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doc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第一节 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 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2、 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3、 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4、 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5、 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6、 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
2、临床医师陪同。【器械准备】1、 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2、 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禁忌症】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1、 装有心电起搏器者。2、 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3、 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4、 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第二节 颅脑磁共振检查一、 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2、 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3、 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4、 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5、 颅内感染。
3、6、 脑白质病。7、 颅骨的骨源性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3) 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
4、1WI、T2WI、D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T2 Flair序列。4) 扫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5) 成像层厚:5-10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二、 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鞍区肿瘤。
5、2、 鞍区血管性疾病。3、 颅脑外伤累及鞍区。4、 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5、 鞍区肿瘤术后复查。6、 鞍区感染。7、 鞍区骨源性疾病。【操作方法即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
6、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3) 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和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4) 扫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5) 成像层厚:2-5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2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
7、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3) 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三、 脑桥小脑三角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脑桥小脑三角肿瘤。2、 脑桥小脑三角区肿瘤样病变。3、 颅脑外伤累及脑桥小脑三角。4、 脑桥、小脑先天性发育异常。5、 脑桥小脑三角肿瘤术后复查。6、 内听道骨源性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
8、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脑桥小脑三角区。3) 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I、横断面T1WI和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4) 扫描野(FOV):20-25cm。5) 成像层厚:2-5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手
9、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四、 颅脑弥散成像检查技术【适应症】1、 脑干部位病变。2、 脑梗死。3、 脑出血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
10、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3) 成像序列:SE DWI序列,常规横断面扫描。4) 扫描野(FOV):20-25cm。5) 成像层厚:5-10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7) 矩阵:128256。五、 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症】1、 脑血管性病变。2、 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 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4、 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
11、查的脑血管性病变。5、 颅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3) 成像序列: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置预
12、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要成动脉像需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采用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时间飞越法)。4) 扫描野(FOV):20-25cm。5) 成像层厚:1-2mm。6) 成像间距:无间隔。7) 矩阵:256256。2、 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法,多视角重建。第三节 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一、 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眼眶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内的各种肿瘤。2、 眼肌疾病,如眼格氏病。3、 血管性疾病,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4、 外伤。5、 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6、 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13、【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瞩患者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2) 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3) 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相宜
14、的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4) 扫描野(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野。5) 成像层厚:2-5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
15、T1WI。二、 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2、 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3、 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粘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瞩患者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2) 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同时做
16、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牙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3) 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4) 扫描野(FOV):18-25cm。5) 成像层厚:3-5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
17、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三、 耳、颞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听神经瘤,尤其是局限于内听道内的小肿瘤。2、 颈静脉球瘤。3、 耳、颞骨部同时累及颅底和颅内的病变。4、 乳突胆脂瘤。5、 耳部和颞部其它良恶性肿瘤。6、 颞骨骨折及中耳炎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
18、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双侧的颞骨部。3) 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内耳膜迷路成像,一般采用长T2WI序列或3DSISS序列。血管神经交叉压迫选用3D TOF序列。4) 扫描野(FOV):20-25cm。5) 成像层厚:2-5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
19、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四、 颞颌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颞颌关节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选用7-8mm的颞颌关节表面线圈一对
20、,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体位同颅脑磁共振扫描技术。将环形颞颌关节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mm处之颞颌关节,线圈尽量贴近关节。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双侧的颞颌关节。3) 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矢状面单层多时相动脉成像。4) 扫描野(FOV):18-20cm。5) 成像层厚:
21、2-4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7) 矩阵:256256。五、 鼻咽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脊索瘤等。4、 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5、 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粘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 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22、。(3) 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2) 成像范围:包括第1-2颈椎至蝶窦。3) 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4) 扫描野(FOV):18-23cm。5) 成像层厚:3-5mm。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7) 矩阵:128256。2、 增强扫描(1)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2) 磁共振高压注
23、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六、 喉及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 各种良恶性肿瘤。2、 囊肿性病变。3、 淋巴结肿大。4、 甲状腺肿大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 平扫(1)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瞩患者扫描过程中避免吞咽动作。(2) 成像中心:甲状软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磁共振 检查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