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卓尼县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
《甘南州卓尼县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南州卓尼县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南州卓尼县循环经济(20122015年)实施方案卓尼县发展和改革局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前 言1一 卓尼县基本情况5(一) 自然地理状况5(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7(三) 资源能源利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2(四)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9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21(一) 政府推动力不断加大21(二)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21(三) 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技术22(四) 初步建立起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22(五) 资源节约成效有待提高23(六) 清洁生产要取得阶段性成果25(七) 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有待较大提高26(八) 初步建立企业行业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6三
2、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30(一) 指导思想30(二) 基本原则30(三) 发展目标32(四) 主要任务34四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41(一) 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41(二) 抓住四个重点环节42(三) 探索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43(四) 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43五 项目规划和投资46六 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48七 保障措施50(一)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50(二) 加大政府政策推动力度53(三) 加强统计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53(四) 探索优化科学考评54(五)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力度54(六) 强化依法监督检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55(七) 搞好宣传培训,
3、增强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56八 需要国家和省支持、解决的有关问题58附 件59前 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来破解发展难题。循环经济是指
4、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统一。循环经济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环保问题,而是系统工程和有成本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有着技术、投资、运行成本,同时强调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展。卓尼县地处黄河支流洮河流经县,是一个资源型的山区县,又是一个资源能源缺乏的县。在经济增
5、长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生态环境负荷率迅速上升,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环境严重超载。卓尼县支柱产业是农牧业,工业、企业发展缓慢县能耗高、污染高,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比较大,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方式,卓尼县的资源能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难以支撑,产业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将难以提高。在地区性能源、资源结构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的约束,是卓尼县的必然选择。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解决卓尼县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弱化资源对工业、企业的约束,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为发展持续产业赢得时间;才能走新型工业化道
6、路,延长产业链和做大、做强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的同时,卓尼县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条件。总体来看,全州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将生态立州放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全州的发展规划逐步落实,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完成可研本子,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了一批循环经济关键性技术,为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从大背景看,科学发展观为卓尼县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政策和措施正在落实,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也为卓尼县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为此,在卓尼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重点工作
7、、关键技术和保障体系等内容做出部署,明确目标,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对于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和崛起,构建和谐卓尼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卓尼县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围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的长远目标,提出卓尼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甘南州循环经济试点为契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消费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承载力
8、为核心,统筹社会、区域、园区和企业各层面,以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和企业为重点,带动全县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城乡社会体系建设,形成政府积极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运行机制,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实现生产清洁化、生活环保化和生态良性化,构建循环经济型和谐卓尼县。在坚持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区域特色,统筹产业发展,把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政府、企业、公众责任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考核制度相结合,政策激励与法律保障相结合等也作为基本原则。本方案提出了卓尼县循环经济发展的20122015年总体目标及相应行业领域的具体目标。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
9、,提出的主要任务为:以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积极推进再利用与再循环。提出卓尼县要健全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包括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诸如成立循环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改进考核机制,试点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准体系等等。本方案的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意见、
10、甘南州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甘南州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卓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草案,按照国家、省、州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卓尼县情,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在全县形成较大规模,以解决卓尼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卓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力求走出一条具有卓尼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建设资源节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一、卓尼县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状况卓尼县成立于1949年10月,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定西市所属岷县、漳县
11、为邻,南与迭部县相接,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睦邻,西南与碌曲、夏河两县毗连,北与临夏州和政、康乐两县及定西市的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结。全县辖3镇12个乡98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9万人,有藏、汉、回、土、满、苗等十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2%。境内海拔20004920米,年均气温4.6,平均降水量580.0毫米,无霜期119天,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寒冷湿润,四季不明,山高林多湿度大。卓尼县境内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20004920米之间,相对高差2920米。县境南部由华儿干山、光盖山等山峰构成的迭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是卓尼和迭
12、部的界山。其主峰扎伊克嘎海拔高达4920米,是整个县境地势的屋脊。迭山以北均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重峦叠嶂,沟谷纵横。区内除海拔在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的岩石外,其余均为茂密的森林和沟谷山地草场,植被覆盖良好。洮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冲积滩地。县境中部有斜藏大山、大石山等山峰呈东西走向耸立中央,是县境西北部诸水的发源地。地貌以高原丘陵为主,地形呈平缓高山沼泽地,间以沟谷山地,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最高海拔4000米。区内植被以牧草为主,间或有小片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北部由威当山、花岩山、白石山、庙花山等山峰形成北部屏障。羊沙河、冶木河下游一带切割较深,形成支离破碎的高山地貌,多悬崖峭壁,
13、河谷两岸绝壁矗立,为峡谷地带,植被覆盖较好。东部藏巴哇地区海拔最低处仅2000米,由白石山、侯旗大山等山峰与陇南山地相接,地形错综复杂,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除白石山上部海拔3200米以上为裸露的岩石外,其余地区植被覆盖良好。卓尼县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87公里,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3%;林地面积171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59%;草场面积3323平方公里,占全县积的61.32;其它166.4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6%。卓尼县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旅游为我县的五大优势资源。全县森林分布广,是甘肃
14、省主要天然林区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林区生长着云杉、松柏、桦木等优势树种,有鸟类153种、哺乳类动物77种,是多种珍禽异兽的栖息地,还出产蕨菜、狼肚菌、黑木耳、蕨麻等山野珍菜和党参、当归、麝香、冬虫夏草、贝母、藏红花等名贵药材。县境草场广袤,总面积498万亩,生长着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的优质牧草408种,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全县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境7乡镇、长达174公里,大小27条支流呈网状分布,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为79.76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卓尼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
15、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1、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88400万元,增长(按可比价,下同)9.8%,与上年持平。人均生产总值883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5.8%,按平均汇率计算约1293.05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267万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5019万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4609万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526万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30.7:25.1:44.2调整为29.6:28.2:42.2。图1-1 卓尼县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图1
16、-2卓尼县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国家、省、州比较图由图1-1、图1-2可以看出:卓尼县2005201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由37015万元增长到88400万元,年均增速基本维持在11.1%以上,增长速度与省、州基本持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卓尼县发展基础薄弱,2011年卓尼县生产总值仅占全州(813524万元)的10.8%,卓尼县由于处于偏远山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优势对外资吸引力较弱、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仍比较严重。2、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卓尼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5189元增长为11650元,年均增长13.82%;20052011年间,卓
17、尼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如:2011年卓尼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全州平均水平(10238元)的113.78%,为全省平均水平(13188.55元)的89%,为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的60.9%;低于全州、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2011年,卓尼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05元,比上年增长15.8%;尽管近年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然而,2011年卓尼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州平均水平(3106元)的90.3%,全省平均水平(3308元)的84.8%,为全国平均水平(5119元)的54.8%;低于全州、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3、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近年来,
18、卓尼县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首先,就业形势趋好。2011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43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5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第二,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征缴额达到799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征缴额122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79611人、参合率96.83%。启动了农民养老保险,对符合条件的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人每月发放60元养老生活补贴。积极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县城乡最低保障线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84元、100元。第三,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卓尼县科技投入达4万元。第四,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1年末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204张
19、,卫生技术人员518人。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改造,完善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稳妥处置和预防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疫情。积极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免费为167例白内障患者、 例唇腭裂患者进行了手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末拥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8770人,专任教师540人;小学95所,在校学生11711人,专任教师825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27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了卓尼县独立高中柳林中学,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改造。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2011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63人,比2010年增加19人,按万人比列全州第6位。4、城乡统筹能力不断增强201
20、1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11969万元,占整个工业增加值(24609万元)的48.6%。全年生产建材砖2402万块,同比增长8.88%,洮砚石开发6514方,同比增长29.96%;发电量120674万千瓦时,增长29.3%。图13 卓尼县20052011年三产结构比变化图2011年卓尼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47.0:9.0:44.0调整为29.6:28.2:42.2。由图13可以看出,卓尼县近年来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攀升,并从2008年以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资源、能源基础卓尼县总国土面积5419.68平
21、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比全州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虽然卓尼县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相比于甘南州其他县市较高,但经营粗放,单产低,土地利用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卓尼县地质结构复杂,地下矿藏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锌、汞、大理石、石灰石、洮砚石等10多种。1、赛日欠金矿位于卓尼县西南部与碌曲县接壤部位,地理坐标为东径10248一10310,北纬3418一3423,交通有新修的江迭公路从矿东部通过。主要矿区12公里为简易公路共探明地质储量:金4166.25公斤,银64.7万公斤,铅3.33万吨(333+334)、锌4.17万吨、锑1.43吨,属浅剥蚀矿、地表有一定氧化带
22、,主矿体、富矿体多为盲矿(隐伏矿或半隐伏矿),矿化产于碎裂岩中。2、宝石山铁矿位于卓尼县正北,直距55公里,于康多乡水磨川北6.2公里。矿区至卓尼康多乡10公里为山间小路,由康多至县城有正式公路,行程75公里。矿体产于下二迭统变砂岩、大理岩与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体接触带矽卡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条带分布,断续长800米,厚140米,埋深270米。矿石为磁铁矿及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品位:TFe2041.92。矽卡岩型。远景储量67.8万吨,表处20.45万吨,储量已审批。3、藏布沟铁矿位于卓尼县北7度东,直距54公里,水磨川北东6.2公里。矿体产于上二迭统板岩、灰岩与燕山早期藏布沟石英闪长岩岩
23、株的外接触带,见含矿矽卡岩带一条,长150米,宽60余米。矿体呈细脉状、团块状产出,长约30米,宽约1米。矿石为磁铁矿、黄铜矿、品位:TFe平均3856,一般24.9547.87。矽卡岩型。4、牙子沟多金属矿位于卓尼县洮砚乡家麻沟村东北约2公里。矿体产于下石炭统石英砂岩中,矿化范围较广,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共分八个矿化段,14矿化段以黄铜矿为主。5矿化段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7矿化段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6.8矿化段仅见到孔雀石,有大量散浸状黄铁矿。品位:1矿段:Cu0.035,2矿段西部:Cu0.232.45,5矿化段:Pbl3.6817.36,znl.3 010.0。沉积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南 卓尼县 循环 经济 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