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知识教学文案课件.ppt
《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知识教学文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知识教学文案课件.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班教材,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知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12.07.10,目录,一、辐射防护简介 1.辐射防护的含义(1)什么是辐射(2)辐射的分类 2.辐射防护简史 3.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和 目的 4.辐射防护的知识体系二、辐射物理基础 1.放射性现象(1)原子结构(2)核素的表叙(3)同位素和核素(4)术语 2.放射性衰变及机理(1)衰变(2)衰变(3)衰变,3.放射性衰变规律(1)放射性衰变的规律(2)放射性活度的衰减规律(3)半衰期T1/2(4)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4.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 作用(2)X、射线与物质的相
2、 互作用(3)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几种不同射线在穿过物质 过程中穿透力的比较 6.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内、外照射的防护措施(1)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2)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目录,三、辐射来源及其影响四、辐射的健康效应 1.概述 2.电离辐射的健康效应(1)随机性效应(2)确定性效应(3)胚胎和胎儿的辐射效应(4)非癌症疾病 3.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1)物理因素(2)生物因素五、辐射防护的量 1.电离辐射基本量及其单位(1)放射计量学量(2)相互作用系数与相关量(3)剂量学量(4)放射性活度(5)衰变纲图 2.常用辐射剂量学的,(1)吸收剂量(2)比释动能(3)照射量(4)吸收剂
3、量、比释动能和照 射量的区别3.常用辐射防护的量(1)与个体相关的辐射量 A.当量剂量 B.有效剂量 C.待积当量剂量与待积有 效剂量(2)与群体相关的辐射量 A.集体当量剂量 B.集体有效剂量(3)用于环境和个人监测的 ICRU量 A.周围剂量当量 H*(d)B.定向剂量当量 H(d,)C.个人剂量当量 Hp(d),(1)什么是辐射?,辐射是指以电磁波或高速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的统称。(热辐射、核辐射等),(2)辐射的分类,1.辐射防护的含义,一、辐射防护简介,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2.4eV,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能量大于12.4eV,如
4、X射线、射线、中子、射线、射线等,电离辐射粒子的能量在12.4eV以上(相应于电磁辐射频率在3000THz以上),这个能量下限是使空气等典型材料发生电离所需的最低能量。移动电话 800-1800 MHz 0.01 eV。,与物质相互作用,能产生直接电离粒子的中性粒子,如中子、光子等,称为间接电离粒子。由间接电离粒子组成的辐射称为间接电离辐射。,直接电离辐射 directly ionizing radiation,具有足够动能的、碰撞时能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粒子、重离子等,称为直接电离粒子。由直接电离粒子组成的辐射称为直接电离辐射。,间接电离辐射indirectly ionizin
5、g radiation,直接电离辐射与间接电离辐射,常见的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X射线,射线,粒子,粒子,质子,中子,带电粒子,不带电粒子,粒子辐射,电离辐射的分类,伦琴(Conrad Roentgen 1845-1923),Frau Roentgens Hand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照片1895.12.22,Nobel Prize in 1901,1895,伦琴(Roentgen)发现 X 射线,2.辐射防护简史,1896,贝克勒尔(Becquerel)发现铀(Uranium),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室观测到放射性现象。,Nobel Prize in 1903,1897
6、,汤姆生(Thomson)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1898,居里夫妇发现钋(Polonium)和镭(Radium),同位素的工业应用,Nobel Prize in 1903 and 1911,1898,卢瑟福(Rutherford)在“贝可勒尔射线”中发现了、粒子,后来证实了射线是氦原子核,射线是电子。1908年获诺贝尔奖。,1932,查德威克(Chadwick发现中子1935年获诺贝尔奖。,1900,法国化学家维拉尔德在镭源的射线中发现 射线,重点调查对象包括:职业性受照射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1)放射事故受害者调查;(2)出生前受X射线诊断照射的流行病 学调查;(3)高辐射本底地
7、区居住者的流行病学 调查;(4)原子弹、氢弹、切尔诺贝利事故受 害者跟踪调查。,对辐射损伤的调查,迄今为止的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证明:在低剂量下,唯一潜在的辐射危害是致癌。遗传危害未见增加。低于职业性剂量限值的辐射水平的长期慢性照射,是否会增加恶性肿瘤尚不明确。出生前诊断性X射线的照射量,是否能增加出生后的小儿癌症的发病率,尚有争议。高本底地区居民流行病学的调查,均末证实遗传危害的增加或恶性肿瘤较对照群体有过多的发生。,调查结论,从百余年来辐射对人类损伤简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出,造成人类损伤和死亡的辐射事故几乎都是由于错误的应用以及缺少专业知识和技术造成的。所以,系统学习辐射防护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
8、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百余年来辐射对人类损伤简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出,造成人类损伤和死亡的辐射事故几乎都是由于错误的应用而造成的。所以,系统学习辐射防护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核科学研究和核能为造福人类的实践则留下安全的记录。这是因为人们认识核能的初期就意识到了它的损伤作用。其后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辐射防护体系和医学监督制度。,“事实上,在人类身体里就可以找到天然放射性核素。我们的身体平均每分钟要经历几十万次的核衰变。”,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博格,人与原子,其实辐射也没那么可怕!,辐射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对伴随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和环境提供合适的保护。具体来讲
9、,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程度。基本任务是既要保护环境,保障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的安全和健康,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产生辐射照射的必要活动;提高辐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以促进核科学技术、核能和其它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3.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和目的,4.辐射防护的知识体系,(1)原子结构,原子模型,1.放射性现象,二、辐射物理基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和质子 统称为核子(nucleon)。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量为e,与电子电量相 同,符号相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中子质量 略大一些。,原子核的表
10、示符号:AZXN X为元素符号,A=N+Z 为核子数,N为中子数,Z为质子数,即原子序数。,ZP APN原子质量数(A)质子数(P)中子数(N),核素符号X与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系,当元素X确定时,这个X就是Z,所以就将,简化成,(2)核素的表叙,(1-1-2),同位素实际上就是Z相同而A不同的各核素的总称。同位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例如(氕)、(氘)、(氚)。,它们都在第一号位置,所以记作1H,由于质量数不同,在左上角表示,,氕原子核内仅有一个质子即氢,氘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一个中子,氚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二个中子,(3)同位素和核素,简写成1H、2H、
11、3H。,核素(nuclide)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 种原子核或原子称为核素。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有一个不同,就是 不同的核素。A同,Z、N不同。同量异位素。N同,A、Z不同。同中子异核素。Z同,A、N不同。同位素。A、Z、N同,能态不同。同质异能素。,(4)术语,什么是放射性?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H.Becquerel)首次发现放射性现象。当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数失去一定比例时,就处于不稳定状态,核素可以自发地发生核衰变,变成一种新的核素,同时放出一条或多条射线,这种特性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种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2.放射性
12、衰变及机理,放射性现象是由原子核的变化引起的,与 核外电子状态的改变关系很小。,电场对镭射线的分解,(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而变为另一种 原子核的过程称为衰变。原子序数Z减2、质量数A减4。式中,X代表衰变前的母核;Y代表衰变后的子核;Q表示衰变能。,超铀元素会发生衰变。例如234U、235U、238U、238Pu、239Pu、241Am等。,从母核中射出的4He原子核,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238U 234Th+4He,放射性母核,衰变 238U 234Th,衰变 241Am 237Np,衰变就是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粒子的衰变。而常见的衰变是衰变,即发射负电子(e)的衰变。负电子带有1个
13、单位的负电荷,其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为1/1840个原子质量单位)。因此,原子核在进行衰变之后,它的质量数(A)保持不变,原子序数(Z)增加1。表示衰变的式子即为:,(2)衰变,原子核内质子相对缺少时,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 子,同时从核内释放出的电子的过程。,3H、90Sr等都是会放出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质子转变成中子,并且带走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转变成质子,并且带走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衰变,衰变14C 14N,衰变 3H 3He,正衰变11C 11B,衰变时由原子核内发地出粒子,粒子的 质量与电子的质量相同,但带有一个单位的还正电 荷。可以把衰变看作原子核内一个质子
14、转变成 一个中子时发射出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即,衰变,发生衰变时,母核和子核的质量数相同,但子核的原子序数小一个单位:,原子核内中子相对缺少时,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 子,同时从核内释放出的正电子(positron)的过程。,轨道电子俘获(EC)为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的过程,其结果是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和一个中微子,简称EC衰变(orbital electron capture):Pe n 轨道电子俘获的过程可表示为:,轨道电子俘获过程释放的能量,其中i为电子的轨道结合能。有些放射性核素能满足产生衰变条件,同时也可满足衰变和电子俘获条件,所以它们可以发生、衰变和轨道电子俘获三种过程。,轨
15、道电子俘获,电子俘获,电子,电子俘获7Be 7Li,会产生特征X射线或俄歇电子,有些核素在进行、-、+、或EC衰变时,处于激发态的子核在向基态跃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即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即为衰变。,(3)衰变,衰变,99mTc 99Tc+(E 0.140MeV),T1/2=6h,1、光子是从原子核中发射的;2、常常伴随在、衰变 之后;3、单能;4、射线的能量与原子核相 关。,射线特点,衰变3He 3He,有时原子核发生跃迁时不发射光子,而是把多余的能量交给核外绕行的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它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放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电子的能量
16、是固定的,近似于光子的能量。内转换电子发射后,原子的某一轨道上留下一个空穴,这个空穴通常由外层轨道电子跃迁填充,由于不同轨道上电子结合能不同,电子跃迁过程中发射特征X射线。由于内转换电子的与结合能是唯一的,且同时发射特征X射线,故不会与衰变产生的电子相混淆。,衰变内转换,3.放射性衰变规律,实验结果,N0为t=0时刻氡的原子核数,N 为t时刻的氡原子核数。,衰变规律:以一定的规律衰减,放射性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与物理和化学性质无关,与外界温度、压力、机械运动等无关;统计规律:对一个特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的精确时间是无法预测的;但对足够多的放射性核素的集合,服从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17、;满足质量-能量转换关系满足能量守恒、动量守恒。,(1)放射性衰变的规律,放射性衰变的统计规律,由于微观世界的统计性,不能预测某一原子核的衰变时刻,但可以统计得到放射源中总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的减少规律;具体到每个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来说,就是服从一定规律进行衰变的一个随机事件,可以用衰变概率表示。,单一放射性的负指数衰减规律,222Rn的衰变曲线,实验发现,放射性核素 放出一个粒子,变成,而 的数目每4天减少一半。,(2)放射性活度的衰减规律,放射性核素的核衰变服从负指数规律。任何放射性核素,不管放射任何射线,也不管放射性衰变的快慢,都服从负指数规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A=Aoe-t 式中:Ao
18、在t时,即原始的放射性核素 的活度,Bq;A在t时刻,该放射性核素经核衰变 后剩余的活度,q;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1/s;t经过的时间,s。,1Bq=1s-1,规定 即每秒衰变1次为1贝可。,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SI)是s-1,称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用符号Bq表示。,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变化,51,半衰期T1/2:原子核数目减少一半的时间,衰变特性,放射性活度是衰变数,不是发出的射线数;(137Cs:、)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单位:居里(Ci);1Ci相当于 1g镭的放射性活度,几点注意,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过去也称放射性强度。它是表征放射性核素特征的物理量之一。,(3)半衰期T1/2,半衰
19、期:放射性核数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记为T1/2。,即:,量纲为:t,如s,h,d,a,放射性活度(Activity),即:,定义:,则:,活度定义: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以A表示,表征放射源的强弱。,(4)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现今对大量的放射性原子核进行各种测量,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了便于使用和查阅,已汇编成“衰变纲图”。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衰变纲图提供的资料,选取有用的数据。下面二张衰变图分别为60Co与137Cs的衰变纲图。箭头向右表示Z增加(箭头向左表示原子序数Z减少)。箭头线上标示了放射粒子的类型及其动能或者动能最大值。图中百分数代表该种衰变所占的比例(又叫分支
20、比)。粗实线的态代表原子核基态。所示年月即为T1/2数值。,(5)衰变纲图,60Co及137Cs的衰变纲图,带电粒子的种类和物理性质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 过程,(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带电粒子,电子:核外电子,射线:原子核发出的高速电子,质子,粒子,带电粒子种类:,带电粒子的种类和物理性质,电离辐射作用于物质,所引起的某些物理、化学变化,或作用于生物体时所产生的某些生物效应,几乎都是通过带电粒子把能量传递给物质所引起的。,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过程,电离和激发,核反应,化学变化,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21、,韧致辐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复杂的,主要过程有电离和激发,弹性散射和韧致辐射。其他过程有湮没辐射、契伦可夫辐射、核反应以及引起物质化学变化。,带电粒子主要通过电离和激发过程损失能量,其次是通过韧致辐射。这两种过程构成了带电粒子在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当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粒子与原子轨道电子发生库伦作用时,把本身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如果轨道电子莸得的动能足以克服原子核的束缚,逃出原子壳层而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电离。电离后的原子带正电荷,它与逃出的自由电子合称为离子对。如果轨道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使原子处于激发态,此过程称为激发。处
22、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将通过跃迁到高能级的电子自发地跃迁到低能级而回到基态。多余的能量可以以X射线的形式放出。此种X射线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它等于电子跃迁的两能级之差,称之为标识X射线或特征X射线。,电离和激发,带电粒子,轨道电子,库仑相互作用,电离,激发,电离和激发,线碰撞阻止本领:带电粒子在介质中每单位路径长度上电离损失的平均能量。,质量碰撞阻止本领:线碰撞阻止本领除以密度,消除密度的影响。,碰撞阻止本领,带电粒子在电离和激发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是通过带电粒子和轨道电子的库伦碰撞产生的,这称为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或电离损失。,当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从原子核附近掠过时,它会受到原子核库仑场的作
23、用而产生加速度。在库仑场中受到减速或加速的带电粒子,其部分或全部动能,将转变为连续谱的电磁辐射,这就是韧致辐射,这种形式的能量损失,称为辐射损失。,韧致辐射,韧致辐射和辐射阻止本领,韧致辐射,辐射损失 Z z2/m2,其中:Z 物质的原子序数;z 带电粒子的电荷数;m 带电粒子的质量。,在同一物质中,粒子能量的辐射损失比能量相同的电子约小107倍。因此,重带电粒子的辐射损失可忽略不计,主要考虑电子的辐射损失。,辐射损失与 成正比,表明物质的原子序数越大、带电粒子的电荷数越多,辐射损失越大。它与带电粒子的质量 成反比,表明带电粒子的质量越大,辐射损失越小。,在防护射线时,为减少韧致辐射的产生,必
24、须内层用低Z材料来防护射线,然后在外层再用高Z材料来防护韧致辐射。,E10MeV,主要是电离损失和辐射损失:,重带电粒子,辐射损失可以忽略。,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一切能量损失,用总质量阻止本领来表示。总质量阻止本领S/定义为带电粒子在密度为的介质中,穿过路程dl时,所损失的一切能量dE除以dl而得的商。,总质量阻止本领,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D.瑞利(相干)散射 E.光核相互作用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前三个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相互作用会将能量转移给电子,然后,电子沿其径迹在许多次库仑力(通常是很小的)相互作用中将该能量给予物质。,概述,在x和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类型中,有五种相互作
25、用类型是在放射物理中所必须考虑的:,A.光电效应,B.康普顿效应,C.电子对效应,(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的主要过程,A.光电效应,光电子动能:,EehBi(iK,L,M),能量为 h的光子通过物质时,与原子内壳层的一个轨道电子相互作用,把全部能量传递给这个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常称光电子),这种效应称光电效应。,在光电吸收过程中,入射光子在与吸收物质原子的相互作用中完全消失,代以一个有相当能量的光电子从原子某一束缚壳之层发射出来。光子是与原子整体相互作用,而不是与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原子吸收了光子的全部能量,其中一部分消耗于光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辐射 安全 防护 基础知识 教学 文案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