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全套讲义课件.ppt
《路基路面工程全套讲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工程全套讲义课件.ppt(1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路基路面工程,Subgrade and Pavement Engineering,-1-,路基路面工程学时安排,1 绪论 2学时2 行车荷载的分析 3学时3 自然因素的影响 3学时4 材料的力学特性 4学时5 一般路基设计 6学时6 路基稳定性分析 4学时7 挡土墙设计 6学时8 柔性路面结构设计 6学时9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6学时10 路面状况的调查和评定 2学时11 路基建筑 2学时12 路面建筑 2学时总复习 2学时,第一章 绪 论Introduction,路基路面的定义:路基路面是道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本章学习要求:(1)明确路基路面的功能和对
2、它们的基本要求(2)了解路基路面的断面构造(3)懂得路基路面设计与建筑要解决的问题及其途径,路基的定义:路基是在地表按照道路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路面的定义:路面是在路基顶面行车部分用各种坚硬材料铺设的层状结构物,1.1 路基路面的功能和要求,对路基路面的要求(1)路基整体应稳定牢固;正确选定路基的断面形状和尺寸,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和加固措施,(2)路基上层应密实均匀;基上层部分最好选用良好的土填筑,要注意充分压实,必要时,设置隔离或采取其他处治措施,(3)路面结构应坚硬耐久;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采取合适的材料组成和结构措施,使路面结构在不利季节仍足够坚强和稳定,
3、(4)路面表面应平整抗滑。要合理选用路面结构、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经常及时的养护来获得平整的路面;抗滑性可通过选用坚硬、耐磨、粗糙的表面材料或采用表面拉毛或刻槽等工艺措施来实现.,1.2 路基路面的构造,一.路基的断面型式1、路堤:指基身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有一般路堤、浸水路堤和陡坡路堤.,2.路堑:全部为挖方路基称为路堑.有全路堑、半路堑和半山洞三种型式.,3.半填半挖路基:整个横断面上既有填方又有挖方的路基.出现在地面横坡较陡,路基又较宽,而路中线的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相差不大的地方.,路面结构,路基结构,路槽,地基,二.路面的结构组成,路面大多采用多层不同性质材料建成,按其层位和作用可
4、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1.面层:有水泥混凝土面层(CC路面)和沥青混凝土面层(AC路面)。面层是直接同车轮和大气相接触的结构层。受到水平力、竖向力和冲击力的反复作用。且受到降水的侵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路面的使用品质取决于面层。故面层要求是结构强度高,气候稳定性好,耐久、防渗,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面层可由1-3层组成。高速公路一般12-18CM,一级公路10-15CM,二级公路5-10CM,三级公路2-4CM,四级公路1-2.5CM。路面面层要注意排水。应设置一定的横向坡度,有路拱和超高。路面横断面做成中间拱的形状叫路拱,坡度与路面类型有关,CC和AC路面一般为1-2%。拐弯处设置为单向坡
5、度,外高内低的叫超高。,2。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行车荷载竖向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故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但由于仍可能受到地下水和路表水的渗入,故应具有足够的水稳性。,基层所用材料有沥青稳定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类、粒料等及片石或圆石。,为保护面层的边缘,基层每侧应比面层至少宽出25CM。在基层之下还可设置底基层,底基层每侧宜比基层宽出15CM。,3.垫层:当路基水温状况不良和土基湿软时,应在路基与基层(底基层)之间加设垫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和扩散应力作用。,垫层可用材料有颗粒材料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粗粒土等铺筑。垫层每侧应比基层至少宽出25CM,或与路基同宽。,其它:
6、路缘带、硬路肩可增加行车道宽,便利于临时停车。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与路面同材,其它等级公路将使用次一级材料。,1.3 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与内容,一、工程特点,3 结构型式简单,但是复杂的复合结构。,1 变异性大,5 与环境相互作用,牵涉范围广,施工安排 不易等。,2 分期修建,4 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是相互作用的。,二、设计与建筑内容,、路基路面设计的内容:勘察调查(收集资料)、路基设计、路面设计、设计方案比选,、路基路面建筑的内容:准备工作、路基施工、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9-,3、目的与根本任务:以最低的代价,提供符合一定使用要求的路基路面结构物。,1.4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7、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介绍路基路面设计与建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它以工程地质为基础,与土力学有关,涉及到水力学、桥梁水文、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勘测设计中横断面设计的延续与补充。也以交通工程为基础。路基路面的设计方案的经济分析、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质量管理等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介绍。,行车荷载的分析AnalysisOf Vehicle Loading,第二章,汽车是路面的服务对象,也是使路基和路面结构遭受破坏的主要肇因。要能设计和修建出既符合使用要求又经久耐用的路基和路面结构物,就必须首先对行驶在路上的车辆作一考察。要考虑的车辆因素主要有:车辆荷载的大小和特性、分布、持续时间、在使用期内行
8、车的变化情况及数量等。,本章先从介绍汽车的种类和轴型出发,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汽车荷载的作用图式和大小,接着考察运动着的车辆荷载对路面的影响,最后讨论怎样分析和考察路面结构在使用年限内所收到的各种车辆荷载的累计作用次数。,2-1 车辆荷载的分析,一、车辆的类型:,1.小型客车:包括小卧车、小面包车等,它们的车速高,重量小,总重一般大于12KN,最高车速一般大于100km/h,6m长,2m高,1.8宽.,2.大型客车:用于城市交通或城乡运营,有些地方还使用铰接式大客车。满载重量一般大于100KN,最小车速常不小于60km/h,3.载货汽车:有一般载货汽车、自卸汽车牵引车及被牵引的拖挂车、平板车和集
9、装箱车等。一般总重为50150KN,最高车速约为70-80km/h.自卸车总重为150500KN以上,多用于矿山内部运输及施工工地的材料运输,一般不作长途运输,最高车速约为40-50km/h.牵引车自重约为50KN,被牵引的拖挂车,平板车,集装箱车的最大重量大于1000KN.在路面设计中,一般将特种工程车辆视为载货汽车.,在路面结构设计及路基稳定性验算中,主要考虑大型客车及载货汽车的作用。而在评定路面的表面特性(如平整度,抗滑性)时,应考虑小车高速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汽车通过安装在车轴上的轮子把荷载传给路面。汽车类型众多,车轮与车轴的组合型式也变化繁多,目前,轮轴型式分为三大类:,1.固定
10、车身类:最大量最普通的一类.车轴可分为前轴和后轴.大部分的前轴为两侧各一个单轮组成的单轴,约为汽车总重的1/41/3.,少数汽车的前轴由双轴单轮组成,双前轴的轴载约为汽车总重的一半.,汽车的后周有单轴和双轴,后轴由双轴组成的较多,每根后轴的轴载约为前轴轴载的两倍.,.挂车类:+1.1,+1.2,+2.2,.牵引车类:-11,-22,-44,二、汽车的轴型,2-2 车辆的重力作用,含自重和载重,车辆通过轮胎将其重力传给路面,再由路面扩至路基。,一.接触压力:处于静载时,汽车的轮胎对路面的平均垂直压强.,同轮胎大小,轮胎的充气内压力及其轮胎的性质有关.,一般轮胎的气压为0.4-0.7MPa,路面设
11、计时,接触压力视为均匀分布,二.接触面积:实际胎面的花纹,实用上接触时的投影面积,有圆形和椭圆形,常用圆形.,P为车轮荷载,当车轮的一侧为双轮组时,其接触面积一般可换算为面积与它相等的一个圆形面积。若将双轮组的每一个轮子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面积相等的圆形面积,则双轮组可换算为两个圆形面积。前者叫单圆式,后者叫双圆式。都是当量圆,不是真正的圆形。,三、等代荷载:,在路基路面稳定性验算中,车辆荷载常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在高速、一级公路(有集装箱公路):用汽超20级,挂车-120,在二、三级公路:用汽-20级,挂车-100,在改建三级公路:用汽-15级,挂车-80,在四级公路:用汽-10级,履带
12、-50,2-3 行车的动态分析,主要研究路面的受力状况。如动力作用、水平力、瞬时性、重复性。,一、动力作用:,由于路面不平和自身振动,车轮实际上是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在路面上跳动着。,1、冲击系数 2、动荷系数 3、影响因素(行车速度、路面平整度、车辆的振动特性),变差系数:标准离差与静载的比值。通常变差系数0.3,二、轮载作用的瞬时性:使路面变形量,意味着路面结构的抗变形能力(刚度)和强度,动荷载与静载的比值称为冲击系数,常为1.3(在较平整路面上,车速50km/h时),如此短的荷载作用时间,使路面结构中的应力来不及传递分布,其变形不会像静载时那样充分。美国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O)曾经做过
13、试验发现:不同车速下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的变形进行过实测,表明:当车速由3.2km/h56km/h时,柔性路面的总弯沉量f(变形)减少了36-38%;而当车速由3.2km/h96.7km/h时,刚性路面的板角挠度f和板边应变量降低了29%左右。,设计时:设计轮载=静轮载,行车以一定速率行经路面时,路表面上任一点所经受轮载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0.01-0.1秒。路表面下不同深度处应力持续作用时间稍长些,但仍很短。见P14,三、水平力:,2.牵引力引起的水平力:Fd P 通常为0.5-0.7(干燥)0.3-0.5(潮湿)0.1-0.2(结冰),1.滚动阻力:F0=P=0.01-0.02(A
14、C、CC路面)1-2%向前(轮胎对路面)=0.025-0.05(砂石路面),3.起动(制动)阻力:Fsf s P f s通常为0.7-0.8(干燥),fs为路面与轮胎间的制动摩阻系数,常f 0 路面的纵向滑移摩阻系数见P15表2-2,f 0同路面类型、路面特性、路面干湿状况和车速有关。,4.车辆(加)减速实时,路面也受到向(后)前的水平力:F=(0.5-0.6)P,5.离心力:Fl0.1 P,可见,水平力最大为紧急制动时:可达竖直力的80%,设计时必须考虑。水平力分布也假设为均布的,且在竖向力相同的接触面内。,2-4 交通分析,路面结构设计时要考虑荷载重复作用的次数,这就涉及到分析道路的交通量
15、。各种轴型、各级轴载重复作用的累计次数。,路面所受荷载为重复荷载,其破坏机理为疲劳破坏。AC路面:10-15年,CC路面:20年 不大修。,一.交通量的统计与预测:,1.平均日交通量n:指一定时间(每日,一昼夜24小时)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总数。,通过交通量调查:连续式每天24小时(一年);费时费力,但较全面 间隙式每月选几天,省时省事,但代表性差,实用上可根据观测资料中周和年的变化规律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观测日。也可根据观测的结果乘以相应的不均匀系数。如月观测系数、日观测系数或周观测系数。见P16例题。,目前,我国公路交通量观测站在调查记录时,将车辆分为载重量不满25KN的小型货车、25-
16、80KN的中型货车、大于80KN的大型货车、小型客车、大型客车、汽车拖挂车、拖拉机(大中学、小学)和非机动车(兽力车、人力车、自行车)11类。,其中:小型拖拉机、小客车、小型载货汽车及非机动车对路面结构性能影响很小,在路面结构设计时,不予考虑,故在统计时加以扣除。,2.使用期内累计交通量:,道路的交通量会随年份而增长的。现在的车比以前多得多,且每年都在增长,而要求得路面在使用期内通过的累计车辆次数,必须考虑交通量的年增长率。当然 很难正确估计,只能预估,考虑今后可能达到的饱和量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等因素定。,则:在使用期内的累计交通量:,t为使用年限,n1 为开始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在双向
17、车道上:还要考虑方向不均匀系数,一般为0.5-0.6 在多车道上:要考虑车道不均匀系数,1.0(1车道/方向)0.8-1.0(2车道/方向)0.6-0.8(3车道/方向),二.轴(轮)载谱:指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各轮(轴)重各不相同,对路面的破坏程度也不同,故还需考虑不同大小的轴载在整个车辆中所占的比例,轴载谱可通过在路面埋置地磅或传感器来记录,其次数、重量可画成直方图。见P17 2-6图,由交通调查可得各级轴载的年平均日作用次数,若已知,则可得各级轴载的累计作用次数。年平均日作用次数=平均轴数平均日交通量,三、轴载的等效换算:,1.组成:由于轴载的种类很多,通常将各级轴载换算为某一标准轴载来考
18、虑。如100KN(我国和大部分国家),也有些国家以130KN或80KN作为标准轴载。,2.等效换算原则:同一种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达到相同的疲劳损坏程度时,相应的作用次数被认为是等效的。,3.换算公式(换算系数公式):,Ns为每日通过的标准轴载次数,下标s为标准的,i为i级轴载.,Ps=100KN,为反映轴数、轮组数的影响系数。,1).沥青路面:,计算路表弯沉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时:(见P163-164),相当于:,=C1 C2 n=4.35,C1与轴数有关,C1=1+1.2(m-1)m为轴数,C2与轮数有关,单轮 C2=6.4,双轮 C2=1.0 四轮 C2=0.38,2).水泥路面(P2
19、10),计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时:,n=8,i 为轴数系数,单轴 i=1.0 双轴时 Pi=200KN,C1=1+2(m-1)m为轴数,单轮 C2=18.5,双轮 C2=1.0 四轮 C2=0.09,(纵缝处)(横缝处),四、轮迹的横向分布:,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轮迹横向分布系数)。,从P19图2-7:分车道单向行驶,宽3.75m的车道上实测到的轮迹横向分布频率曲线,可见在离边缘0.9-3.0m附近的分布频率达峰值.,轮迹覆盖带宽为50cm.(轮宽20cm,轮隙10cm,双轮组),故图中相邻两条带频率之和即为横向分布系数(频率)。,2.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车道系数):,从P19图2-8
20、:不分车道混合行驶时轮迹横向分布频率曲线上可见中间频率达最大.,作业:2.5,第 三 章,Influence of Natural Factors,自 然 因 素 的 影 响,路基和路面结构外露在地表,直接感受到自然因素(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的影响。这些自然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它将引起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性状发生变化,还会造成非交通性损坏(如剥落、滑坡、冻胀、缩裂、老化等)。因此,在路基路面设计时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随路面体系内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减少。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体积随路面体系内温度和湿度的升降而胀缩。由于温度和湿度沿路基路面体系深度呈不均匀分布
21、,不同深度处的胀缩变化也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均匀胀缩变形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而不能实现时,路基路面结构内会产生附加的内应力(温度应力和湿度应力)。,3.1 公路自然区划,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为了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对全国进行公路自然区划,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采取合适的设计参数和技术措施,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一、区划的原则: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使在同一区内的筑路特点相似。,二、区划的分级: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区划:按大范围内的气候、地理、地貌的差异划分,将全国分为7个一级自然区。,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
22、,以潮湿系数K为主要指标.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按K可分为过湿、中湿、润湿、润干、中干、过干等6级,以2.0,1.5,1.0,0.5,0.25分界。考虑气候特征、地貌、自然病害等,考虑气候特征、地貌、自然病害等,将全国分为33个二级区及19个副区,共52个二级自然区。,三、各自然区的筑路特点:,区:北部多年冻土区.1 连续多年冻土区,2岛状多年冻土区.,区:东部温润季冻区.5个主区,5个副区.,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4个主区,2个副区.,区:东南湿热区.7个主区,5个副区.,区:西南潮暖区.5个主区,3个副区.,区:西北干旱区.4个主区,3个副区.,区:青藏高寒区.6个主区,
23、1个副区.,3.2 路面温度状况,一、路面温度的变化:,路面直接接触大气,大气的温度在年内和月内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故路面温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路面表面层温度的周期性起伏同气温的变化几乎完全同步,其温度较气温高.由于部分太阳辐射被路面吸收,在夏天烈日照射下,沥青路面表层的最高温度可高出气温23度左右.水泥混凝土路面也要高出14度左右.当然,路面结构内不同深度处同样也随气温呈周期性变化,但起伏的幅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其峰值的出现也随深度的增加而越来越滞后.,温度的状况还可用一日内不同时刻的路面温度沿深度的变化曲线来表示.路面温度T随深度z 一般呈曲线分布,既 不是常数.面层顶面与底面之间的温差在
24、一日内的变化,具有同气温变化近乎同步的周期性特点(见图3-4).通常在早晨某一时刻(7:00-9:00)温差为零,午后某时(1:00-2:00)顶温高于底温(正温差)达最大值,而在凌晨某时(3:00-5:00)负温差达最大值.,在一年中,路面结构不同深度处月均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与月均气温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见图3-5).平均气温最高为7月份,最低为1月份.路面结构也一样.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在一年内也呈周期性变化,最高在5-7月份,最低为12-1月份.,二、影响路面温度的因素:,路面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2、内部因素:辐射热的吸收能力b(%),热传导率(cul/s),热容量S(T/).路面材料的物
25、理性能见下表.,1、外部因素:太阳辐射能,气温,风,雨,蒸发等.,三、路面温度的预测方法:,1、理论法:美国Barber从温度场概念来描述,设路面在水平方向为均布.,1)沿深度方向温度均可用一维热传导方程来表示.,2)边界条件:路面结构为均质半无限体 用有效温度代替路表温度有效温度te随时间呈正弦周期性变化.,tM为平均有效温度,tV为有效温度振幅,tA为日平均气温,tR为日气温差(),C为路面材料热物理性能综合参数,H为对流换热系数与面层材料导热系数比值,V为平均风速,R为温度增量,Q为太阳辐射日总量,由这些条件可解出:,求路面最高温度时,以z=0,sin函数为1计,则,2.统计法:,由实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路基 路面 工程 全套 讲义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