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doc
《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员编号: 年 级: 课时数: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教务长签名及日期课 题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授课时间: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学阶段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2掌握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重点、难点1三种分散系的比较2胶体的制备3生活中胶体的形成和应用考点及考试要求1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内容本章共分为三节,整个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具体内容包括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胶体三部分知识;第二部分即第二节:离子反应,具体内容包括有关电解质电离的问题酸、碱、盐的含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反应实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第三部分即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含义,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知识点一、简单的分类和应用1分类的概念把大量的事物按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就是我们最为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分类法。2分类的目的分类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不仅能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物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3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分类对象分类依据
3、所分种类物质成分是否单一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元素是否单一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不同的化学性质酸碱盐和氧化物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目的多少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4两种重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某些盐的分类)(某些碱的分类)练习1 将CO2 SiO2 SO2 Al2O3 CuO 几种物质按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进行交叉分类(2)树状分类法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的说就是分类后的各类事物在分类的多层次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将分成的事物排列起来所呈现的形状像树冠一样。(化合物树状分类举例)练习
4、2将中学化学中学过物质进行分类?知识点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 概念:把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2组成: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3分类 (1)按照分散质、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分为9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即分散程度的不同,把分散系分成三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分散系 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100nm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什么是胶体?清晨当太阳升起时,你漫步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缕缕阳光穿过林木的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美丽的景象吗?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
5、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直径是1100nm的分散质分散到分散剂中的到的体系4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 100nm 100nm 分散质粒子结构 分子、离子 少量分子的集合体 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 固体小颗 粒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 液体小液 滴 特点均一、透明均一、透明、较稳定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稳定性稳定介稳性不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不能实例食盐水,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泥水、石灰乳油漆注: 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是各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胶体可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法分
6、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法分离和提纯胶体。练习3(山东五莲20092010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nm1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是溶液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不能透过半透膜不能透过滤纸静止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AB C D练习4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悬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B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C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D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点拨】解答本题可以从体系中组成微粒的粒子大小、性质、溶解度等方面考虑练
7、习5下列各组物质制成的分散系中,属于胶体的是()A蛋白质溶于水 B白磷溶于CS2 C高锰酸钾溶于水 D硝酸银溶液中加过量氨水 练习6胶体的本质特征是()A丁达尔效应 B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粒子直径为1100nm D外观均一、透明练习7有关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沉淀C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胶粒的大小决定的 D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直径小于1nm3【解析】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为1nm100nm,因此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可透
8、过滤纸,胶体放置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沉淀。 【答案】CA 悬浊液可过滤分离 正确 B 有些物质如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存在溶解度的限定 错误 C 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不同温度下则不一定,如Ca(OH)2溶液,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不指明温度,浓度大小不确定 错误 D 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正确 4【答案】A、D5【答案】A6【解析】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答案】C7【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粒直径在1100nm之间;胶体通常不易沉淀,是一种介稳体系,B项是正确的;胶体产生丁达尔
9、效应,是因为胶体的粒子直径在1100nm,能使光发生散射形成的,故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C 【点拨】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分散系,胶体粒子直径的大小(1100nm)是这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胶体的这种特殊性,使得胶体表现出许多特殊性质。知识点三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1胶体的制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Fecl3+3H2O=Fe(OH)3(胶体)+3Hcl向洁净的烧杯中加入25ml的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N
10、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将水玻璃Na2SiO3(aq)滴加到1molL1的盐酸中,边加边振荡,可得H2SiO3胶体注意:Fe(OH)3胶体制备应用FeCl3的饱和溶液、煮沸等条件练习8用下列方法制备胶体:0.5mol/L的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的硫酸混合振荡;把2mL 1mol/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把1mol/L NaOH溶液滴加到1mol/L FeCl3溶液中,可行的是()A B C D【解析】中H2SO4溶液浓度太大,只会生成BaSO4沉淀,得不到BaSO4胶体。中是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正确方法,可
11、行。中NaOH与FeCl3浓度都太大,生成Fe(OH)3的量太多,而得到Fe(OH)3沉淀。 【答案】C 【点拨】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的一种分散系,制备胶体,必须控制分散质颗粒的大小,故操作时要顾及溶液浓度、反应条件、滴加量及滴加顺序。2通过实验探究胶体与溶液的性质比较分散系光束照射时的现象Fe(oH)3胶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出现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分散系过滤后的现象Fe(oH)3胶体胶体全部通过滤纸,无残渣,滤液仍是红褐色泥水滤纸上有泥沙,滤液澄清透明 3胶体的性质性质定义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布朗运动胶体微粒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即布朗运动电泳在
12、直流电场中,胶体微粒会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电泳胶体的聚沉胶体是相对稳定的,当改变某种条件,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分散出来注:(1) 丁达尔效应能证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范围(1100nm),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2) 胶体的提纯渗析:渗析是根据胶粒大小特征和半透膜的性能而采用的特殊方法,可将混在胶体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除去从而提纯和净化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3)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4)布朗运动:在胶体中,分散剂的微粒
13、在每一瞬间从不同的方向碰撞胶体微粒,使得胶体微粒的运动方向不断地改变。同时,同种胶体微粒所带电荷相同,胶体微粒相互靠近时也产生斥力,从而使胶体微粒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即布朗运动。这也是胶体相对较稳定的一个因素。(5)使胶体聚沉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而沉淀。例如,由豆浆制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入CaSO4使豆浆中的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从而使胶体发生聚沉而制得胶冻状的豆腐加热胶体或搅拌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而沉淀。例如,将Fe(OH)3胶体加热即可使其聚沉。 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少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
14、粒而沉淀。例如,利用明矾净水的原理即为明矾溶于水后得到Al(OH)3胶体,其胶粒带正电荷,故能吸附水中一些带负电荷的胶体的胶粒发生聚沉,而起到净水的效果。练习9现在有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甲同学:向mol/L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的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ml的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利用的胶体性质是 (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相反和的胶体微粒,能使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额利用所指的的氢氧化铁
15、胶体进行了下列实验将其装入U型管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或 “负”)电荷向其中加入Na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答案】(1)丙 (2)用一束光照射的到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 (3)正 有褐色沉淀生成练习10从聚沉、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中,选出适当的词语填入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1)在肥皂水中透过强光,可看到光带,这种现象称为_;(2)在Fe(OH)3胶体中加入(NH4)2SO4,产生红褐色沉淀,这种现象叫做_。 【解析】(1)肥皂水中透过强光,看到光带,此现象为丁达尔现象;(2)Fe(OH)3胶体中
16、加入电解质(NH4)2SO4时发生聚沉【答案】(1)丁达尔现象(2)聚沉【点拨】本题从多角度重点考查了胶体的性质等知识,是一个思维发散的综合题性题目,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练习11(2009全国理综卷7)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解析】A项胶粒带电,而胶体是电中性的。B项,溶液中溶质若是非电解质,通电时不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
17、不带电时,不向某一极移动。C项溶液中溶质粒子运动也无规律。D项,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故选D。 【答案】D知识点四:胶体的应用(1)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材料和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胶体有关。如:土壤的保肥、工业除尘、明矾净水等。(2)在医学上,越来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治病,如:血液透析等。 (4)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胶体知识。如:制豆腐、不同品种的墨水不能混用等。(5)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练习11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
18、固而减少失血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解析】A项为FeCl33NaOH=Fe(OH)33NaCl,即生成沉淀而非胶体,血液是胶体,B项是胶体的聚沉。C项为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项为血液的渗析,有毒物质可透过半透膜与血液分离,而血液中蛋白质等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仍留在血液中。 【答案】A练习12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有关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A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B将FeCl3饱和溶液滴到沸水中,得到红褐色胶体C在NaCl溶液中加入KNO3溶液看不到沉淀D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可能发生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分类 讲义 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