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ppt课件.ppt
《2016届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返回目录,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返回目录,3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
2、产生;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文学艺术繁荣,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4对外关系上:由对外开放政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_,备皇帝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_处理;康熙年间,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二、农耕文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生产: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玉
3、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返回目录,殿阁大学士,议政王大臣会议,2手工业生产(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_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中后期,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_。(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_。3商业发展(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_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_市镇大量涌现。,返回目录,民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珐琅彩,商业资本,工商业
4、,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4)商帮:_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5)政策:对内继续推行_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三、儒学的发展变化 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2李贽及其思想(1)李贽:自称为“_”,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发展的要求。,返回目录,区域性,重农抑商,致良知,异端,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2)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男女平等
5、。3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2)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_。(3)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建立起完整的_思想体系。,返回目录,朴素唯物主义,经世致用,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四、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学技术(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_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达到了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2文学艺术(1)小说:进入繁荣时期,著名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_。,返回目录,药物学,红楼梦,
6、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2)绘画:文人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明代_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_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返回目录,徐渭,徽班,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主题一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真题回扣考向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朝内阁制的作用 例1 2014新课标全国卷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关键信息:_迁移知识:_答案试解:_,返回
7、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关键信息:明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权倾一时。迁移知识:明代内阁制。辨析选项: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C项错误,六部在明朝一直存在;D项错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答案试解:B,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考向2从传承
8、与发展的角度考查军机处的设立 例2 2014海南卷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关键信息:_迁移知识:_答案试解:_,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关键信息:沿明旧名;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迁移知识:内阁制;军机处。辨析选项:“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选D。材料反映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行政权一直集中于皇帝手中,B项错误;清朝贵
9、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C项错误。答案试解:D,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主题深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2)影响积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10、。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消极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预测演练 1(考查点:废丞相、设内阁)“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从一品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
11、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B解析 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是丞相),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得到提高,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2.(考查点:军机处)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
12、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C解析 历代皇帝的命令,没有宰相的章,就不称为诏书,这是正常的行政程序。明代宰相被废除,宰相的职权由皇帝兼任,而行政程序的公开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这与传统的政治规则有很大的不同,故选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无论就地位还是性质来说都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A项错误;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大臣,
13、照制度法理讲,并不是大臣,因为其是皇帝的御用人员,而不是政府正式的最高行政首长,实际的行政关系是在政府官员与皇帝之间直接发生的,与军机处没有实质关系,B项错误;题干材料着重讲述清代设置军机处给当时带来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材料并没有表达内阁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意思,D项错误。,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主题二明清经济发展的辉煌与滞后 真题回扣考向3从政治与经济的联系角度考查明朝商业发展的因素 例3 2015全国卷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
14、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关键信息:_迁移知识:_答案试解:_,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关键信息: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客观。迁移知识:明清商业的发展。辨析选项: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明朝时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A项错误;巩固国家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项。答案试解:B,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
15、机并存:明清时期,考向4从社会现实角度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 例4 2015海南卷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关键信息:_迁移知识:_答案试解:_,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关键信息: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迁移知识:重农抑商政策。辨析选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的信息说明雍正帝在发生水灾之际
16、,责问地方官吏要关注地方的安宁,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重视农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是从地方稳定的角度阐述的,没有提及民众苦难问题,故B项错误;雍正帝只是责问官员,没有提到官员无能的信息,故C项错误。,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主题深化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2)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4)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
17、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并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2)明清时期对外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返回目录,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届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ppt课件 2016 历史 二轮 复习 中华文明 繁盛 危机 并存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