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遗传多态性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意义课件.ppt
《基因遗传多态性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意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意义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3/27,1,基因遗传多态性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意义,李 金 恒 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药理科 南京 210002,2023/3/27,2,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药物层出不穷,但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重大难题,如药物疗效个体差异大,总有效率捉摸不定;或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导致巨大的精神和经济损失。,临床用药中常可见到同种疾病的患者对相同的药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人表现出高度敏感性,或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有的却表现为耐受性,即为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2023/3/27,3,生命演化过程中基因的趋异进化和遗传多态性增加了临床用药的复杂性。,1.小分子药物在体内
2、作用的靶分子不可能具有绝对专一性,如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约有2 000个,很难避免它们与某种药物不发生交叉作用。2.不同个体内所含结合药物的转运蛋白、药物代谢酶存在着差异,使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有所不同。,2023/3/27,4,药物体内过程的个体差异,虽然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但遗传因素起相当重要的作用。Science:药物代谢酶、转运药物的蛋白质、受体和其它药物靶体的遗传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和毒性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遗传多态性与药物分布*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2023/3/27,5,第一部分,与药物分布有关的遗传多态性,2023/3/27,6,遗传
3、多态性与药物分布,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弱酸:白蛋白弱碱:类粘蛋白(ORM,1-AGP)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个体差异原因:不明确后果:药效,ADRs,2023/3/27,7,类粘蛋白(orosomucoid,ORM),ORM(1-AGP):急性反应相蛋白合 成:肝脏分子量:4041 kD含 量:0.51.2 g/L一级结构:183个氨基酸2个二硫键(第5位、147位)5条糖侧链(第15、38、54、75、86位)-末端为唾液酸,2023/3/27,8,ORM遗传多态性,ORM基因定位:9q3134.1(外显子6,内含子5)ORM受控于两个基因座:ORM1、ORM2(共显性复等位基因)ORM1座位
4、:高度多态常见等位基因:ORM1*F1,ORM1*F2,ORM1*S ORM2座位:单态“一个基因一个多态链”个体的遗传性质可表现在蛋白质的结构、数量、构型上 ORM1的基因遗传多态性决定了编码合成的各种表型的ORM1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2023/3/27,9,研究目的,中国汉族人群ORM1遗传多态性的分布、ORM1表型、基因频率;不同ORM1表型对弱碱性药物奎尼丁、阿米替林血浆蛋白结合率和游离药物的影响;,2023/3/27,10,中国南京地区汉族人ORM遗传多态性,2023/3/27,11,样 品 南京地区22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男性受试者 采血后2小时内分离血清,-20OC保存
5、备用 ORM表现型参考血清由Thymann M博士提供,血清ORM表型分型 去唾液酸血清ORM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印迹方法按Thymann等命名法判定ORM表型,并计算ORM基因频率数据处理:用2检验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23/3/27,12,结 果,2023/3/27,13,ORM1座位 检出了由ORM1F1、ORM1F2和ORM1S 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的5种表现型:F1,S,F1F2,F1S、F2S;纯合子F1、S:分别为近阳极侧或近阴极侧的一组蛋白带;杂合子F1S,F1F2、F2S:相应具有F1、F2、S蛋白带特征;,ORM2座位 全部检出了由ORM2A基因控制的ORM2 A型,其较
6、为浅色的蛋白带位于ORM1 S带的近阴极侧。,2023/3/27,14,ORM1 F1,ORM1 F2,1 2 3 45 6 7 8 9,ORM1 S,ORM2 A,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印迹图Lane 1:ORM1 F1 F2 Lanes 2,6:ORM1 F1 Lanes 3,9:ORM1 SLanes 4,5,7:ORM1 F1S Lane 8:ORM1 F2S,2023/3/27,15,ORM1表型-基因频率,ORM1座位:F1:47.27%S:5.46%F1F2:3.18%F1S:43.64%F2S:0.45%ORM1基因频率:ORM1F1:0.7068 ORM1F2:0.0182 OR
7、M1S:0.2750,2023/3/27,16,表1 中国南京地区汉族人ORM1表型及基因频率,表 型 观察值 期望值 基 因 频 率(n)(n)ORM1 F1 104 109.91 ORM1F1=0.7068ORM1 F2 0 0.07 ORM1F2=0.0182ORM1 S 12 16.64 ORM1S=0.2750ORM1 F1F2 7 5.66 2=1.5074ORM1 F1S 96 85.52 df=3ORM1 F2S 1 2.20 P 0.05Total 220 220.00,2023/3/27,17,ORM1遗传表型,理论上:ORM1座位的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着ORM1的6种表现型
8、 本文结果:5种ORM1表型,即F1,S,F1F2,F1S和F2S,未发现 ORM1 F2纯合子 文献结果: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人群中极少有检出纯合子 F2的报道,2023/3/27,18,不同人群ORM1基因频率的比较 ORM1座位的基因频率与人群所在的地理位置(经度)有显著关系地理倾群(geographical cline)ORM1*F1:西东 逐渐上升(r=0.80,P0.01)ORM1*S:西东 逐渐降低(r=0.84,P0.01),ORM1*F1 ORM1*S 欧洲人 0.60 0.40 亚洲人 0.690.81 0.200.30,2023/3/27,19,研究之二,ORM1表型对弱碱
9、性药物游离浓度和蛋白结合率的影响,2023/3/27,20,ORM1表型与蛋白结合率,奎尼丁、阿米替林:常用弱碱性药物安全范围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临床上常需监测血药浓度;在体内转运的重要特征:蛋白结合率显著的个体差异,确切原因不明;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低,决定了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游离型药物被转运、生物转化、排泄);ORM是弱碱性药物的主要结合蛋白质,又因ORM1具遗传多态性而ORM2 为单态,设想:不同ORM1表型蛋白质结构的不同,将引起其与药物结合功能的差异;研究目的:不同ORM1表型对弱碱性药物奎尼丁阿米替林的游离浓度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2023/3/27,21,OR
10、M1表型与蛋白结合率,2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1.31.3岁,体重62.37.5 kg,身高 171.56.7 cm;所有受试者经体检证实为健康,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清谷-丙酶、谷-草酶、球蛋白、尿素氮、肌酐等均在正常范围。试验前每位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血清ORM1表型:纯合子:ORM1 F1 10人 ORM1 S 8人 杂合子:ORM1 F1S 10人 随机、交叉试验;空腹、单剂量口服硫酸奎尼丁片200mg或盐酸阿米替林片50 mg;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2023/3/27,22,ORM1表型与蛋白结合率,药物总浓度测定:HPLC药物游离浓度测定:超滤离心/HPLC*血浆超滤:已建立
11、的微超滤离心法 取血浆400 l置于微型超滤管(Ultrafree-MC,PLTK膜,截留分子量30 kDa,Millipore,USA),离心(2 000 g,20 min);*超滤液:测定奎尼丁、阿米替林游离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总浓度-游离浓度)/总浓度)100%,2023/3/27,23,ORM1表型与蛋白结合率,结 果,2023/3/27,24,表 健康受试者血清ORM和白蛋白浓度.xs.,ORM1 n ORM*Albumin*表 型(mgL-1)(gL-1)F1 10 573.2 29.3 57.5 3.0 S 8 553.8 31.2 57.6 1.5 F1S 10 56
12、9.8 40.1 58.4 1.5 ORM1 F1,S和 F1S三组表型间比较,*P0.05.,2023/3/27,25,Fig.Serum total quinidin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 mg quinidine sulfate in the healthy subjects with the three ORM1 phenotypes.xs.:ORM1 F1(n=10),:ORM1 S(n=8),:ORM1 F1S(n=10),2023/3/27,26,Fig.Unbound quinidin
13、e serum concentration-curve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 mg quinidine sulfate in the healthy subjects with the three ORM1 phenotypes.xs.:ORM1 F1(n=10),:ORM1 S(n=8),:ORM1 F1S(n=10),2023/3/27,27,Fig.Percentage for unbound serum quinidine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 mg quinidine sulfate in the h
14、ealthy subjects with the three ORM1 phenotypes.xs.:ORM1 F1(n=10),:ORM1 S(n=8),:ORM1 F1S(n=10)*P0.01 vs ORM1 F1 phenotype.,*,*,2023/3/27,28,Tab.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of total quinidine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 mg quinidine sulfate in the healthy male subjects with the three ORM1 phenotyp
15、es.xs.,ORM1 n ke l Cmax tmax t1/2 Cl/F Vd AUCPhenotypes h-1 gL-1 h h Lh-1 Lkg1 ghL-1 F1 10 0.124 1015.5 2.2 5.65 23.60 3.09 8845.3 0.012 220.5 0.3 0.55 5.16 0.57 1916.2 S 8 0.113 1055.9 1.8 6.22 23.06 3.45 8857.2 0.015 232.5 0.5 0.90 3.96 0.61 1257.3F1S 10 0.120 988.6 1.9 6.06 24.62 3.23 8543.6 0.02
16、9 145.7 0.4 1.39 5.68 0.58 2047.9,2023/3/27,29,Tab.Protein binding percentage(%)of serum quinidine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 mg quinidine sulfate in the healthy male subjects with the three ORM1 phenotypes.xs.,ORM1 n Time after dosing(h)Phenotypes 8 12 24 F1 1093.64 2.98 91.88 4.11 80.21 6.13
17、S 894.38 0.89 93.18 1.82 89.31 4.83*F1S 1094.38 1.27 92.26 2.57 87.26 3.42*P 0.01 vs ORM1 F1 phenotype,2023/3/27,30,血浆阿米替林总浓度,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阿米替林50 mg后,各ORM1表型组阿米替林总浓度的药-时过程和血药浓度相似;ORM1表型 Cmax(gL-1)Tmax(h)F1(n=10)40.3110.25 3.90.6 S(n=10)34.55 7.56 3.90.8 F1S(n=10)38.79 9.08 4.10.6此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给药后36h血清阿米替林
18、总浓度在4.545.06 gL-1。,2023/3/27,31,表 单剂量口服盐酸阿米替林片50mg后的血浆阿米替林总浓度(gL-1).xs.,ORM1 Time(h)表 型 1 2 3 4 5 6 8 10 12 24 36 F1 10.32 26.30 35.73 39.70 35.62 31.58 27.17 20.79 14.45 9.42 5.06(n=10)4.80 5.36 8.65 10.21 10.24 8.77 7.84 7.45 6.03 4.13 2.76 S 8.51 19.96 25.06 32.54 29.28 24.30 19.55 15.96 11.56 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因 遗传 多态性 药物 动力学 研究 中的 意义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1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