐黑或紫褐色,因而菌丛呈黑色。其发育过程是菌丛由白色变嫩黄,然后由嫩黄变黑色。生长最适温度为37。所分泌的酶有糖化型淀粉酶、麦芽糖酶、酸性蛋白酶、鞣酶、转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酯酶、菊糖酶、氧化酶等,其生成量大、应用面广,食醋的糖化多用此类菌。黑曲霉群中在工业上使用较多的菌种有:甘薯曲霉、泡盛曲霉、宇佐美曲霉、黑曲霉。 2)黄曲霉群黄曲霉群分为两大组,即黄曲霉及米曲霉。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小梗多为双层;后者小梗多为一层,双层者甚少。分生孢子穗大多为黄绿色,其发育过程是菌丛由白色变黄色以至呈黄绿色
18、。衰老的菌落,则为黄褐色。生长最适温度为37。所分泌的酶主要有蛋白酶、淀粉酶,此外有转化酶、纤维素酶、菊糖酶、酯酶、氧化酶等。发酵过程还会生成曲酸、草酸、柠檬酸、葡萄糖酸和a-酮基戊二酸等有机酸。我国食醋工业目前常用的糖化菌是曲霉菌。我国传统的大曲和小曲中,除曲霉以外,根霉、红曲霉、毛霉、拟内孢霉也广泛存在。食醋生产对菌种要求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糖化力高,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除此以外,还要求菌种的糖化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酸性、耐酒精等特点。(1)米曲霉(Asporyzae)常用的菌株为沪酿3.042、沪酿3.040、AS 3.683。米曲霉多呈黄绿色,但培养在酸度较大或碳源丰富的培养基上呈绿
19、色,培养在酸度小或氮源多的培养基上呈黄色。老化后逐渐为褐色,生长最适温度37,pH5.56.0。它的液化力与蛋白质分解力较强。到目前已发现该菌有50余种酶。由于多年培养和生产选种,以及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人工诱变,所以其变种很多。该菌细胞为多核,容易由于菌丝的吻合作用而发生变异,除作糖化剂外,广泛应用于醋、酱、酱油及酒,并能生成曲酸、柠檬酸、延胡索酸。(2)黄曲霉(Aspflavus)常用的菌株有AS 3.800。外观形态与米曲霉相似。是东方糖化曲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梗如孢子,粗糙,能生成曲酸。曲酸在水溶液中,能使氯化高铁生成极强烈的特有红色,生长温度同米曲霉。黄曲霉菌不一定呈黄色,还经常是绿色
20、的。菌落迅速蔓延,最初带黄色,然后为黄绿色,最后变成褐色。(3)甘薯曲霉(Asp.batatae)属于黑曲霉群,来自日本甘薯酒曲的一种糖化菌,科学院编号为AS.3.324。因适用于甘薯原料而得名。AS 3.324自从在全国酿醋、酿酒工业推广以来,对提高醋及酒的淀粉利用率有明显的效果。初生菌丝为白色,自立分子孢子梗呈厚绒状,顶囊球形,大小为30、50小梗两层,初生小梗24408,次生小梗为103.2,分生孢子球形,老熟后有细刺,菌丝膨大部分类似孢子状态,大小为45,表面光滑,初呈鲜艳嫩黄色,老熟呈黑色或黑褐色,生长温度37,由于糖化力相当强,亦能生成有机酸,并含有强活力的单宁酶。是食醋工业广泛应
21、用的糖化菌。(4)宇佐美曲霉(Asp.usamii)又称邬氏曲霉(Asp.usamii)。属于黑曲霉群,是日本在数千种黑曲中选育出来的糖化力极强的菌种,富于糖化型淀粉酶,液化力较弱,中科编号为AS.3.758,其特点是糖化力强,并能糖化生谷物原料,是目前制醋工业上广泛采用的菌种。菌丝黑色至黑褐色,小梗双层,孢子平滑或粗糙,孢子头老熟呈黑褐色,能同化硝酸盐,其生酸能力很强。主要分泌糖化型淀粉酶,耐酸性很高。对制曲原料适应性也强,有强活力的单宁酶,因此适用于高梁制醋。AS.3.758的变异株轻研号、东酒1号、D1菌株均是优良的糖化用菌种。(5)东酒一号(Asp.usamii)的诱变菌株东酒1号菌株
22、菌落初为白色,细致而短,菌丛疏松,颜色淡褐,顶囊较大,在680Be的米曲汁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天,颜色呈淡黄,并有皱褶。若孢子颜色深或变黑,即表示菌种退化。东酒一号培养生长时要求较高的湿度,较低的温度。制曲时前期生长缓慢,升温慢,但中后期则较好,曲结块较疏松,糖化力、液化力较强,上海地区常用于制酒醋。(6)河内曲霉(Asp.kawachii)一般称为白曲霉。实际上是乌沙米曲霉的变种,其性能和乌沙米曲霉大体相似,唯生长条件较粗放,酶系也较乌沙米曲霉纯,用于酿醋,风味较好,但用于白酒生产时会使甲醇含量偏高。培养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菌丛为肉桂色,菌丝无色,有的细胞壁很厚,小梗不分支。孢子呈球形,成熟
23、时成刺面,颜色较深,发育适温3235,曲种容易结孢子,糖化力强,并具生酸及液化能力。是甘薯酿醋、酿酒的常用糖化菌种。(7)黑曲霉(Asp.niger)又称UV-1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Asp.niger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Co60、亚硝基胍等物理化学诱变复合处理,使其DNA发生变异而得到优良菌种。常用菌株AS 3.4309。 该菌糖化酶系纯,糖化力可达4000单位(mg葡萄糖/克曲/小时)以上,是接近国际水平的糖化菌,比目前其它常用菌种糖化力高45倍。因之在白酒工业上应用较多,其用曲量可降低50%,出酒率可提高1%。在食醋工业上推广使用3.4309黑曲霉,对增产节约有着积极作用。但产
24、品风味稍有逊色。黑曲霉呈黑褐色,顶囊呈大球形,小梗分支,孢子球形,有的菌种为滑面。多数是表面有刺,发育适温3738,最适p4.55.0。该菌糖化酶活力较强,培养最适温度为32。该菌生长缓慢,菌丝纤细,分生孢子柄短,在制曲时,前期菌丝生长缓慢,结块疏松,当出现分生孢子时迅速蔓延。(8)泡盛曲霉(Asp.awamori)菌丝呈白色,孢子生成时由污灰褐色到巧克力的颜色,孢子柄直立,无色,无隔膜,培养时间长时,孢子柄下部有褐色。顶囊为球形,平滑,小梗分支,能生成曲酸及柠檬酸。糖化、液化能力强,亦是酿酒醋的优良糖化菌株。(9)AS.3.350黑曲霉与应用于食醋糖化剂的黑曲霉不同,其分生孢子壁具有明显的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醋 酿造 微生物 发酵 机理 科技 发展 动态 092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