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精 气 血 津液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精气血津液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元气 本节主要内容:宗气 精 物质 卫气 气 营气 气 精气 血 功能 脏腑之气 津 津液 经络之气 液 来源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精一、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 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种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说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论者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视气与精、精气同义。(二)精的
2、医学含义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几点说明:1.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也常将气与精气、精混称。2.在气血精津液学说中,气与精(精气)具有区别:精由气所生,气无形而精有质,气属阳而精属阴。3.在中医文献中,精(精气)的内涵(分类):(1)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泛称。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2)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3)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4.精的基本含义:(1)广义: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狭义:指肾所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 生
3、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二、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先天之精 生命本始物质(构成胚胎原始物质)从胞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融合体后天之精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五脏六腑之精 秘藏于肾(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施泄:分藏(构成)于全身各个脏腑形体管窍之中,濡养脏腑形体管窍,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产生天癸,有度排泄以繁衍生命。三、精的生理功能 繁衍生殖 生长发育 濡润脏腑形体管窍 生髓 化血 化气 化神,气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
4、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同类比较: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哲学之气:构成世界的本原,运动着的客观存在。(二)、气的医学含义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医学之气: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系统之气且气是最基本最大的概念,是物质与功能辨证统一的概念。气存在形式:聚而成形者,如脏腑、肢体、官窍等;弥漫而流动不息者,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二、气的生成(一)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藏于肾)后天之精气:
5、水谷之精气(脾胃纳运、升降、阴阳相合)自然界清气(肺生气司呼吸)人体之气(二)气的生成过程 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气血生化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2.生理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推动血液的运行 推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二)温煦作用1.含义:气对机体的温暖、熏蒸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阳 气气化生热而实现的。2.生理 维持体温的恒定 温养脏腑经络 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三)、防御作用1.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2.生理: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入侵)
6、邪正交争,驱邪外出(恢复健康)(四)、固摄作用1.含义:气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防 止妄失的作用。固摄血液,防止溢出脉外,保证血行脉中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 2.生理:分泌、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位置恒定和功能正常,(五)、气化作用1.含义: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2.生理: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化 形与气的相互化生和转化(六)、营养作用1.含义:主要指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2.生理:脾胃运化水谷 水谷精微 化生营气、血液 营
7、养周身(七)、中介作用1.含义:主要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2.生理:气是感应传导信息之载体,人体各种生命信息都 可以通过升降入出运行之气来感应和传递,构建 天人合一、五脏一体的整体联系。,四、气的运动(一)、气机、气化的概念(二)、气的运动形式1.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形式):升、降、出、入。2.脏腑气机的基本规律: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升已而降 五脏主升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降已而升(摄取与功能)脾胃居中,通连上下,升降枢纽 升中有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左右为升降的道路)六腑主降“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传导)吸收水谷精微、津液 降中寓升 升其清阳,降其浊阴 升降出入
8、 新陈代谢 摄取所需,排其所弃 在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中,尤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肾为升降之本、肺主治节、脾为一身气机枢纽。,五、气的失常(病理)1.气虚:是指气的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基本原因:生化不足或耗损太过2.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入出运动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基本内容:气机郁滞(气滞):气的运行、流通障碍 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 气闭:气的入出受阻 气脱:气失内守而散逸于外,六、气的分类(一)元气1.含义:又名原气、真气、肾中精气。是人体最根本、
9、最本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 生成:元气根于肾,乃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耐后天水谷之精气培养。分布:元气藏于肾、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 无处不到 外而肌肤腠理,4.主要功能 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生长、发育、生殖 封藏功能:固摄精气、原尿、肺吸入之清气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活动 决定体质强弱与发病与否:元气充沛,体质强健,健康少病附注:元气与肾气 联系:来源相同,功能相似 区别:分布不同 元气:运于三焦,布于周身 肾气:位于下焦,藏于肾,(二)宗气1.含义:又名大气、动气,由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胃运化水谷
10、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2.生成: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相互结合 积于胸中 宗气 脾胃化生水谷之精气(膻中、上气海)3.分布与主要功能 其上者: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走息道而司呼吸、语言、声音(与视、听、言、动相关)其下者:向下蓄注于丹田,并注入足阳明气衔而下行于足 维持肢体的寒温与肢体的活动能力 贯心脉:贯于心者,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血气运行 贯心肺而行气血,维持一定的心率、心搏(三)营气1.含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阴/荣气/营血,2.生成、分布、功能(1)生成 脾 水谷精气精粹部分 功能 化生血液 肺 自然清气 营养全身(2)分布:行于脉内,沿 十二经脉 贯五脏而络六
11、腑,任督二脉 循行于全身,(四)卫气1.含义:行于脉外,具有卫护、保卫作用的气。又称卫阳2.生成与分布(1)生成 脾 水谷精气慓疾滑利部分(水谷之悍气)肺 自然清气(2)分布:行于脉外 营卫相随,同周共度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如下图)散行全身,温养作用:温养脏腑、肌肤腠理,维持体温3.主要功能 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调节体温 防御作用:卫阳屏障,防御外邪 与人体睡眠密切相关附注营气和卫气比较相同点 不 同 点宗气所分 性 质 分 布 功 能 属性营气 生于水谷 精纯柔和 行于脉中 化生血液营养周身 阴卫气 源于脾胃 慓疾滑利 行于脉外 温养脏腑卫护体表 阳,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一)血
12、与气 在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系统中,气与血常并称为气血,气与血相比较,气无形,血有形,气属阳,血属阴。故一般视气和血为生命两大基本物质(二)血与血气1.血气:指血液和气息,即气血。指气质、精力、感情。“血气者,人之神”,如血气方刚。2.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内涵是:血是红色液态物质,提示血的物质性。血是富有营养作用的,提示了血的主要功能。血循行脉中,提示了血发挥生理作用的基本条件。,二、血的生成(一)血液组成及其化生的物质基础1.组成:营气 津液2.物质基础: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为最基本物质3.血液化生过程(1)、主导途径:
13、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由中焦进入肺脉,经心火化赤而为血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入肺脉,乃化而为血。”(2)、其它途径:营气化血:营气调和,循于脉中,为血液组成部分(心肝)肾精化血:肾精充盈,进入冲脉,转化为血(肾)津还为血:津液代谢还源过程中,渗入络脉而为血组成部分,(二)血液化生与脏腑 1.心:心生血 2.肺:肺气奉心化赤 3.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综合作用,脾胃尤为重要 4.肝:肝生血 5.肾:精化为血,三、血液的循行(一)循行方式 1.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如环无端,流布于全身,以营养人体周身上下内
14、外。方向:离心 向心,2.小循环与大循环: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二)血液运行机制(条件)(1)、血液要充盈(2)、脉管系统完整、通畅(3)、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与心、肺、肝、脾密切:气的推动作用 心主血脉:血行直接动力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气行血行 气的固摄作用 脾主统血:血行脉道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四、血的生理功能 营养滋润 灵枢本脏“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营气 津液 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
15、,精神乃居”。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四、血的病理血的失常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2.血运失常,主要有:(1).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 病理状态。(2).出血:指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和/或:(3).血寒: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病理状态。(4).血热:指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 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津液的本义: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2.津液的今义: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体,如体液、分泌液、排泄
16、津 3.津、液联系与区别1.联系:同属水液 属阴,同源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2.区别:津 液性状 清轻稀薄流动性较大 浊重稠粘流动性较小分布 渗透浸润皮肤肌腠 流行灌注骨节,脑髓,脏腑 孔窍,渗注于血脉作用 滋润肌肉,充养皮肤 濡养脏腑,滑利关节,滋养孔窍 补益脑髓病理 津伤乃伤阴脱液之渐 阴伤必兼津伤脱液乃津液干涸,二、津液的代谢(图示)(一)津液的生成1.脏腑调节:五脏整体调节,以脾为主导,由胃肠共同完成: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2.生成条件:水饮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脾运化水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
17、水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三)津液的排泄1.脏腑调节:肺、肾、脾、膀胱、大肠等。2.排泄方式:呼吸道呼气、汗;尿;大便。,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运载全身之气四、五脏化液1.五液:泪、汗、涎、涕、唾2.五脏化液 泪为肝之液 汗为心之液 涎为脾之液 涕为肺之液 唾为肾之液五、津液的病理-津液失常1.津液亏损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湿浊困阻 痰饮凝聚 水液贮留,精、气、血、津液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简表)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生血 行血 摄血 生气 载气生理 血由气生 气行则血行 气能摄血 血旺则气盛 血能载气病理 气虚而血虚 气虚/滞则血瘀 气不摄血 血衰则气虚 气随血脱治疗 补气生血 补/理气活血 益气摄血 养血益气 补气固脱二、气与精的关系精与气,本自互生:气化为精/精化为气(“精乃气之子)”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与气:津能载气、津在元阳之气蒸腾作用下化而为气,四、血与精的关系 精血同源:同源水谷 相互化生 精能化血 血能生精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与津液同属阴,同源于水谷精微;血渗(脉外)为津 津(渗入络脉)化为血 汗为津化 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李德新实用中医基础学),船到岸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9166.html