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doc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章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生物性危害: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化学性危害:指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类(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等)。物理性危害: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需注意的是,危害仅仅指食品中能够引起人类致病或伤害的因素。食品中出现昆虫、头发、污物或发生腐
2、败,存在经济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标准等情况,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只要这些缺陷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2.1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措施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食物中的生物性危害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指微生物危害)按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细菌性危害:包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2)病毒性危害: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危害。(3)寄生虫危害: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
3、)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4)真菌性(霉菌、酵母)危害:包括真菌及其毒素和有毒蘑菇造成的危害。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不会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某些霉菌、藻类能产生有害毒素,但通常将这类毒素纳入化学危害的范畴),所以本节只讨论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品生物危害以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按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将生物性危害分为三类:(1)严重危害:肉毒杆菌A、B、E、F;痢疾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氏杆菌;创伤弧菌;猪绦虫;旋毛虫。(2)中等危害,但是具有广泛传播性,且对某些敏感性体质的人或患并发症的病人具有严重危害:沙氏门菌;单
4、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贺氏菌;肠毒素大肠杆菌;球菌;旋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属;溶组织内阿米巴;阔节裂头绦虫;蚯蚓状蛔虫;隐胞子虫。(3)中等危害,经常引起爆发性疾病,不过传播范围有限:苏云金杆菌;空肠弯曲菌;梭菌属:产气夹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非01型;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牛肉绦虫。HACCP小组成员必须针对具体产品、具体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和发现食品中存在的生物性危害。必须对食品中致病菌的生物学特征、毒素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控制措施有所了解。这对于制定HACCP计划和控制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非常必要的。表2-1是食品中主要的生物性危害及其传播特征。表2-1 食品中主要的生物性
5、危害及其传播特征病原体致病菌主要的贮主或携带者传播方式在食物中繁殖有关食物水食物由人到人细菌蜡芽芽孢杆菌土壤-+-+米饭、熟肉、蔬菜、含淀粉的布丁布鲁氏菌牛、山羊、绵羊-+-+生乳、乳制品空肠弯曲菌野生禽类鸡、狗、猫、牛、猪+-生乳、家禽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哺乳动物、禽类、鱼类-+-+家庭腌制的鱼类、肉类和蔬菜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土壤、动物、人-+-+熟肉和家禽、肉类、豆类大肠杆菌:肠产毒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人人人+0+色拉、生菜乳乳酪牛结核分枝杆菌牛-+-生乳伤寒沙门氏菌人+乳制品、肉类产品、贝类、菜色拉细菌沙门氏菌(非伤寒型)人和动物+肉类、家禽、蛋类、乳制品、巧克力志贺氏
6、菌人+土豆、鸡蛋色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人-+-+火腿、家禽和鸡蛋色拉01霍乱弧菌海生生物、人+色拉、贝类非01霍乱弧菌海生生物、人和动物+贝类副溶血弧菌海水、海生生物-+-+生鱼、蟹和贝类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水、野生动物、猪、狗、家禽+-+乳、猪肉和家禽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人+-贝类、生水果和蔬菜诺瓦克病毒人+0-贝类轮状病毒人+0+-0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人+-生蔬菜和水果兰伯氏贾第虫人、动物+-0蠕虫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牛、猪+-半熟的肉旋毛线虫猪、肉食类动物-+-半熟的肉毛首鞭虫人0+-土壤、污染的食物(张文治)注: 在表中+:是;:罕见;0:无资料。 除了轮状病毒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在凉爽季节
7、传播增多,几乎所有急性肠道感染都是在夏天和雨季传播增多。 在一定条件下观察到有些繁殖,对于这种观察结果的流行病学意义还不清楚。2.1.1细菌危害及其控制措施2.1.1.1 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食品感染和食品中毒。(1)食品感染细菌随食物被摄入后,停留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直接侵害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造成腹泻、呕吐等症状。由于感染是细菌本身的侵袭所致,所以从摄入到出现症状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即有一定的潜伏期。(2)食品中毒某些特定的细菌在食物中生长并产生毒素后,被人体摄入,造成食品中毒,即是细菌的代谢产物毒素致病,而不是细菌本身造成的侵害。由于毒素通过肠道吸
8、收就可以引起发病,因此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明显短于食品感染。(3)中毒性感染中毒性感染是前两种类型的结合,其特点是细菌本身没有侵袭性,但它可以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中毒。一般而言,这类疾病的发病时间比食品中毒要长,比食品感染要短,但不绝对。2.1.1.2 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有:营养成分、水、温度、pH值、抑制剂及气体等。对这些要素进行限制,就能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1)营养成分细菌像任何一种活的生物一样,在其生命过程中需要食物和水。因此为了减少细菌在加工环境中的生长繁殖,应彻底地去除残留食物,并对食品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洗和消毒,同时还应考虑避免积水。(2
9、)温度细菌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从090。根据其生长的温度范围,将细菌分为三类: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嗜冷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以下。嗜温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3,最适生长温度为36.5。嗜热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90,最适生长温度为55。有一类细菌(如:Psychrotroph),最适生长温度同嗜温菌,但能在冷藏条件下生长。和食品安全有关的细菌大都属于嗜温菌,他们的最佳生长温度接近人的体温。(3)时间/温度不仅温度是一个问题,而且食品在某种温度下的总时间也需要控制。如尽量减少嗜温菌在可生长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4)水活度(aw)水活度(aw)等于相
10、对湿度除以100。可以将水活度看作是水可利用度。0.85水活度值是细菌生长的安全界限。aw在0.85以上的食品应当冷藏或做其他形式的安全处理;aw=0.60.85的食品,不需要冷藏,但要严格控制货架期,因为酵母和霉菌仍会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aw在0.6以下的食品,不需要冷藏,有较长的货架期。(5)pH值pH值不难理解,它反映食品的酸度。大部分细菌在酸性食品中不能良好生长。pH值范围为014,7为中性。食品的pH值为4.6或以下,如大部分水果汁,称为酸性食品。食品的pH值高于4.6,如肉类和蔬菜,称为低酸食品。细菌生长的pH值范围为:革兰氏阳性细菌:4.08.5。革兰氏阴性细菌:4.59.0。霉
11、菌:1.59.0。酵母:2.08.5。通过利用pH值能控制细菌的生长。注: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学用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区别不同类型的细菌。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细胞壁。为便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应该进行染色。细菌有不同的细胞壁,故而染色结果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呈兰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6)抑制剂食品中本身含有或人工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限制或防止细菌生长。盐就是人工添加化学物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化学防腐剂如亚硝酸钠,苯甲酸钠,丙酰钙也能抑制细菌生长。(7)氧气有些细菌生长需要特定的氧气环境。根据细菌生长时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嗜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嗜氧菌:嗜氧菌(需氧菌
12、):只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无氧环境下都能生长。大多数食源性细菌均属此类。微嗜氧菌:只能在低氧环境下生长。2.1.1.3 常见的有害细菌及其控制措施根据细菌有无芽孢,可将细菌分成芽孢菌和非芽孢菌。芽孢是细菌是在生命周期中处于休眠阶段的生命体,相对于其生长状态下营养细胞或其他非芽孢菌而言,对化学杀菌剂、热力或其他加工处理具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芽孢是没有危害的,但一旦食品中残留的致病性芽孢因条件成熟而萌芽、生长、即会成为危害,使食品不安全。因此,对此类食品的微生物控制必须以杀灭芽孢为目标,显然用于控制芽孢菌的加工条件要比控制非芽孢菌需要
13、的条件要严格得多。芽孢菌(Sporeformers)有: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非芽孢菌(Nonsporeformers)有:布氏杆菌(Brucella abortis);猪布氏杆菌(B.suis);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spp.);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如O157:H7大肠杆菌(E.coli 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14、 沙门氏菌属(Salmonlella spp.),如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ditis);志贺氏杆菌(Shigella spp.);致病性进金黄色葡萄球菌(Pathogenic Staphylococcus aureus);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弧菌属(Vibrio spp.),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小肠结炎耶尔森氏菌。这些细菌,有的是产品中自身原有的细菌,如肉毒梭菌、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其他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属海产品中自身原有的细菌;有的是产品中非自身原有的细菌,如沙
15、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海产品中的非自身原有的细菌。必须注意的是,影响食品中细菌菌相的因素很多,同一食品由于放置时间、环境的不同,其菌相也可能有异,因此需要对食品性质及其所处条件进行调查,以预测食品菌相。同样,通过检测食品菌相也可对食品变化的程度和特征做出估计。一般而言,常温下放置的肉类,早期常以需氧的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和假单孢菌属为主,随着腐败进程的发展,肠杆菌科各属陆续增多,中后期变形杆菌类各属可能占较大比例。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害细菌及其预防控制措施。(1)肉毒梭菌肉毒梭菌,也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是一种厌氧、革兰氏
16、阳性、杆形、产孢子、生产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导致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其中毒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疼和虚脱,吞咽、语言、呼吸和协调性的损害,头晕及视物模糊。严重时呼吸道肌肉麻痹并导致死亡。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中,蔬菜、肉、乳制品、鱼类肠道、蟹与贝类的腮和内脏中都发现过。根据其所产毒素的血清反应特异性,可将它们分为8种类型(见表2-2)。表2-2 肉毒梭菌毒素的类型与特征类型特 征A毒素对人有毒,是导致肉毒梭菌中毒事故最常见的毒素B毒素对人有毒,世界上多数土壤中都有发现,比A型多C1毒素对水禽、火鸡和一些哺乳动物有毒,对人无毒C2毒素对水禽、火鸡和一些哺乳动物有毒,
17、对人无毒D毒素引起牛饲料中毒,对人毒性很小E毒素对人有毒,通常与鱼和鱼制品有关F毒素对人有毒,最近分离出来,存在量极少G毒素对人有毒,但很少见肉毒梭菌具有以下特征: 肉毒梭菌属中温菌,其生长温度为155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产毒温度为2035,最适生长PH为6.08.2,适宜生长的水活度0.9,低盐。当PH4.5或0.9时,或环境温度15或55时,肉毒梭菌芽孢既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总体而言,肉毒梭菌芽孢高度耐热,它们是引起食品中毒致病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通常将其作为评价罐头杀菌效果的指示菌。表2-3列出了完全杀死肉毒梭菌芽孢所须的温度与时间。 肉毒毒素是一种大分子
18、蛋白质,对消化酶、酸和低温很稳定,易受碱和热破坏而失去毒性。一般情况下85热处理15min便可使其毒素失活。表2-3 完全消灭肉毒梭菌芽孢所需的温度和时间温度/时间/min温度/时间/min10036011512105120120411036由于肉毒梭菌是芽孢菌,且能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因此,肉毒梭菌中毒常见于加热不当的罐装(特别是家庭自制的罐头)或真空包装食品,以及半加工的海产品(如熏制、腌制和发酵的水产品)。根据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可知预防和控制肉毒梭菌中毒的基本措施是:适当的卫生、冷藏以及将食品煮透。具体来说有两种主要控制途径: 加热杀灭肉毒梭菌芽孢。 改变食品状况,以抑制肉毒梭菌产毒:
19、如:采用低酸性罐头热力杀菌方法杀灭肉毒梭菌(A、B、E、F型)芽孢;采用酸化或发酵方法,使产品PH降低至4.6以下;采用腌制或干燥方法,使水活度降至0.93以下;用巴氏杀菌法杀灭E型和非蛋白水解B型,然后用冷藏控制A型、蛋白水解B型和F型;控制食品暴露在肉毒梭菌生长和产毒温度下的时间;在食品加热的同时使用盐或防腐剂(如亚硝酸盐)。在这些方法中,加热、水活度、PH都能有效控制肉毒梭菌的生长,但是,单纯的冷藏处理不能作为控制肉毒梭菌E型的有效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由于水产品的内脏中存在肉毒梭菌芽孢,因此,在用盐渍、干燥、发酵这些方法加工或保存产品前必须去除内脏,否则就有可能在加工中产生毒素。
20、不过,对长度不足12.5cm小鱼,只要在加工前能有效防止毒素产生,加工后产品含盐量能达到10%或水活度0.85或PH4.6,则可以不去除内脏。(2)沙门氏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属肠杆菌科,为具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按菌体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沙门氏菌分为A、B、C、D、E、F、G七大组,对人类致病的沙门氏菌99%属AE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沙门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主要是食入活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入活菌的数量越多,发生中毒的机会就会越大。 沙门氏菌的类群按其传染范围可分为三个群
21、。 专门引起人类发病的,有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B)、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 -C),其中以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人类的肠热症最为常见。这一类群称为肠热症菌群。 对哺乳动物及鸟类有致病性,并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从中毒病人排泄物中分离到的菌种有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德波沙门氏菌(S.derby)、纽波特沙门氏菌(S.newpor
22、t)、汤卜逊沙门氏菌(S.thompson)、鸭沙门氏菌(S.anatis)等菌型,这一类群称为食物中毒菌群。 仅能对动物发病,很少传染于人,但能引起人类致病的菌群也有发现,并在发展中,例如鸡伤寒沙门氏菌和雏白痢沙门氏菌,有时会引起人类发生胃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有:沙门氏菌肠胃炎、伤寒、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败血症、无症状带菌,其中沙门氏菌肠胃炎最为常见。疾病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发热、寒颤、头痛。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学特性是:生长温度范围为546,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人体中(3537)每25min繁殖一代,能在水活度为0.9450.999的环境中生长,pH4则不生长,在水中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安全 危害 及其 控制 措施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