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课件.ppt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课件.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辉县市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罗希全,上篇 总论,针灸治疗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对各种针灸的适应病证进行选方配穴,按法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合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同施,也可平补平泻。,总论,通过对腧穴进行适当的刺激,从而起到激发经气,鼓舞正气,疏通经络,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协调阴阳的作用,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疾病得以痊愈。,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针灸治病涉及范围很广,几乎遍及中医临床各科,对于西医学中的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
2、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一)治疗作用 根据机体的不同病理状态,我们可以采用针刺和艾灸腧穴,施以不同的手法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指当人体由于各种病因造成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多种疾病时,可采用针灸刺激腧穴和经络,激发经气,使经气通畅。经络闭阻可造成局部气滞血瘀,从而引起肿胀、疼痛,正所谓:“不通则痛”。另外,还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使经脉所达部位和脏腑,失去营养出现肢体的麻木、痿软、拘挛或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由于引起
3、经脉不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选用不同的方法,若局部经络闭阻,如扭伤、挫伤、劳损或单个关节肿痛等,热者可行针刺,寒者可行艾灸,血瘀者可行刺络,气滞者可针刺或拔罐,对于外感六淫引起经脉闭阻,经气失调者,可用针刺,通经活络,闭阻迎刃而解;对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行,经络失养者,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调整脏腑,益气养血,温通经络。,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二、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消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犯人体产生疾病,如果正气虚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4、,疾病也就由此产生。因此,疾病的发生,说明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正如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基本法则。,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扶正祛邪的过程。可以通过针刺补泻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一般说来,针刺补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与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又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性来考虑,关元、气海、膏肓俞、命门、肾俞等穴有扶正的作用;曲泽、委中、十二井穴、十宣、水沟等穴有祛邪的作用,而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即可扶正,又有祛邪的作用。,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
5、疗原则,三、调和阴阳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针灸治疗也毫不例外,所以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也就说明了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针灸治病是通过调和阴阳来达到目的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的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若因六淫七情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就会使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所以,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从而导致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理变化。,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和腧穴的配伍来实现
6、的。如胃火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内庭,针用泻法。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调节作用,不论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及调和阴阳,都是从针刺方法和腧穴的选择上来说明的。,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另外,还有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机体的功能状态,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内在因素。,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二)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即病性、病位、病因等来确定的治疗大法,常用的治疗原则分述如下:一、补虚与泻实 补虚与泻实,即扶正祛邪,是指导针灸治疗的根
7、本原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疾病,都有虚实之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虚为正气不足,实为邪气有余。正气不足宜补,邪气有余宜泻,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补虚泻实由此确立。,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又可简称为补泻,针灸的补泻的内容很多,可以或针、或灸,或用其他的辅助方法来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在l临床具有应用时,又有本经补泻,它经补泻的不同。所谓本经补泻,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凡属于某一经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经络、脏腑者,即可在本经
8、取穴补泻之。,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所谓它经补泻,就是如果经脉发生了此实彼虚,或此虚彼实的病理变化时,针灸处方选穴就不局限于采用某一经的穴位,可以选用同名经、表里经或子母经的穴位来进行补泻。本经补泻和它经补泻都适用于“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在补虚和泻实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情况,属于本经自病,是由于病变的脏腑经络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络、临床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治疗时可选用本经的腧穴,进行“平补平泻”的手法,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与温寒是指热性病用
9、“清”法,寒性病用“温”法,这是针对疾病寒、热的性质提出的治疗原则。热性病和寒性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证,在治疗原则上也有不同。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这里“疾之”和“以手探汤”,形象地说明了在治疗热性病时,针刺手法要快而轻浅不留针;相对来说,“留之”和“人不欲行”,则说明在治疗寒性病时,针刺手法要慢而深重留针。,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热性病的表现是外象性的,在治疗热性病时,要引热外出,以清为主。所以,针灸治疗热性病,多采用浅刺疾出,不留针或点刺出血。如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风热表证,针刺时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10、等穴浅刺疾出,以清热解表;伴有咽喉肿痛时,可加用少商、商阳穴三棱针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若温热之邪人里逆传心包,引起神识昏迷,不省人事时,可点刺人中、十二井穴、十宣穴出血少许,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寒性病的表现多为收引性的,在治疗寒性病时,要温经散寒,以温为主。所以,针灸治疗寒性病,多采用深刺久留针或加艾灸。如风寒湿邪为患引起的痹症,可选用在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穴位,深刺久留针;伴有关节肿胀、痛甚时,可加用艾灸或温针灸,有助阳散寒,温通经络的作用。清热温寒的代表性针刺手法为“烧山火”、“透天凉”。清热时用“透天凉”,温寒时用“烧山火”。,针灸的治疗作用
11、和治疗原则,三、标本缓急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发生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等等。标与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说来,本为主要矛盾,标为次要矛盾,所以,针灸治病以治本为先。,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但当标急于本时,则应治标为先,所谓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病之先,要确定病证的轻重缓急,才能确定治标为先,还是治本为先,还是标本同治。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本缓急,是针灸治病的指导方
12、针,按此而行,不会贻误病情。,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是当标病甚急,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疾病的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救急法则。比如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就必须先退热止惊,后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的病因,否则将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又如,不管任何原因所致的二便不通,必须先通便,再治本。,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缓则治其本。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以治之,尤以治疗慢性病证为重要。如哮喘病缓解期,必须用益肾固本,补脾益肺的方法来扶助正气,培补先天,调养后天,使病人的体质增强,增加抗病能力,减少发作;再如治疗哮喘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到每年三伏天,用隔药饼灸肺俞、膏肓俞、定喘等穴可以
13、减轻冬季发病的程度,经过多年的反复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标本同治。当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标病与本病俱急或俱缓时,就要采用标本同治的方法。如老慢支患者,出现咳嗽、痰多、喘息、动则加甚,畏寒、易疲劳、端坐呼吸,因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此时标在肺,本在肾,治疗时必须益肺固肾,平喘纳气,选用定喘、肺俞、太渊,益肺平喘;取肾俞、气海俞、膏肓俞、太溪。,2 针灸处方,定义 针灸处方是针对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加以配伍组合而成。,2.1选穴原则,一、近部选穴 是指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如
14、鼻病取睛明、上星,胃痛取中脘。近部取穴。,选穴原则,二、远部选穴 是指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具体体现。如腰痛取委中,胃痛取足三里或取太冲,咳嗽取尺泽。,选穴原则,三、辨证对症选穴 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发烧取大椎、曲池、合谷,便秘取支沟、天枢,痰邪所致的病证取丰隆,遗尿、脱肛取百会等。,选穴原则,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2.2常用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 即某一脏腑、经脉发
15、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既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也可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常用配穴法,2.表里配穴法 本法是以腑脏、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专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既可单取其表经腧穴,也可单取里经,或表里配合均可。如灵枢厥病载:“厥心痛,与背相控,善 chi,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胃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这是里病取表经腧穴。,常用配穴法,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是表里配合应用。灵枢厥病:“厥心
16、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这是表证取里经腧穴。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常用配穴法,3.前后配穴法 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脊背为阳。本法是以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以及“募俞配穴法”等,均属于本法的范畴。凡脏腑病均可采用此法,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建里,后配脾俞、脊中等,或用募穴“中脘”和背俞“胃俞”,即属本法。,常用配穴法,4.上下配穴法 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成处方的,即属此法。如百症赋载:“强间 上 丰隆 下 之际,头痛难禁,观其雀目肝气,睛明 上,行间 下 而细推”。天
17、元太乙歌:“心痛手颤少海间,欲要除根针阴市”以及“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均属本法的应用。,常用配穴法,5.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根据外邪所犯经络的不同部位,在“缪刺”、“巨刺”的原则下配穴成方的方法。它既可左右双穴同取,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既可取经穴,又可取络穴,随病而取。,常用配穴法,脏腑经络病涉及双侧时,均左右腧穴同时并取。若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时,即可采取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的“巨刺”、“缪刺”,也可左右腧穴同时并用。均属本法的应用。,各论 中风针灸治疗,中风 病证特征:突然出现突然出现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现代医学范围:凡是出血性脑血管或缺血性脑
18、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中风针灸治疗,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就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而言,针灸早期介入,笔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在3天后为妥。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而致的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在发病的第一周内进行针灸治疗较好。,中风针灸治疗,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醒脑开窍”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治疗,硬瘫电针用连续波,软瘫用疏密波。上肢瘫用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中风针
19、灸治疗,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的井穴,予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也可用舌针治疗。在体针治疗时予健侧与患侧肢体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疗效优于只取患侧或健侧者。以上针刺治疗在手法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中风针灸治疗,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中风针灸治疗,二便失禁: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醒脑开窍”,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中风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中风病在早期介入时,一定
20、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之补泻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因人而异。,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面瘫的针灸治疗,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面瘫的针灸治疗,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
21、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面瘫的针灸治疗,【临床表现及分型】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
22、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面瘫的针灸治疗,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面瘫的针灸治疗,【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 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面瘫的针灸治疗,
23、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面瘫的针灸治疗,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面瘫的针灸治疗,李某,男,54岁。左侧口眼斜5天。患者因沐浴后汗出较多,室外乘凉,入睡前自觉左耳有不适感。次日晨起左耳后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侧闭目露睛,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曾予中药及维生素B1、B12注射液肌肉注射,症状无变化。诊为“面瘫”。取风
24、池、翳风、阳白、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颧髎、下关、地仓透颊车、健侧合谷。治疗10次后,病情明显好转。32 次后痊愈。,面瘫的针灸治疗,【按语】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人,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腰痛及其针灸治疗,腰痛(lowback pain)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证常见于西医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及部分内脏
25、病变,腰痛及其针灸治疗,【病因病机】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全恢复,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络;上述因素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损伐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产生腰痛。,腰痛及其针灸治疗,腰部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所主,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辨证】主症 腰部疼痛。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病 针灸 治疗 资料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