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doc
《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1. 目的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3. 术语和定义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1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2 危害辨识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
2、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3 风险评价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4 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4. 职责n 总经理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n 安全环保部 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
3、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n 生产技术部 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n 财务部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n 分厂 负责公司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
4、理。 实施公司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5. 工作程序4.4.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 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成 员:各部室负责人 各分厂厂长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3.1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3.2 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3.3 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
5、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3.4 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分厂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组 长:分厂厂长副组长:分厂主管安全副厂长成 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4.1 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4.2 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4.3 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4.4.2 划分作业活动4.2.1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4.3.1 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4.3.2 按地理区域划分;4.3.3 按生产设备划分;4.3
6、.4 按作业任务划分;4.3.5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4.2.2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4.7.1 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4.7.2 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4.7.3 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4.7.4 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4.7.5 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4.7.6 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4.7.7 事故:与该工
7、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4.7.8 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4.4.3 危害因素识别 5.1.1 危害分级依据:a) 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b) 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c) 事故发生的频率;d) 相关方关注程度;e) 财产损失额度;f) 降低风险的难度。5.1.2 危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a) 人的不安全行为:5.2.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5.2.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8、;5.2.3 使用不安全设备;5.2.4 手代替工具工作;5.2.5 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5.2.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5.2.7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5.2.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5.2.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5.2.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5.2.11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5.2.12 不安全装束;5.2.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5.2.14 误动作;5.2.15 其他不安全行为。b) 物的不安全状态:a)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
9、缺陷;b)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c) 环境的缺陷:a) 作业场所的缺陷;b) 作业环境不良。d) 管理缺陷:5.3.1 制度缺乏;5.3.2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5.3.3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5.3.4 安全投入不足;5.3.5 监督与日常检查;5.3.6 应急救援有缺陷。5.1.3 事故分类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5.1.4 危害辨识的对象a) 作
10、业现场方面5.3.2.1 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5.3.2.2 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b)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a) 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b) 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c)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
11、排水、防灭火、维修等;d) 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c) 设备设施方面:a) 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b) 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c) 维修维护;d) 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5.1.5 危害辨识的方法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a) 询问与交流法;b) 专家分析法;c) 现场观察法;d) 查阅记录法;e) 工作任务分析法;f) 安全检查表法;g)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
12、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5.1.6 辨识与评价程序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10.1 准备;10.2 危害辨识;10.3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10.4 量化风险结果;10.5 划分风险等级。5.1.7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5.3.4.1 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5.3.4.2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5.3.4.3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 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险 评估 控制 管理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