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第二章_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_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概念的形成1、来源特点:朴素、直观、意象2、阴阳概念的本义 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向日为阳,背日为阴。3、阴阳概念的引申 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暗、凸凹、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昼夜等成对的范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2、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阴阳概念的特性,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概念的特性,3、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概念的特性,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热转化、气血化生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也可以以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二、阴
3、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2、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3、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2、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
4、系。,(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三)阴阳的消长平衡,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
5、质变过程。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防治归纳药物的性能,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构都存在着对立、互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因此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6、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运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兴奋作用属阳,抑制作用属阴;精微物质属阴,内脏能量属阳;气属阳,血属阴。,(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风、暑、热邪为阳邪,寒与湿邪为阴邪。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与阳气之别。在邪正斗争的胜负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亡失等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
7、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度,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滞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偏衰: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无论是
8、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偏亢。“阳虚则寒”,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阴虚则热”,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阴阳偏盛,属于实性证候。阴阳偏衰,属于虚性证候。,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3、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方面的病机。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
9、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4、阴阳转化: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疾病的诊断,首先要用四诊的方法收集病史资料,然后用阴阳概括诸如色泽、声息、动静状态及脉象等的阴阳属性。辨别色泽的
10、阴阳;辨别声息的阴阳;辨别脉象的阴阳;大凡表证、热证、实证者属于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四诊 2.概况疾病证候 八纲、脏腑辨证,(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 概念 目的 根本原则:法于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病夏治”“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夏病冬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11、的应用(五)指导疾病的防治,2、确定治则治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清除其热,此即“热者寒之”的方法,又叫“阳病治阳”;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可用温热药物消除偏胜之阴,驱逐其寒,此即“寒者热之”,又叫“阴病治阴”。“病”,此指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指导疾病的防治,(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阳虚不能制约阴而致的虚寒证,不能用辛温散寒的药物,应当用补阳的药物,扶助不足之阳而达到制约相对偏盛之阴的目的。“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不能制约阳而
12、致的虚热证,不能用苦寒清热的药物,应当用滋阴之品,资助不足之阴,以达到抑制相对偏盛之阳的目的。“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 温、热阳 散寒温里 阴寒之证 寒、凉阴 清热泻火 阳热之证,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特点 上升发散 收涩、泻下、重镇,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概念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阴阳五行 学说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