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
《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承办单位:市农业科学院项目建设地点:市 区 镇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可研报告编制时间:二0一五年一月目 录第一章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11.2项目位置11.3项目建设内容1.4建设工期11.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31.6效益分析31.7 结论4第二章 项目区52.1 自然概况52.2 项目区基本情况82.3 社会经济状况9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3.1 市农科院科研工作的制约因素1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3第四章 建设规模和规划设计164.1 指导思想164.2 选项原则164.3 建设标准164.4 建设规
2、模174.5规划布局17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15.1投资估算215.2 资金来源构成及筹措方案21第六章 项目进度实施计划23第七章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247.1社会效益评价247.2生态效益评价25第八章 组织实施和项目管理278.1 组织机构设置278.2 项目管理278.3 项目招投标28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节能319.1生态影响分析评价319.2 环境质量影响分析评价319.3节能措施33第十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3410.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体评价3410.2问题与建议3410.3附件34第一章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1.2
3、项目承办单位:市农业科学院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1、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文件2、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3、市农业科技“三十工程”实施方案及关于实施“金地计划”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5、其他有关文件及委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1.2项目位置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位于市卧龙区潦河镇南2.0公里(原区良种繁育场),西、北与清凉寺村接壤,东、南与刘谢营村接壤,临近潦英公路。幅员面积550亩,耕地面积505亩,建设用地面积38亩。1.3 项目建设内容将550亩试
4、验基地改造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豫西南地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现代农业成果引进、熟化、配套的基地。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平台。(一)农业、水利设施(1) 田间道路:主干道路1条,宽8米,长630米;机耕支路3条,宽7米,长1600米,合计24亩。(2)水利设施安装50KVA变压器1台,机电井5眼,配套架设输电线路2.8km,地下灌溉暗管1800米。排水沟渠2.5公里,涵桥设置4座。(3)固定围墙沿试验基地四周边界须修建固定围墙2700m,规划在基地自然边界南、西、北三面修建内墙外沟连体围墙,东面修建实体围墙。围墙地上高度2.2米,上边安装角铁钢丝网。(二) 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
5、片区占地20亩。集中建造现代农业设施和装备。其中包括:人工气候室、连栋温室、节能型日光温室、光伏电温室、拱棚。(三)附属农业设施(1)挂考室:两层建筑物,长42米,宽12.4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2)晒场:5000平方米(3)机务库:主体钢架结构,约500平方米。(4)中试仓库:占地约5.5亩。用于种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四)综合楼。占地9亩,主楼为四层建筑物,两侧附楼为两层建筑物,主楼长79.2米,宽9米,附楼长16.2米,整体建筑物面积约4100平方米。(五)职工公寓:占地9亩,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六)良种场安置区: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做为良种场办公及部分职
6、工居住场所。1.4项目工期项目建设期为2年,即2015年-2016年,2016年底完成项目的全部建设内容。1.5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400万元,综合楼、挂考室、职工公寓总建筑面积 m2预算投资 万元左右。农业、水利设施投资 万元,设施农业投资 万元,附属设施建设投资 万元。1.3.2 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4400万元,全部为市财政支付。1.6 效益分析近年来,农科院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达120余项,其中有20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撰写并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培育出了35个农作物新品种。重点推广10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和5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系),在农业生产中产生了数百亿的社
7、会、经济效益,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市场发展的背景下,农科院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农业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都市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提升项目区的营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健全了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更会大大改善农业科研的硬环境,促进更多、更高档次的科研项目进入和展开,对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能促进和完善农业科研机构的教育培训、示范带动、辐射发展的作用,为区域及豫西南的农业发展起到核心影响和孵化型、发动机的作用。1.7结论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成功建设,必将极大地改善试验田
8、的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试验示范田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辐射作用;实现科研、示范、科技推广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管理方式创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本项目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市农业产生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一、市的社会概况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盆地中部,是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交流中心。近几年来,城市建设围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旅游中心”的目标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品位及综合功能明显提高。截止2013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
9、方公里,2013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常住人口140万。市自然资源丰富,地域广阔,是鄂、豫、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农业基础雄厚,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水力资源有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白河水系等,南水北调工程为市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是全省的农业大市之一,农业基础较好,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正常年景,以全省12.9%、全国0.7%的耕地,生产全省11%、全国1%的粮食,全省20%、全国4%的棉花,全省13%、全国2%的油料。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二、自然环境条件1、地理位置市中心城区位于盆地中心
10、汉水支流白河上游,北倚独山,西部是著名的风景区卧龙岗,地理坐标为北纬32573307,东经1122111238,全境东西长263Km,南北宽168Km,总面积2.66万Km,建成区面积150Km.2、地形地貌市中心地区北面有独、蒲二山为北屏障,西北有紫山、唐山等孤山环抱,西部有麒麟、卧龙二岗横穿南北。市地形总的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垄状丘陵,北部为基岩残山独山,东部为白河冲击平原。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剥蚀残余山地、洪积垄状丘陵、洪积坡积裙和冲积平原四种地貌形态。除西部垄岗地带标高在130-150m之间外,其它大部分均在120-130m之间(黄河高程系)。3、地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河流堆积层,土层
11、大部分为砂质粘土,部分地段有砂岩出露。西部低丘缓坡地带,地貌上属盆地中的垄岗地带边缘,地基土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系统洪积和湖相沉积层,自上而下,分亚粘土、粘土、亚粘土,承载力为0.20.3Mpa。4、气象气候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日照时数1897.9-2120.9小时,年无霜期220-245天。5、地面水系是全省最大的北方水域,具有明显的过渡
12、性气候特征,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占总面积的21%、30.6%和48.4%。有林地面积1094万亩,占全省的33%;水域面积270万亩,水资源总量85.2亿m3,水资源蕴藏量、亩均水量和人均水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也是淮河的源头,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淮河水系。6、地下水市处在全新统河谷阶地水文地质区中心地段,地质情况较为优越。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埋深一般在6m左右,含水层在20m上下,地下水主要受降雨及白河水侧渗补给。是市的主要供水水源。7、土壤据1980年土壤普查,土壤总面积16.74万亩,有黄棕壤、潮土和砂礓黑土三个土类,四个亚类,六个
13、土属,二十个土种。黄棕壤12.2万亩,占郊区土壤面积的72.9%,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的缓丘岗坡地带;潮土4.2万亩,占郊区土壤面积25.2%,主要分布在白河西岸和南岸的平坦阶地上;砂礓黑土0.3万亩,零星分布在七里园的平坦地带。8、地震条件根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1997年编制的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市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2.2项目区的基本情况2.2.1项目区位置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位于市卧龙区潦河镇南2.0公里(原区良种繁育场),西、北与清凉寺村接壤,东、南与刘谢营村接壤,临近潦英公路。幅员面积550亩,耕地面积505亩,建设用地面积38亩。2.2.2 水文气象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属
14、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候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适宜开展农作物品种研究和生产。2.2.3 地形、地貌和土壤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位于盆地中部冲积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以黄褐土为主,土壤pH为6.57.0,有机质含量为1.01.5%,速效养分N、P、K含量分别为6575mg/kg、1520 mg/kg、150200 mg/kg,耕地基础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基础肥力中等以上,土壤质地、结构具有盆地的代表性。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作业
15、。2.2.4 水资源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水资源为地下水。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地下水较丰富,为保持地下水的生态平衡,主要开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尽量不动用地下水静态资源量。 2.3社会经济状况2.3.1 人口和劳力市农科院编制总数197名,科技人员82人,技术工人115人。市农科院拥有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研究员职称7人,副研究员26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22人。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劳模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从事专业涵盖农作物育种、栽培、植物保护、农业化学、土壤化学、蔬菜园艺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广,职称结构合理。试验技术工人初、
16、中、高及技师级别人才完备,科研辅助力量充足。2.3.2 土地利用现状市农科院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内的土地在未划拨给市农科院时属区良种繁育场,为国有土地。一直以家庭分散种植为主,粗放经营、农业产量不稳、年际变化大,农田基础设施老化、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2014年9月18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下达会议纪要,决定划转区良种繁育场现有全部国有土地归市农科院使用,用于建设市农科院新试验示范基地。2.3.3 基础设施项目区内现有道路为生产用路,无硬化。有机井3眼,无配套电机、管网。排水沟渠不完善。现有办公区和职工住房区占地38亩,房屋老旧,多数已为危房,必须拆旧重建。 潦英公路从项目区东侧通过,交通十
17、分方便。农村电网布局,电力供应不存在问题。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市农科院科研工作的制约因素市是农业大市,农业科研工作尤为重要。独特的盆地气候决定了农业科研在全省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建国初期,市农科院共有科研用地二千余亩,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逐年减少,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建设框架逐步拉大,科研用地完全变为城市规划主控区,并全部占用。2006年,市政府为我单位在区溧河乡征用了380亩农业用地暂时解决了我院无科研用地和基地的困局。但是,随着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改变,我院位于高新区的试验基地已经影响了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市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18、,也制约了市农科院科研创新以及与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园区、西北农大、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及项目推进。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 建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保证科研试验正常进行的需要。科研是基础,是本项目最根本功能。市农科院作为重点市级农业核心科研机构,担负着以盆地为中心的豫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重任。农业科研的育种、试验、示范一切工作都离不开试验田,离开科研耕地,科研工作必将成为无本之木。3.2.2建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保障国家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各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常开展的基础。多年来,市农科院一直承担着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创新项目和农作物新品种
19、区域试验等工作,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运行等试验、任务。高标准地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将是我院承担或争取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重要载体和窗口。3.2.3 建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辐射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通过实施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将适宜本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模式、新经营理念辐射及豫西南周边地区。为尽快把建设成为国家优质粮食主产区、豫鄂陕毗邻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中原生态友好农业发展先导区奠定基础。3.2.4 建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的需要。不断完善配套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培肥基础地力,使试
20、验示范基地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的标准;加强配套集成技术的普及应用,将园区建设成现代化农业科研、示范的基地和窗口。完成市政府要求的将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高标准现代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任务。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 土地资源比较条件好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位于盆地中部冲积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以黄褐土为主,土壤pH为6.57.0,有机质含量为1.01.5%,速效养分N、P、K含量分别为6575mg/kg、1520 mg/kg、150200 mg/kg,耕地基础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基础肥力中等以上,土壤质地、结构具有盆地的代表性。有利于开展各项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工作。3.3.2
21、技术力量条件市农科院拥有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研究员职称7人,副研究员26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22人。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劳模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从事专业涵盖农作物育种、栽培、植物保护、农业化学、土壤化学、蔬菜园艺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广,职称结构合理。试验技术工人初、中、高及技师级别人才完备,科研辅助力量充足。3.3.3 科研管理体系及试验设施手段市农科院内设小麦、棉花、农综、秋作物、植保农化、园艺、科旺种苗公司等研究及示范推广机构。办公及科研仪器设施齐全,拥有重点试验室、质检室等基础研究机构,配套有土壤三相仪、离子机、
22、光度计、分析天平、赖氨酸粉碎机、蛋白质分析仪、旋光仪等先进成套技术和试验分析设备,可从事农作物品质测定、土壤化验分析、化学农药监测、种子鉴定及加工各项工作。3.3.4 丰富的研究项目、课题支撑多年来,市农科院一直承担着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创新项目和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等工作,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运行等试验、任务。目前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项,35个专题;其中国家“863计划”3项,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项。现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3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承担并完成市“金地计划”、“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农业 试验 示范 基地 项目 建设 可行性研究 报告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