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doc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2006-7-9,17:53:48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大运起,南达,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天建、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伊士运河(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
2、多倍。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
3、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到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向东北,经射阳湖到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
4、,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为了控制江南广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经临清至涿郡(今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到清江()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至(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与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运河远眺运河变迁隋朝大运河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
5、和“会通河”,把至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而与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2)北运河:通县至市,通县至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3)南运河: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6)里运河:清江至,入长江;(7)江南运河:至。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
6、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运河改造大运河变迁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我国的河流水系,除横断山区外,基本都为自西向东流,各水系间有分水岭阻隔。为扩大活动空间,人们自然想到沟通各水系的运河,以缓解陆路来往的艰辛。京杭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时的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今南北,连接成串的天然湖泊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以后又有菏水和鸿沟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用灵渠穿越南岭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沟通。晋南北朝时,为战争需要又开凿了白沟等运河,把黄河和海河水系直至滦河水系连接起来。这样,早期联系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7、、钱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运河。在以后的年代,各段水道兴废不一,但水道网络却始终存在,并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延伸。在隋朝和元朝,有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前者都城在西,后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线路有大的改动,但重点基本没变。一次耗时数百年的初创、两次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无法胜数的小规模改建、扩建,构成了京杭运河的全部历史。它是数十代人的集体创造,它关连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承载帝国梦想中国历史上、隋、元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京杭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施的大事,历朝历代都把维护运河的通航作为要务。运河已经成为国家的生命线,它承载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旧唐书.融传描绘了京杭
8、运河水运网在国家经济上的不可或缺,“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当时唐朝都城的运河港口广运潭尽收天下财富,汇聚着全国各地的舟船,“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南海玳瑁、象齿、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空青、石绿;始安蕉、蚺胆、翠羽;吴郡方文绫。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唐宋时期有大量的国外使者和学者来中国朝圣或求学,他们多由运河来去,他们生动地记载了运河及其沿岸的繁华。马可波罗游记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对运河的叙述。运河所经名城荟萃,人才辈出,是我国历史面貌的重要见证。水
9、利工程的典京杭运河行经不同地形、地质和水资源条件的地区,这使运河的修建、维护极其困难和复杂。我们的祖先解决了运河的众多难题,写下了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先人们根据运河各段的具体条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规划,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实现了全线的通航。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清口枢纽等工程,至今都为国外专家所赞叹。京杭运河创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它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洪泽湖;它综合地解决了蓄水、运河供水、冲沙、分水、防洪等多项水利需求;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机,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头牛作为升船动力,实现长江中的航船进入北运河;它还
10、有大量人类早期的通航闸门,特别是北宋在今附近的复闸,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闸门的通航船闸。在元朝,运河上已有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等多个渠化河段。京杭运河也搭建了顶级科学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元朝郭守敬在运河规划中提出了海拔概念,并据此实施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渠化工程;明朝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在黄淮运综合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血泪堆砌的辉煌京杭运河的光环掩盖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与泪。其实无论是运河的开凿,还是运河的通航都凝结着万千黎民百姓艰辛的劳作。滔滔的运河之水浸透着百姓的血泪,它的历史也是一部辛酸血泪史。在开凿运河时,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凿通济渠时,役丁死十四五”。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
11、济渠时征诸军一百多万,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隋唐运河,运输量巨大,船队要从黄河经过。相关文献对牵船纤夫的劳作情况有过生动的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门,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仍和雇相近数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门常有波浪,每日不能进一二百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苟纤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落栈着石,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河畔名城:是大运河的起点,而大运河在的起点则是在今天的什刹海。元时称什刹海为海子,又称后三海,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又称西海)。三湖之水来自于玉
12、泉山,经长河汇注而成。因湖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名什刹海(即十刹海)。什剎海现有水面34公顷,银锭观山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许多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至今仍然保留着。现在,这里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什剎海水上游的路线已经开通,处处感受到留下的明清市民风俗。大运京什刹海段(大运河起点)什刹海银锭桥大运河通州段大运河通州段于明永乐二年筑城置戍,自迁都后,渐成京师东南转运与边防重地。清雍正年间在此置州,1860年后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成为华北最大商港,民国之后更成为北方近代工业基地。现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柳青镇位于市西北,京沪铁路纵贯全镇。镇东南滨南运河,西北临子牙河,水陆交通便
13、利。这里是著名的民俗古镇,以木版年画闻名于世。柳青年画色彩鲜艳,主题明快,尤以麒麟送子、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等最为传神。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过了图中的金钢桥后汇入海河是一座古城,早在代时就在这里建造县城,明代起开始称为。大运河纵贯全境。在北郊北营村,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古陵墓禄王墓。禄古国位于今天菲律宾国的禄群岛,当时的禄国有东、西、峒三王,以东王为尊。明永乐十五年(西元1417年),禄国三王率眷属及侍从340余人前来中国京城朝拜明成祖永乐皇帝,九月返国途中,东王于城北安陵驿馆染上疾病,不幸逝世。永乐皇帝下令以王礼厚葬之。这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史迹,至今保留完好。聊城、曲阜沿着大运
14、河作历史漫游,可以看到运河两旁一个个历史人物傲岸站立,仿佛在审视着人间的过去、今天和将来,检阅着大运河上来去匆匆的过路人。聊城,古称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明清两代,这里商家云集,经济繁荣,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清乾隆八年(1743年),和两省商人在这里合资兴建会馆,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名噪一时。会馆建筑面积达3,311平方米,有殿堂楼阁160多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会馆里有戏楼一座,其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京剧、梆子、梆子等剧种的120余种传统剧目题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穿过聊城东昌湖的古运河,两岸绿影婆娑,古称任城,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成功,在明清时是鲁
15、西南地区最繁华的商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令其自豪的历史文物,太白楼就是其中之一。太白楼位于市区的旧城墙上,传说是唐代大诗人白的故居。故居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楼有白的珍贵遗迹,楼外的墙壁上,更镶嵌着许多历代朝野闻人的碑刻。城里还有一座崇觉寺铁塔,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座塔建于宋代(1105年),整个塔身的所有构件采用仿木结构的雕模,全部由铁铸而成,代表了当时金属铸造技术的水准。鲁运河中段的东面,有一小城曲阜,屹立着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塑像。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故居建造了大成殿祭奉孔子,是为孔庙。曲阜城有孔子后代直系子的住宅,占地200余亩,是
16、为孔府。城北外的泗水之滨,有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的墓地。孔庙、孔府、孔林素称“三孔”,驰名中外。台儿庄抗日战争中闻名全国的台儿庄,台儿庄段京杭大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航段。早在明万历32年(1593年),粮船三分之二即由此北上入京,官府也在此设立了巡检司以备盗贼。在明清两际,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一度繁荣,据地方志记载:“台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直到今天,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仍是运河的一个重要航段,发挥着巨大的运输作用。台儿庄运段沛县鲁运段,今、三省交界处有一个沛县,是西汉开国皇帝邦的起兵之地,亦是邦及其手下的重臣萧何、卢绾、周勃、参
17、、樊哙、夏侯婴、王陵等人的故乡。,古称城,位于中运河的枢纽之地,自然形势险要,大运河开通以后,这里的战略地位益显重要,一向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争之地之说。古诗云:自古城列九州,虎争龙斗几千秋。元代至正八年(西元1348年),因扼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要冲而升格为路。乾隆几下江南,对心有独钟,下令在云龙山建造行宫,每次南巡都居于此。不过他对的民俗不太喜欢,一次在云龙山游玩,遇到一个乞丐,竟敢对他不恭敬。乾隆很不高兴,指着童山说:,地,可谓穷山恶水;人,十足刁民泼妇!狮子山下,1984年发掘出了一个堪与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的西汉兵马俑坑。坑4000多个兵马俑穆然肃立,组成了一个步、骑兵种齐全,兼有指挥车阵的
18、大型军阵。它正是古战场的艺术写照。里运河最北端的,为大运河的入淮口。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此地。出今西门,沿道里运河的东岸大堤东行,至河下古镇码头下大堤,一条曲折的大道延伸于住宅、菜地和池塘之间。大道尽头的绿树丛中是一座白色砖墙围绕着的小院,这便是明代大文学家、神怪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清朝漕运总督府所在地,邗沟到此接淮河,这里有运河上仅存的明朝建的清江大闸。这里还有三年前竣工的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运河与淮河及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一处,蔚为壮观。这里还是周恩来故居所在地,里下旧区存古楚遗风。只是古末口已无迹可寻。有“运河之都”美誉的,地处古淮河之滨,握邗沟入淮处末口和泗
19、水入淮处清口,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因运河之便,城市发展达到鼎盛,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驻节于此,“三城外,烟火数十万家”,盐商巨贾云集于此,城也“俨如省会”,成为与、齐名的运河四大都市之一。作为“运河之都”的,明清时期成为了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食盐集散中心。现在的段大运河仍然是国家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主通道,是经济发展的水运大动脉,有航运“半壁江山”之称。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城古运河宝应宝应始建于,古称安宜,隶属名扬海外的市,是市的“北大门”,与周恩来故乡毗邻,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穿邑而过。风光宜人,设施配套,悠久历史与现代
20、文明交相辉映。宝应土地肥沃,湖荡密布,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生态示县、有机食品基地示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荷藕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被国家授予“中国荷藕之乡”称号。宝应属黄淮冲击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宝应纵棹园高邮高邮,也是一座古城,自宋代起就是江北重镇。大运河流经全县,与高邮湖相接。大运河的左岸,有一座唐代建的西塔(即镇国寺塔),是大运河上最高的古建筑之一,1950年代拓宽大运河,镇国寺塔一度被列为清拆建筑,后被制止,让河道东移五十米。高
21、邮城的文游台,是一座著名的明代建筑,用以纪念轼、观等四位文人。文游台的建筑十分壮观,邮帖勒石犹存于此,上有东坡、观、黄庭坚、米芾、子昂、董其昌等的墨迹。高邮保留有中国最完整的古驿站遗址高邮文游台重光亭,古称江都,唐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无奈二分是。足见当时的繁华。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同时,也下令为他在江都修建行宫。行宫有五大建筑,即朝堂、寝殿、成象殿、水精殿和流珠堂。在行宫外,还有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又雷宫等十大宫殿,即蜀岗十宫,极尽奢华。十宫之外,还在南门外的长江岸边修建了扬子宫,宫有殿,殿有宫,相传是供隋炀帝观赏宫女们戏水的地方。作为大运河的中枢,曾是商旅云集、人文荟萃之地。这里
22、既有“腰缠十万贯,跨鹤下”的富豪,更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的文人。孟浩然、王昌龄、白、高适、杜甫、禹锡、绅、白居易、杜牧等都曾到过,总共写下了数百首歌颂美丽风光和繁华市井的诗歌。大运河给瘦西湖更添美姿-运河畔的美丽城市,古称京口,处于江南和江北的交界处,得南北天时地利之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有一座金山寺,远近闻名,白蛇传的传说就源于此地。古时候的瓜洲现在也属于,瓜洲在晋代就是出名的长江渡口,在唐代最为繁荣。这里是古运河的入江口,地处长江北岸,正当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历代文人游历天下,常常羁留于此,留下了无数诗作名篇,使瓜洲古渡的声名更加远播。大运河段(瓜
23、州古渡),是一座以轻工纺织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古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建于南宋的舣舟亭。宋代大文豪东坡曾在这里泛舟游玩,舣舟亭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的。舣舟亭曲廊回旋,百花竞开,洞门漏窗,如诗若画,大运河绕亭东流而去,园林艺术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清代康熙皇帝曾在此处题下坡仙遗四个大字,后来,乾隆下江南时,也在亭题有玉局风流的匾额。大运河段大运河段,是太湖之滨的风景名城。著名的惠山、鼋头渚的自然风光,揽天下山水之精华。不过,这里更著名的还是东林书院。书院始建于宋徽宗时,为著名学者时讲学的场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在这里重建东林书院,从此声名日隆,明代末年,更一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详细 介绍 大运河 图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